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特點之二力學原理
2025-08-03 05:00:08
太極拳的特點及要訣之二———力學原理
孫子指出;'兵者,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知已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已,每戰必敗.'做為徒手競技的太極拳也富於用兵之道。一是保存自己,二是戰勝敵人。從太極拳的用力方法,是攻防兼備的。太極拳以靜制動,力從人借,以揉克剛,又與三十六計中,以逸待勞,順手牽羊等相符相稱。因此,太極拳不僅符合用兵之道,而且,具有堅實的力學根據。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指出'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旨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視髦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這個論述較為完整的闡明了,外家拳是以壯欺弱,以快勝慢。而內家拳則是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並以體弱老者可勝多人的實例佐證,把太極拳建立在科學的力學基礎之上。
第一。平衡中心是拳技擊的中心環節。物理學告訴我們;兩端承受的重量相等叫平衡。在哲學上則指矛盾的暫時的相對統一。平衡和運動不可分,在絕對的永恆的物質運動過程中,存在著相對的暫時的靜止和平衡。太極拳為整體力的發放並攻防兼備,首先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練拳經驗有三調;及調身、調心、調氣。調身是前提、是基礎,沒有調身,調心調氣就無從談起。身體中正不偏,各部關節屈伸順隨。全身才能放鬆,也才能正確掌握行功走架的要令。在太極拳的步法中,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中定最關建,中定不但是立身中正的前提,而且是技擊化打的基礎。相反,沒有立身中正,身體失去平衡,行功走架東倒西歪,技擊發力便無保證。歷史上許多太極拳高手,都特別重視立身中正,將立身中正做為拳理拳法的重要法則。著名的陳式太極拳大師陳長興特別注重豎直腰身,立身中正。被稱為牌位先生。只所以平衡、穩定重心極為重要,因為只有穩固的中心。才能擊倒對方,而自已不會失重、失手、立於不敗之地。掌握平衡,保持中心穩固,成為決定技擊勝敗的關建。正如王宗嶽說的,有了『立身平準』,才能『活似車輪』。才有取勝的保證。運動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拳術運動中的平衡是暫時的,甚之是瞬存即失的。在千變萬化的招術中,如何保證重心平衡和穩固呢?力學方法是保持隨遇平衡。就是『處於平衡壯態的物體受到微小擾動後,能在任意位置繼續保持平衡』,太極拳每個拳勢的行成,有三個過程;頭起勢、中運行、後定式。在行動過程中,身體重心在隨勢而動。套路中前一式過渡到另一式,重心也會移動。所有這些的動。是隨對方動而動,並且是『動急則急隨,動緩則緩應』。就是說無論是手法、腿法、步法的轉換,也無論是化是打,也無論是揉是剛,凡在發力的瞬間,都必須保持隨遇平衡。具體作法是,兩條腿的步型,不管是弓步虛步馬步,也不管步型重量比例是三七,還是四六,在發力的瞬間,重心要下沉,體重同時向兩腿貫注。如需動步子,步法轉換要迅速輕靈。適時加大兩腿跨度,擴大身體底面積,增加穩固性。這樣由於重心降低而穩固不偏。如果不是向兩腿同時貫力,勢必造成重心偏向一側,自身中心就會偏離。會不打自歪,被打必倒。正如楊式太極拳把步法規定了兩足間的著意點,直線距離分做四段五點;前足為第一點,後足為第五點,兩足正中為第三點,第一點至第三點之中為第二點,第三點至第五點之中為第四點。這樣做弓步時重心落在第二點處,使前腿不僵。做虛步時重心落在第四點處,使後腿不滯。馬步平行步重心落在第三點處。無論什麼步型前進不過二點,後座不過四點,二、四點之間是活動控制範圍。也有前不過腳尖,後不過腳跟的說法。都是重心隨遇平衡的方法。『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是對倒換體重漸進方法的形容。一不給對方進攻的空隙,二是確保重心隨遇平衡。從而,周身內外不偏不倚,以達行功松靜自然,技擊攻防兼備,戰勝對方。
第二。槓桿定律能四兩撥千斤。自王宗嶽太極拳論提出四兩撥千斤論點之後,就成為眾所周知的太極拳拳理拳法和鮮明特點,但也有人提出疑問,不相信四兩能撥千斤,說這是形容誇大之詞,不可能做到。更有甚者說成是先輩拳師的自我吹虛。其實這並不神奇,只是力學的槓桿定律。槓桿的受力點稱力點,固定點稱支點,克服阻力的點稱重點,支點到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稱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稱重臂。當力臂大於重臂時可省力。生活常識中為什麼剪刀剪斷布或物品那麼省力。撥釘鋃頭能輕而易舉撥下鋼釘。桿秤稱重,為什麼小小稱砣能壓千斤。這就是當槓桿所受作用力和所克服的阻力在同一平面內時,作用力和力臂的乘積等於阻力和重臂的乘積。當力臂長於重臂,作用力小於阻力時。必然省力的簡單原理。太極拳的發力,要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這樣身體的幾大關節接牢連在一起,就相當於增加了力臂的長度,全身組成力臂,腳是力點,肘膝可做支點。根椐拳勢和對方態勢的不同,靈活變換重點支點和力臂。但幾個接觸點必須同時發力。才能發揮槓桿作用,同時才符合『手腳齊到,方為真』的拳法。另外,太極拳發力的作用特徵,是攻擊對方中心掀而挫之,拿法中主要拿住對方中心勁路,以梢節制末節,同樣是發揮槓桿作用。再則,太極拳眾多拳式,如野馬分鬃、摟膝拗步、斜飛勢、單鞭、三換掌、高探馬、白鶴亮翅、倒卷肱等。都是兩手、兩腳、上下、左右、前後、平圓、立圓、斜圓 、交叉力、多點進攻的方式,也體現出槓桿的力學特點。比如在太極拳推手中,當對方用右手抵我左胸部,左手扶我右肘向我衝來;我左胸抵住對方右手,左手託住對方右肘,右手抵住對方左胸,用我左胸與左手合力抵住對方向我衝來之重心,這個合力如同接手先順後抵。合力是指左胸內含裡裹與左手託踏行成拿死對方右臂,利用其右臂反擊之力抵住對方全部前衝之力。這時我右手向對方左後推按,用力不大對方必倒。(高探馬、單鞭、倒卷肱等有其類似功法)因對方前衝直力重心被我左胸左手控制,我右手推按相當於以橫打直,出力雖小,威力很大,如同滑動稱鉈壓稱杆的作用。體現了太極拳,力從人借,避實就虛,引進落空,合即出的技法。也體現四兩撥千斤,以輕制重,以弱勝強,以力小勝力大的力學根椐。也是對懷疑以弱勝強,慢勝快,力小勝力大的人的最有力的說服。
第三。 延時加速使太極拳威力無比。歷史上有人曾懷疑太極拳綿軟不能打人,時至今日也還有人說太極拳好看不中用,能健身不能技擊。其實,太極拳技擊威力無比,特別利害。老拳譜有滾、磨、彈、斷、踏、拍等十幾種勁法。只要被擊中,輕者擊倒,重者傷其內臟。這是由太極拳發力技法特點所決定,並不誇大。這些技法特點,符合牛頓『動量的變化相等於力與時間的乘積』的原理。太極拳的剛揉相濟,沾連粘隨,只要與對方接觸,一搭手就粘住,利用摩擦力抵住其重心,不是立即收回,而是繼續不斷加力,直至使對方跌倒或被摯遠扔出,這種延長力的作用時間,並使對方身體發生加速運動的結果,被打擊的力度大,傷害重。這與外家拳猛擊對方,(因怕被打)而迅速抽回,所打擊的力度小的多,正如挑擔百斤,一是挺起立即放下;二是挑起走一段路再放下,二者所受力的程度顯然是不同的。再比如在天平上稱重時,用一小筆桿猛擊一端,立即收回,平衡不受多大影響。如把筆桿放入一端盤內,天平立即失去平衡。說明力作用時越長,受力就越大。太極拳發力,就如同向天平一端加重和讓對方挑上擔子,並繼續不斷地加大重量,直至壓垮為止。這也體現太極拳以慢勝快的道理。在太極拳諸多對立統一矛盾中,以揉克剛較為容易理解。最難理解的是以慢勝快。有人說『以慢勝快是胡說八道』,有的說是『誇大其詞』,有的說『是慢練快用。快能制勝,慢必挨打』。總之不相信慢能勝快。回答是肯定的,慢能勝快,即不誇大,又不神密,是由科學道理和太極拳技擊特點決定的。究境該如何理解呢;
1,哲理證明慢能勝快。理由一,快和慢都以對方存在作為自已存在的條件,有慢才有快,無慢也無快,有快才有慢,無快也無慢,快慢相互依存,兩者互根。共同存在於一個統一體中;這一論點,足以說明太極拳是有快有慢,能快能慢。理由二,快與慢這對矛盾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有對立性又有統一性,這種又統一又對立的矛盾性和鬥爭性,依椐一定條件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太極拳的快與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快與慢具有各自的獨立穩定性,又在一定的條下向其反面轉化。這個條件就是發力的方法。發力方法的不同,表現出的快慢也就不同。快可轉化為慢,慢可轉化為快。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太極拳的慢就是快。在推手實戰也證實,太極拳本質上就是快。(園圈平面上轉動一度,園心內園與園圈外園的線距離是不同的。走外園的外家拳比園心內園的太極拳長的多。)比平常所說的形式上的快還要快。因此慢能勝快。
2,從太極拳與其它拳種技擊特點比較證明以慢勝快。快與慢是有時間和空間上的標誌,快慢有比較,才能有鑑別。有統一的鑑別標準,才能驗證那個快那個慢。懷疑太極拳以慢勝快的人,可能只是從出拳技打的次數、節奏、頻率上看的。在本文第四節中,把太極拳與外家拳的區別列舉了七條。從技擊的方法、目標、目的、力量、線路、方向、攻防方法等多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從多方面可證實以慢能勝快。比如其中一點,太極拳走弧線,摩擦滾動的技法。只要搭手就吃住對方,通過接觸點而隨屈就伸,粘連不離,我之力無定向的向對方重心不斷加壓。直致將其制服。這個發力過程中,看似緩慢,關節無明顯屈伸,看不到有快的速度節奏和頻率。可是由於通過接觸點的摩擦滾動,暗動了多個角度,多個攻擊點,外形看不到,這就是看似慢實質快的奧迷。外家拳大多依靠四肢關節一曲一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