太極研究
練太極拳需要注意的5個部位動作
一個人打太極打得好不好旁觀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因為氣勢動作上往往能體現出一個人太極修養高低,正常來說一般看幾個部位來評論一個人太極打得好不好.1.首先是雙腳雙腳站立是否平行,外撇的角度是否過大,由於個人身體差異,腳外撇的角度沒辦法精確的統一,但一般不能大於十度,其次看雙腳是否站得穩,腳穩不穩就看站立
24式木蘭劍(出徵) 21-24式 木蘭劍教學
24式木蘭劍(出徵) 21-24式 木蘭劍教學
《內功四經》解讀
《內功四經》又名《內功真傳》,作者不詳成書年代也不詳。清代郎琊人王南溪整理注釋並傳於世。 此書自南溪之徒宗景房公開後,數百年間影響甚微,鮮為人知。後此書流入形意門中,而促成宋氏形意之名震武林,至此才書因拳顯、名因人重,《內功四經》才真正成了「內功聖經」。 近年來《內功四經》頻頻見諸書刊
打太極拳如何調整呼吸方法 三種呼吸方式
打太極的時候呼吸是關鍵,只有氣力結合,打起太極才不會感到疲憊,相反會感到越來越輕鬆。一個完整套路演練則必須自始至終調整好呼吸與動作的關係。配合不當會導致,體力不支,動作不到位,出現大喘氣,連貫性下降,動作雜亂無章。一般來說,練習太極拳時呼吸與動作配合的要領是:在起身、屈臂、手臂向內收合、蓄勁時,採用
練習太極拳6中常見錯誤觀念 決定你能不能入門
練習太極拳,需要符合人體生理解剖結構特點,從人體的結構出發,切不1、與其他武術差不多的想法其實,太極拳與其他門類武術相差太多了。如果你試圖用其他武術的思維方式去指導學習太極拳,就一定是離開了太極拳了。這種情況多見於一些過去多年來愛好武術,具有相當功底而改學太極拳的人,他們總是要用以前的知識做參照來理
楊班侯所傳《五字經訣》
五字要言 拳理極精細,勿以當兒戲。 欲學拳術者,先將基礎立。 拳中基本功,有長即是師。 研究其理性,技擊是其次。 萬莫學死方,動作要有理, 不學招法手,與死方無異。 比如當大夫,盡學成方劑, 藥方開出來,等候病來治。 得病合我方,未聞有此理, 就是有點效,也是瞎碰到。 結果背原理,傷病不為奇,
太極拳的松沉怎麼把握 怎麼練
太極拳的松沉你真的做到了嗎?太極是一門內家拳,講究的是以力借力,松沉是太極拳的拳魂,練習太極拳首先要學會松沉。利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原理,才能將太極,「無中生有」的精髓發揮出來。太極拳的松沉幾個要點:松沉太極功夫中最基本的要素和特徵,可以說是個「門坎兒」。開始學拳即要求鬆柔,到高級階段後仍是如此,它
24式太極拳周身部位訓練的方法
太極拳,是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拳術。太極拳,每一個動作圓柔連貫,每一式都是綿綿不斷。太極拳各部位是怎樣要求的呢?讓我從身體的各個部位說起吧!一、樁功對站樁只是一個過渡,便只知往走架、推手、散手、發放手方面研究。所以
太極拳的陰陽論
太極拳發展至今天,在國際國內的影響越來越大,習練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隨著太極拳運動熱潮的興起,遇到或提出一些相應需要解決的問題。有的是歷來就有的老問題,綿軟 拳能不能打人;有的是新時代特點的新問題,以拳謀私、以拳騙錢;見利忘義,謬、歪、邪訣泛濫。一方面,對太極拳理法缺乏系統學習和硑究,難以掌握
太極拳步法怎麼練 六個鍛鍊方法
一個人太極打得好不好,首先看的是走的步法,其次看的是拳是否出的準確。走步在太極裡面是基礎,太極強調的是力始於腳跟,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而手,上下相隨,完整一氣。下身決定上盤,步法要準更要穩,上盤才不會晃。因此,站樁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站樁之所以稱為太極之基礎是因為他主要是針對下身的
太極拳的正確練習方法 這些你都能做到嗎?
經常有拳師抱怨:身邊沒有學生,學生不能在身邊長期修煉,學生在眾多師傅中跳來跳去等,這說明,學生的眼界高了,師父的素養低了,他們已不滿足於僅僅學到太極拳架子,他們更需要精神層面的東西充實自身。然而,在向師傅求學的太極拳愛好者中,怎樣向師傅學習呢?一.學拳準備一個學者當決意要學太極拳時,請做好如下準備:
太極拳的特點之二力學原理
太極拳的特點及要訣之二———力學原理 孫子指出;'兵者,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知已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已,每戰必敗.'做為徒手競技的太極拳也富於用兵之道。一是保存自己,二是戰勝敵人。從太極拳的用力方法,是攻防兼備的。太極拳以靜制動,力從人借,以揉克剛,又與三
練太極拳可練胸懷、心態、智慧等
做事都有講究目的性,那麼練習太極究竟是為了什麼?是想從太極中得到什麼?想必大家練習太極之前都已經在心裡畫好了譜。習練者的層次、素質不同,追求的目標也不同。有人為了健身,有人為了消遣,也有人為了技擊等,各有所求也各有所得。練習太極大概有這麼些類人:一是胸懷太極在動作要領上講究松、柔、圓、活。靜中有動,
練習太極拳必須要克服的十大常見問題
太極拳的修煉過程,也是一個克服種種心魔的過程。其中最主要的心魔有十個方面。那麼該怎麼克服這些心魔呢?1.過分用意意念過重容易出偏差。有人認為,傳統太極拳論中說「用意不用力」,就反覆強調用意,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造成以偏概全。太極拳的用意是雲淡風輕的,若有若無的,意念重就滯,其危害尤甚於用力。用
太極拳的特點之三中醫論
太極拳特點及要訣之三----中醫論 太極拳以陰陽學作為理論基礎,中醫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陰陽學。所以說太極拳與中醫是同根同源於陰陽。翻閱太極拳的書譜,有很多內容論點和中醫學是相同相聯相統一的。中醫是認識人體生命規律的科學。作為人體運動的太極拳當然就離不開中醫。中醫與太極拳的聯繫不僅是陰陽論的同根同
太極拳打得好不好看在於上下肢對拉的協調
太極宗師打太極的時候,旁觀的我們總感覺氣勢磅礴,充滿精氣神。圓潤又有勁,內斂而又鋒芒。那是因為宗師們掌握了太極的要領,加上長久的訓練。才有今天這樣的效果。其實,要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只需掌握對拉拔長的要領即可。 對拉拔長是太極拳練習中獨有的一大特色。這一項技巧能運用在手臂上,腿部,身軀中。怎麼理解對拉
如何讓太極拳的下盤更穩、更平、更正?
「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其根在腳,發於腿」等拳論都強調了練根,用根,求下盤穩固的作用。「穩固下盤內氣充實」。太極拳不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不能離開穩固的下盤。綜合看,練拳中下肢的功能主要有三點:①產生根力,向上送勁;②富有彈性,承受負荷;③柔軟有勁,增強穩定能力。在楊氏太極拳中,稱腰
什麼是太極拳的六合
李正講太極拳的六合
太極拳全身發力要領 怎麼掌握
太極發力最主要的部位還是腰跨的發力,腰跨作為上肢與下肢的樞紐,起著帶動的作用,腿起著支撐作用,手臂則要松。整體發力的過程就是通過腰跨把力量傳遞出去。把腰跨比作皮筋,手臂就是就是被彈出去的物,腿就是彈弓,在這裡彈弓起到了固定以及移動瞄準目標的作用,手臂上的力主要是通過腰跨來傳遞的。那麼手臂要不要進行發
太極拳功法修煉秘訣 看完茅塞頓開
太極拳就拳論而言堪稱博大精深,就功法修煉唯求大巧無術,這是吾自師從林炳堯先生學練太極拳的一點灼知真意,林師系微明先生嫡傳弟子,善八卦精太極,深得其中之真諦,十餘年來在林師精心傳授下, 使我漸悟太極拳精微, 尤在功法修練上,悟大巧無術可謂是提綱挈領般緊要。「無欲觀妙,有欲觀竅。」這些是道家的功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