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內功四經》解讀

2025-08-03 05:27:08

    《內功四經》又名《內功真傳》,作者不詳成書年代也不詳。清代郎琊人王南溪整理注釋並傳於世。
  此書自南溪之徒宗景房公開後,數百年間影響甚微,鮮為人知。後此書流入形意門中,而促成宋氏形意之名震武林,至此才書因拳顯、名因人重,《內功四經》才真正成了內功聖經
   近年來《內功四經》頻頻見諸書刊,武人大都奉若神明,但是迄今為止,《》的文字一直沒有人用白話譯讀,其內功的練法也一直沒有見人用白話詳加說明。與此情況相伴的是二十幾年來中國武林似未聞有哪門拳學用此《內功真傳》來指導自己的學術實踐,似乎也未聞哪個人用此《內功真傳》練成了絕頂內功的。
   
這是怎麼一回事?一方面是頂禮膜拜推崇備至,一方面是不知所云不見其功,不管怎麼說,這種現象都不正常。
  在發現了這種奇怪現象之後,我不禁產生了一種好奇之心,於是本著對文化遺產負責、對學科學術負責、對生活現實負責的態度,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儘自己所能,試著對《內功四經》進行了研讀、判讀、整理和解讀。
   同樣一本書,一段文字,由於讀者底蘊不同、學識不同、觀念不同,見仁見智便各有特色,也可以說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讀法,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見解。同樣的道理,我對《內功四經》的解釋,只是也只能代表我個人的意見,也不一定正確,僅僅是公開一家之言,與朋友共享一點讀書的心得體會而已。倘若薄言或中,不致誤人,則本人幸甚!倘若此舉純屬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但得名家批評賜教,則本人幸甚、讀者幸甚矣! 
      一、《內功四經》原文
  1、內功經
   內功之傳,脈絡甚真;前任後督,行氣滾滾;井池雙穴,了勁循循。千變萬化,不離乎本,得其奧妙,方嘆無垠。龜尾升氣,丹田練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
   既明脈絡,次觀格式;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平而正,足堅而穩,膝屈而伸,襠深而藏,肋平而張。
   既明格式,下言氣竅:氣調而勻,勁松而緊,緩緩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收丹田,氣之歸宿,吸入呼出,勿使有聲。下收谷道,上提玉樓,或坐或立,吸氣於喉,發意送下,漸至底收。升的升路,肋骨齊舉;降的降所,氣吞俞口。
   既明氣竅,再詳勁訣:通、透、穿、貼、松、悍、合、堅。曰通,勁之順也;曰透,勁之速也;曰穿,勁之連也;曰貼,勁之絡也;曰松,勁之渙也;曰悍,勁之萃也;曰合,勁之一也;曰堅,勁之轉也。
   按肩以練步,逼臀以堅膝,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提頦以正項,貼背以轉手,松肩以出勁。曰橫勁,曰堅勁,變之分明,橫以堅濟,堅以橫用
   五氣朝元,周而復始,四肢元首,收納甚妙。練神練氣,返本還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頭足上下,交接如神。靜生光芒,動則飛騰,氣勝形隨,意勁神同。以神帥氣,以氣帥形,形隨氣騰。
    勁訣既詳,下言調氣: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閉目鉗口,細調呼吸,一出一入,皆從鼻孔,而少時氣定,遂吸氣一口,默想真氣自湧泉發出,升於兩肋,自兩肋升於前胸,自前胸升於耳後,漸升於泥丸百會穴;降氣時,默想真氣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脊背,透至前心,沉於丹田。丹田氣足,自能復於尾閭,達於 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復始,從乎天地循環之理也。
  2、納卦經
   頭頸效法乎乾,取其剛堅純粹。
   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鎮靜厚載。
   肩背宜於松活,是以巽順之意。
   襠胯又宜措緊,須現兌澤之情。
   胸欲練起,艮山相似。
   肋有呼吸,震動莫測。
   坎離為水火之象,水濟火,為濟水。
   心腎為水火之髒,水宜升,火宜降。
  3、神運經
   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固形氣以為縱橫之本,萃精神以為飛騰之基,故形氣成為盛而能縱橫,精神足而飛騰。
  內功十二大力
   訣云:底練穩步如山,堅膝屈腿如柱,襠胯內外凌集,胸背剛柔相濟,
   頭顱正直撞敵,三門堅肩貼背,二門橫肘豎肘,穿骨破彼之勁,
   堅骨掛彼之下,內掠敵彼之裡,外格敵彼之外,撩攻全局若一。
  4、地龍經
    地龍真經,利在底攻,全身練地,固強精神,伸可成曲,住也能行,曲成伏虎,伸成騰龍,行住無跡,曲伸潛蹤。身堅似鐵,法密如籠,翻猛虎豹,轉疾隼鷹。倒分前後,左右分明,前攻用掌,二三門同;後攻用足,踵膝通用;遠則追擊,近則接迎;大胯著地,側身局成;仰則若坐,*骨單憑;高低任意。

 二、《內功四經》判讀
  《內功四經》由《內功經》、《納卦經》、《神運經》、《地龍經》四篇文章組成。
  反覆研讀並相互比較各篇之後,我們不難發現,所謂的《納卦經》只不過是對《內功經》的格式亦即功架的注釋和補充說明。如果刪去《納卦經》的卦名卦象,並不影響其意思的實際表達;用卦爻解釋《內功經》是把簡單的說複雜了,把明白的說糊塗了,把平易的說玄虛了,從現代拳學的角度上講,毫無必要,實屬多餘。所以竊以為《納卦經》一篇應從《內功真傳》中淘汰出局。
  細研《地龍經》,我們也不難發現,古今注家都一直認為《地龍經》是僕技專著,並且把篇中的前後左右屈伸翻轉統統都釋為僕技的內容,這是大失原篇本意的。如果把《神運經》的以神帥氣,以氣帥形……」與《地龍經》的前四句對換,我們就可以看出,它們是珠聯璧合立馬成為一篇對全方位搏擊有著普遍指導意義的拳經。
  《神運經》的以神帥氣一節,在不同的抄本中位置不同,一種位置是在《內功經》中,一種是列作《神運經》的上半闋。據此我們可以猜測以神帥氣這一段文字,在原始文件中是一散頁,整理者是根據個人的見解來安排它的位置的。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把它安置到一個我們認為更合適的地方呢?
  《神運經》中的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沒有實際的操作意義,僅是對內功修為的功效說明既不具操作意義,故可以排除在《內功真傳》之外,「不以為經。《神運經》的後四句是對前四句的補充說明,「皮不存也,毛將附焉?不提也罷
  以此觀之,則《地龍經》無名,而《神運經》無實,至此我們不妨來個割頭換相張冠李戴,合《神運》《地龍》二經為一,冠之以《神運經》,倒也名符其實,不礙觀瞻。
  在做完這些工作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內功真傳》的內容只有兩項,一項是《內功經》即內功的修煉;一項是《神運經》,即內功的運用。以此觀之則把《內功真傳》名字正名為《內功神運經》更為適合。所以後面整理的經文即以《內功神運經》命名。
  各抄本《神運經》之後,均附有《內功十二大力》,通過分析類比可以發現,十二大力的前

同类文章

穴位圖手太陰肺經 經絡知識

手太陰肺經 經絡知識1、穴位圖: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共11穴,圖1)2、經脈循環: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迴繞胃口過膈屬於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繫的部位)橫行出來,沿上臂內側下行,行於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經肘窩入寸口,沿魚際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

穴位圖手陽明大腸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   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共20穴,圖1)2、經脈循行:起於食指末端(商陽),沿食指內(橈)側向上,通過一、二掌骨之間(合谷)向上進入兩筋(拇長伸肌健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穴位圖足陽明胃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45穴,圖1)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裡→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衝陽→陷谷→內

穴位圖足太陰脾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21穴,圖1)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箕門 →衝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大包   圖1 足太陰脾經穴位圖                                      

穴位圖手少陰心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圖1 手少陰心經穴位圖                               圖2 手少陰心經脈循行圖2、經脈循行: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與其他臟器相連繫的部位),過膈,聯絡小腸。   「心系」向上支脈:挾咽喉上行,連繫於目系(眼球連繫於腦的部位)   「心系」直

穴位圖手太陽小腸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太陽小腸經(共19穴,圖1)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穀→養老→支正→小海→肩貞→需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繆→聽宮        圖1 手太陽小腸經脈穴位圖                             圖2 手太陽小腸經脈循行及穴位示意圖2、

穴位圖足太陽膀胱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67穴,圖1)睛明→攢竹→眉衝→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劂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 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繆→次繆→中繆→下繆→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

穴位圖 足少陰腎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圖1 足少陰腎經穴位圖                         圖2 足少陰腎經經脈循行示意圖2、經脈循行: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向上行於腿肚內側,經股內後緣,通過脊住(長強)屬於腎臟,聯絡膀胱。   腎臟部直行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

穴位圖手厥陰心包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厥陰心包經(共9穴,圖1)天池 →天泉 →曲澤 →郄門 →間使 →內關 →大陵 → 勞宮 →中衝              圖1 手厥陰心包經穴位圖              圖2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圖 2、經脈循行: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膈,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穴位圖手少陽三焦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少陽三焦經(共23穴,圖1)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瘛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繆→絲竹空                         圖1    手少陽三焦經穴位圖2、經脈循行:起於無名指末端(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