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式太極拳圖解第二十四式轉身撇身捶
2025-07-30 23:40:08
第二十四式轉身撇身捶
譜訣:撇身捶掌連環劈,掌撲頭面捶撇脅; 弓步如箭勁透脊,側身擊敵如霹靂。
動作過程
1.身體漸右轉向南,重心不變,左腳尖順勢實腳裡扣,左腿坐實,右腿變虛。同時,右掌漸變拳,弧形下落,屈肘橫臂,拳心朝下,置於左肋前;左掌弧形上舉,沉肩、垂肘、坐腕,掌心朝外,置於左額前上方。眼神關顧右手畫弧,隨即向前平視(圖11 8)。
2.身體繼續右轉向西,重心全部落於左腿,右腳提起。同時,左掌隨勢向右拂面,經右前臂外側弧形落下,高與右肘齊;右拳環撇向上,略高於左肘。眼隨轉體向前平視,關顧兩手運作(圖11 9)。
3.右腳向前稍偏右落下,先以足跟輕著地,漸至全腳掌踏實,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時,右拳向前、向下撇出,漸至拳心朝上,收於右腰側;左掌環轉經左胸前,於右前臂裡側上方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視,眼神先關顧右拳撇出,後關顧左掌前推(圖1 20、1 2 1)。
技術要領
1.從「扇通背」過渡到「撇身捶"回身右轉時,必須以左腿實腳碾轉,足尖裡扣。太極拳實腿(腳)碾轉的載重型的步法,使下盤腰腿穩固有力,足膝輕捷靈活,從而充分鍛鍊了人的「第二心臟"——腿,使心臟有了強勁的「支持系統」,從而也為練功,為「階及神明」達至大成,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撇身捶是應身後襲擊的攻防法,邊化邊還擊敵從身後打來的中部拳,須原地閃身,我若先後坐,重心後移,猶如將背脊、後腦等要害部位送給人打了。更須知應敵制勝,雙方交鋒,兔起鶻落,瞬息萬變,間不容髮,豈容重心移來移去延誤戰機。虛腿(腳)轉跟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於拳理拳法皆不通。撇身捶左腿實腿轉勁,對腰胯的鬆弛圓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不能做到四肢隨腰內外合,就會造成臀部外凸,或臀部時而前順,時而後撅,或扭來扭去,猶如「遊魚擺尾"等現象,就是俗稱的「晃臀" 「擺臀」 「搖臀" 「遊臀"或「扭臀"。這樣常常不是造成了點頭哈腰、前俯後仰,破壞了立身中正,就是「遊魚擺尾",破壞了尾閭中正,喪失了舵的作用,致使右拳撇捶疊勁無定向,左掌前推撲勁不能專注一方。克服的方法是做好「斂臀」即「護臀"的技術規範。動作時注意不要撅起臀部而要向裡微微收進,儘量放鬆腰部和臀部的肌肉,輕輕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後再輕輕向裡、向前收斂團聚,就像用臀把骨盆護起來,把小腹承託起來那樣,這樣配合虛領頂勁、松腰落胯、圓襠,就能使尾閭的舵向作用相對穩定,從而保證尾閭中正和立身中正,有助於增強脊柱的靈活性和背脊的彈性。同時,斂臀也相對降低了身體的重心,有利於動作的平衡和撇捶疊化、推撲進擊的穩定,並有助於力由脊發,發勁渾整,專注一方。
2.撇身捶須體勢工整,心、息.、身協調運動,手、眼、身、法、步處處圓滿順遂,出手分陰陽。無論是右手握拳,橫臂頂肘,掄臂撇拳,疊勁暗採,還是左掌豎落切格,迎面撲擊都要交代清楚,做到著法清晰,沒有絲毫含糊之處。兩手隨腰裡外翻轉,纏繞連環撇擊,力由脊發,不能有絲毫強拗斷離和渾身僵硬等現象o
3.右足向前邁出落步須略偏右,使前後兩足保持應有的橫間距,切不可「疊步"此外,右足尖要正對前方,既不可外撇,亦不準裡扣。因為足尖的指向,直接關係到襠的圓沉和胯的開撐,以及內勁的貫注一方,從而影響到腰襠胯的松活和力量、耐力的發展。
用 法
接前勢,如敵自身後脊背,或脅間用手打來,我即向右轉身,左腳實腳裡扣,右足變虛,右拳隨勢環轉撇出,暗用採勁,將敵手疊住,左手急向敵面部撲擊,則敵必攻守失措。
』 注釋說明
「撇身捶",側身橫拳撇擊對方身體,故名。武式、孫式太極拳無此式,陳式太極拳一路有「披身捶",二路有「庇身捶」和「撇身捶」,而內容、功能與楊式已大為不同。
清代萬本《太極指掌捶手解》一文說: 「五指權裡,其背為『捶'。"權者「卷"或「蜷」也,即向裡蜷曲的意思。所以五指向裡收攏蜷曲,即為捶。捶即是拳頭之拳,為名詞。又說: 「如其用者……打,捶也。"則「捶」是拳擊的意思了,為動詞。
「夫捶有『搬攔',有『指襠',有『肘底',有『撇身',四捶之外有『覆捶』。"覆捶即「栽捶"也,是為「五捶」。《太極指掌捶手解》又說「其次」五捶為「通山捶」 「葉下捶" 「背反捶」 「勢分捶"和「卷挫捶"。有人認為前者是按勢式而命名,後者按形象性質而命名,兩者是一一對應的,這種說法恰當與否,有待商榷。其實楊式太極豈止五捶,還有「彎弓射虎" 「上步七星"和掌拳互變的「白蛇吐芯」,以及「打虎勢」與「雙峰貫耳」,相加亦剛好是「五捶」。相傳「打虎勢"與「雙峰貫耳"兩勢式系楊班侯所加(見吳圖南著《太極拳》一書,1 957年再版自序,商務印書館出版)。只不過以「捶」命名的拳勢僅五個而已o
「撇身捶」是以「捶」命名的「五捶"之一,是楊式太極拳主要的發勁動作。其特點是右拳左掌反側陰陽,連環撇捶撲擊,下盤配以進攻性的弓箭步,內勁起於腳跟,襠中上翻,經脊通背,貫通於拳掌,向前直擊,勁長而意遠。 「前去之中,必有後撐",腰脊命門須有後撐之意,以期獲得穩定重心、支撐八面而穩固厚重的效果。
《太極拳體用全訣》說: 「撇身捶掌連環劈,側身擊敵如霹靂。"《全體大用訣》說: 「撇身捶打閃化式,橫身前進著法成。"撇身捶應身後襲擊,以肘為軸,掄臂撇拳,疊勁暗採為化,而化中有攻,以掌迎面撲擊為攻,而攻前有豎落切格之化。化中有攻,攻中有化,拳掌連環,變化多端,使敵眼花失措矣。
據曾昭然博士著述,楊澄甫先師早年教人,撇身捶一式,皆以左掌置左額上,晚年在穗教人左掌則置胸前。他嘗詢其故,承答此式著重在右肘,左掌目的在採敵手而已,故其位置高低皆可,惟提高可顯威勢,放低則切實用耳。陳微明及曾昭然等皆遁其舊,以左掌置左額角上(見曾著《太極拳全書》,友聯出版有限公司l 960年3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