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式太極拳圖解 第十七式左右倒攆猴
2025-07-31 01:02:09
第十七式左右倒攆猴
譜訣:退步穩勻求輕靈,倒卷肱臂無滯病; 若得墜身挽扳勁,閃賺騰挪退即進。
動作過程
(一)左倒攆猴
1.右胯根微內收,坐穩右腿,身體微右轉,左腳尖落地。同時,左臂肘略沉,左掌微落向前微伸;右拳變掌,由左肘下經腹前外旋,向右下方弧形抽至右胯旁,掌心漸翻朝上。眼神關顧左掌前伸(圖8 8)。
2.重心漸全部移於右腿,身體繼續右轉。左腳徐徐提起,弧形收經右踝內側虛懸,足尖自然下垂。同時,右掌向右後弧形舉至與肩平,掌心斜朝上;左臂漸外旋,掌心翻向斜上。眼神關顧右掌後舉(圖89)。
3.身體漸左轉朝向正東,左腳弧形後撤一步,稍偏左落下,腳尖輕著地。同時,左肘略沉,左掌稍沉抽;右掌隨沉肩弧形收回於右耳側,掌心斜朝左前,掌根微坐。眼神隨轉體向前平視(圖90)。
4.身體繼續左轉,左腳跟內收著地,全腳踏實,左腳尖朝左前約45。,重心漸移於左腿,隨重心後移,右腳尖轉向正前方(東)。同時,隨轉體勢左肘下沉,左掌微外旋,向後弧形回抽至左胯旁,掌心朝上,掌指朝前;右掌微內旋由右耳側向前撲出,沉肘坐腕,掌心朝左前,掌指高齊肩。目平視前方,眼神關顧右掌前撲(圖9 1)。
(二)右倒攆猴
動作過程與左倒攆猴2~4相同,惟方向相反(圖92~94)。
(三)左倒攆猴
動作過程與前左倒攆猴相同(圖95-97)
技術要領
1.為了維持身體的平穩,穩固下盤,當虛懸的足退步時不可直線後退,要稍向後外側弧形撤步,保持一定的橫向距離,這樣前後腳就不會站在一條直線上,避免造成「疊步"的毛病。當提腿退步時,必須先提大腿,蓄勁在膝,帶領腳跟,腳尖自然下垂,然後緩緩後伸,腳尖先輕著地,而後足前掌、足跟依次落地至全腳踏實。充分體現躡足而行的要求。此外,支撐腿要始終保持原來虛步時的高度,既不能起立,也不能有起伏,身體重心要基本維持
在一個水平上。
2.連續退步緩慢落地時,一般容易上體前傾,藉以求得身體平衡。在重心後移時,兩手前後交換亦易使臀部後撅,身體前俯。有前俯必有後仰,往往發生於手回抽時,從而造成前後俯仰、左右傾側及起伏搖晃,破壞了立身中正和松靜輕靈,臨陣對敵,必為人所制。要克服這一弊病,就要特別注意身法。須上領頂勁,以挈其綱領;含胸拔背,以守重心;下尾閭
斂垂,以豎其線路。使頭頂、軀幹、會陰處於一直線,通體準直,使腰松而沉直、直而不僵,符合立身中正安舒的要求。 「松而沉著"使下盤穩固有力而不失輕靈, 「直而不僵」使中軸旋轉輕靈圓活而不失穩沉。這樣方能做到支撐八面而穩固厚重,八面轉換而輕靈圓活.
此外,腰部的「松而沉著,直而不僵」避免了脊椎的生硬挺霸,使脊椎有正常的自然彎曲,形成了俗說的「身弓」,增加了脊柱的彈性,緩解了行拳過程中所產生的震動,既起到了護腦的作用,又穩定了重心,平衡了身軀。這樣才能使「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
3.運勢過程中還須注意雙肩平整,不可一肩高一肩低。兩肩兩胯要齊進齊退,齊起齊止,並要貫穿沉肩、垂肘、坐腕的原則,兩手前撲後抽,成呼應之勢,寓對拉攻守之意,節奏勻整,意氣相連。同時注意後抽的手肘不露背,腕不過胯,肩、肘、腕呈弧形。後抽手在與前推手相交穿越掌心時,方可回抽,以不致產生防守空當,為敵所乘。此外,後抽手須經胯旁,而不能改變為經過脅旁,狀如拉抽屜。以免手臂彎曲小於直角,不成圓弧形,引起
肩胛高聳而造成「寒肩",結果既彆扭、不舒展,又致使氣血不通、勁路不暢,也不符合手背向下、向後撩陰襠的技擊作用。
4.經耳側向前推按,手腕不應高於肩。楊澄甫之粵南弟子曾昭然博士曾指出: 「有將按出之掌抬高於肩者,非。」
5.雙臂的迴環、步法的弧退都要以腰為軸,相連不斷。後撤退步落地和前腿提起都不可過快。無論是雙臂的迴環,還是步子的起落,都要節奏勻整、慢起緩落,要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心牽意連,滔滔不絕,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
用 法
接前勢,如敵用右手緊握我左手腕或前臂間,又以左手託住肘底拳。則我先受其制,不得施展時,我即翻仰左掌,用沉勁松腰胯,隨退左步後縮,使其握力頓失。右手同時向後分開,待其失卻握力時,即乘勢迅速向前探撲按擊。
如敵從背後將我抱住,我即蹲身、松腰、落胯,抽臂頂肘,攻其胸肋,則敵雙膊自行鬆開瓦解。我乘勢以左手採拿敵右手,右掌背向右後下撩陰或以右掌抓閉藏撈。敵必受驚抽胯,動搖下盤,我乘勢閃身插襠,左手前採,右手挽扳挑擔,轉腰將敵扔拋掀翻於地。
注釋說明
「左右倒攆猴"《十三勢架》(李亦畲藏本)作「倒輦猴", 「澄本」《太極拳十三勢名目》作『『左右倒輦猴",曾昭然《太極拳全書》作「倒蹌猴」,顧名思義,猶如人猴相搏,我退步以誘其深入,然後乘勢襲擊其頭面胸肋,將其攆走。此式原名「倒卷紅」或「倒捻紅",意為若敵連續猛攻,我卻戰卻退,以避其鋒,但守中有攻,退中有進,走中有黏,化中有發,
以抑挫其攻勢。邊退邊打,左右連環探撲按擊,抓閉藏撈,挽扳挑擔,敏捷如猴,發勁沉著通透,出手見紅,故叫「倒卷紅」或「倒捻紅」。今改為「倒卷肱」,肱者,臂也,皆因其手臂向側後方連續迴環倒卷的動作而得名. 「左右倒攆猴"是連續退步,以守為主、以守為
攻、邊退邊打、閃賺騰挪的經典拳勢。《全體大用訣》說: 「退行三把倒轉肱,墜身退走扳挽勁。"可見此式的奧妙在於發沉勁,腰松胯落,墜身挽扳。勁起於腳而腿而腰而脊而達於手,對方受沉勁頓挫,必失其握力,乘隙探撲按擊,必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