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式太極拳周身部位訓練的方法
2025-08-03 05:14:08
太極拳,是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拳術。太極拳,每一個動作圓柔連貫,每一式都是綿綿不斷。太極拳各部位是怎樣要求的呢?讓我從身體的各個部位說起吧!
一、樁功
對站樁只是一個過渡,便只知往走架、推手、散手、發放手方面研究。所以進入走架、推手、散手、發放手之後,不再回頭練站樁了。凡不重視站樁的作法都是不正確的。因為缺乏樁功的基礎,一旦添加太極木老師微信號:taijiquanjiaoxue進入走架、推手傷身就容易緊張,使走架、推手不能便利從心,根本無法更深入的學習。
站樁從外表看,它是極其自然地垂手站立著,兩腳左右平行分開,距離與肩寬相等;膝關節不要用力挺直,要放鬆微屈,兩膝堅實點、韌帶、肉、骨只是輕輕相會。
對胯部要求尾閭自然中正,整個軀幹要自然放鬆,既不挺胸收腹,也不彎腰駝背。兩肩的堅實點、韌帶、肉、骨放鬆自然下沉,肘部不要用力伸直,任其保持堅實點、韌帶、肉、骨的自然的添加太極木老師微信號:taijiquanjiaoxue略微彎曲;兩掌輕輕向前翹起,掌心朝下,有如坐腕下按之形態。手指堅實點、韌帶、肉、骨自然分開前伸,但勿用力伸直;掌心在全掌堅實點、韌帶、肉、骨舒展的狀態下略為內凹,整個掌指如貼在一個大圓球上。兩臂勿貼身,有分向左右鬆開的思想,兩腋有空虛的感覺。
二、頭部功夫
頭為一身綱領,身法端正須從「頭」開始。
頭要正直,不可低頭仰面,左右斜歪,轉動時要自然平正,防止自以為靈活的搖頭晃腦,就容易帶動軀幹正直。站姿勢或做動作時,設想頭上似輕頂一物,可以防止頭部俯仰歪斜之病。初學拳時主要在保住面容正常,面部肌肉自然放鬆,不要故意做作抖擻精神。前輩太極拳家練拳時,或面現喜色而冷笑,或忽作怒容而發喊,或在拳式中仿效禽獸的形象(例如「獸頭勢」、「醃手紘拳勢」、「白鶴亮翅」、「野馬分鬃」、「倒卷厷」等式)是所謂「變色」、「變臉」,帶喜怒,帶形狀之法,這是功夫深後有之於內自然顯之於外的,不可勉強學習、做作,「邯鄲學步」不但形象極醜,也不符合涵養性情的旨趣。
三、眼部功夫
練太極拳時,眼神從始至終都要配合動作。該看前方時要看前方,該看前手時要看前手。不管看哪裡,都要添加太極木老師微信號:taijiquanjiaoxue讓人覺著自然得體。如白鶴亮翅,定式後應看正前方;又如左野馬分鬃,抱球時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眼應看上面右手食指。
當左腳邁出去,慢慢落實成左弓步時,左手也同時到左胸前,右手停於右胯旁,這時眼就得看左手虎口或食指。眼看左手時,既不能瞪眼也不能迷茫,而是要兩眼有神注視前手。
四、鼻子呼吸之功
初學太極拳要學會自然呼吸,不要追求動作與呼吸結合,當熟悉拳理拳法後,呼吸與動作自然結合,過分追求反而會出現氣喘籲籲的現象。
練太極拳從始至終應呼吸自然。練時配合動作呼和吸,使呼吸慢慢拉長。呼和吸應以耳朵聽不見為佳,而且呼吸不能有間斷。須知練太極拳不同練早操的二八呼、四八呼,而是要根據動作的難度大小、長短配合呼吸。
從起式到收式,都應是起吸落呼、收吸放呼。久而久之,就可使動作和呼吸結合上。再加緊下大功夫,就能達到氣與勁合的境地。
太極拳的呼吸方式有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也就是常說的丹田呼吸法,能鍛鍊肺活量,提高心肺功能。
五、耳之功夫
耳要聽蟬鳴,蟬鳴即我們稍一靜,大腦中發出的「而」的聲音。只要能排除雜念,神不外散,專注地聽蟬鳴,久而久之,剎那間耳邊「譁啦」一聲,如同雷聲,就入靜了。此時,只知練拳,不知其他,見如不見。見人如不見,見物如不見,見一切如不見。
耳朵是人們感知外面世界的部位,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體松,那麼我們就要做到自我的境界。
這就是練太極拳所講的動中求靜的最佳效果。久靜而生動,此動不是練太極拳動作的動,而是一點真陽在動,這一點真陽即是無念而自舉的動關鍵就在於此。
六、舌部功夫
練太極拳從預備式開始就要舌尖倒卷,上頂天池穴。舌根部有兩個穴位,左為金井,右為石泉。隨著動作慢慢運行,舌下兩穴會分泌唾液,這唾液行話為「玉液 」 。
七、肩肘腕功夫
肩要松沉靈活,肘關節必須保持微屈,即有下墜的意思。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松沉肩關節。氣沉小腹,便於屈伸和虛實轉換。
肘關節在下垂的同時還要添加太極木老師微信號:taijiquanjiaoxue有微微外開的意思,這樣可使胸部肌肉鬆馳得更好,腋下也能經常留一些空隙,肩節就能更加靈活。
但是肘又不能明顯外撐形成亮肘的狀態,這就是拳理中強調的「胸前有肘不見肘」。不沉肩垂肘,氣容易浮於上面,而且也會失去肘關節自然護肋的作用。
在練習中,兩個肩不能一高一低,也不能將沉肩錯誤的理解為失去靈活性的壓肩,定勢時兩肩要做到松沉。
八、腰部功夫
練習太極拳,腰脊尤其重要。拳論中說,「腰如車軸,氣如車輪,用力在腕,機關在腰」,「腰脊為第一主宰」,「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淨氣騰然」,這都是說腰脊在練習太極拳過程中起著主宰作用。
「塌腰」是對腰部的具體要求。腰部要麼意識地下垂,但不可用力,不能使腰部肌肉緊張而影響轉換的靈活性,要按照脊柱的生理曲線自然下塌。
初學太極拳要求全身放鬆,但是無限制的放鬆就失去了練拳的意義,當松到一定程度後,應該做到沉。
這裡還需要注意,含胸塌腰都是向下松沉,頭頂要保持虛虛領起,使脊柱有上下對拉之意。脊柱是貫串整個軀幹的中軸,起著維持身體姿勢的作用。
九、腹部功夫
陳式太極拳對腹部的要求是要「合」。陳鑫說:「中間胸腹,自天突穴至臍下陰交、氣海、石門、關元如磬折 如鞠躬形,是謂含住胸,是為合住勁,要虛。」又說:「胸腹寬宏廣大,向前合住,中氣貫注。」部是丹田所在的地方,丹田是中氣歸宿的場所。
練習太極拳時,周身之勁,往外發者 皆起於丹田。腹肋的左有氣衝向維道穴、氣海、關元,中極虛虛合住;有利於中氣出入丹田,有利任脈的通暢。
有的太極拳家提出「腹松」;有的提出「空胸實腹」。實際上,腹部肌肉隨著中氣出人丹田有張有弛,兩者並不矛盾。是「中氣存於中,虛靈含於內」。
十、臀部功夫
陳式太極拳對臀部的要求是要「泛」。陳鑫在《太極拳圖說》中,曾多次提出臀部要「泛起」,要「翻起」。他說:「屁股泛不起來,不惟前襠合不住,即上體亦皆合不住。」在塌腰、合腹、開胯、圓襠的配合下,臀部向後微泛,有利中氣貫於脊中,有利於腰勁、襠勁、腿勁的運用。
泛臀絕不是蹶屁股,不是上突臀。泛臀是塌腰、合腹、圓襠、開胯、合膝的必然結果。「前襠合住,後臀自然翻起」。有的太極學派提出了「斂臀」,就是臀部微向裡收的要求。
斂臀固然可以防止蹶屁股的毛病,但是如果只注意臀部向裡收斂,則前襠大開,後襠夾住,襠勁不能開圓,就會影響身體轉動的靈活性。
十一、腿部功夫
前面已經談了樁,這裡講腿,主要是講講弓步的腿功。前面說了撅臀的問題,由於臀斂不住,反映到弓步上就是拔腰。
太極拳的弓步要求是:斂住臀,後腿形成自然的活彎兒,而後膝儘量向外撐,膝和後腳尖成一條線,前弓膝不過腳尖。只有達到這個要求才是太極拳的弓步,否則就不是太極拳的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