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式太極拳圖解 第六式 白鶴亮翅
2025-07-31 09:03:08
第六式 白鶴亮翅
譜訣:舒臂提踵似鶴棲,著意隨心肱貫氣; 上分下展任自然,信步攻防驚天地。
動作過程
1.左胯根微內收,腰身左轉,右膝提起,右足略帶弧形向內鉤回。同時,左肘向後撤,左臂隨勢內旋,掌心朝下;右手外旋,隨轉體向下、向左畫弧,置於左手下側,掌心朝上。眼神稍顧左肘後撤,即轉向前平視(圖26)。
2.右腳前邁落下,腳跟著地,腰胯漸左轉,右腳尖隨勢以腳跟為軸內扣約45。踏實,重心漸移至右腿,下蹲坐實。同時,右臂上提至胸前,左掌附於右前臂裡側,向前(肩)靠(前臂)6眼神先於右臂靠擠前視,隨即移視右掌(面向東)(圖27)。
3.身體微左轉,左腳稍提起,落於右腳左前,腳尖虛點地,左膝稍屈弓,成左虛步。同時,右掌向前上提,隨提隨內旋,掌心朝外,垂肩、沉肘、坐腕,手指斜朝上,護於右額前;左掌弧形下落於左胯旁,掌心朝下,指尖朝前。眼稍關及右掌上提,隨即向前平視,但眼神仍要顧及兩掌(圖28、附圖28)。
拔背之說。"又在書信中說: 「含胸拔背這句話,老論上沒有。這是形意拳、八卦掌上的規矩。因為陳微明早先跟孫祿堂練過一段時間的形意拳,後來才跟楊老師學太極拳。陳著的太極拳書上,有太極拳十要,把老論上的一些話,反正地說了一些,又添了這句含胸拔背……從此就成了練太極拳的規矩了。其實,不是那回事……對這句話不要過分地強調,如強調了,就脫離了自然……"
在他看來「含胸拔背"等「此皆鄭曼青(替楊澄甫撰寫《太極拳體用全書》時)學拳未久,不懂拳意,自己想造出來」或「陳微明先跟孫祿堂練過一段時間的形意拳,後來才跟楊老師學太極拳」的緣故。此說紕繆,何以同是「世稱永嘉五絕"的鄭曼青,在其藝技大成、名重天下、技藝名聲均遠在某些拳家之上時,仍在其著作《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及《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中強調「含胸拔背」,指出「含胸者,不可挺胸,又不可陷胸,必要松胸,方為合法;拔背匪易言也,是為氣通三關之候也"。以鄭曼青自己的話作註腳, 「此書繼楊澄甫所著《太極拳體用全書》而作,蓋一本其遺訓。」
被鄭曼青稱為「君子儒也,決不阿其好以成其惡"的陳微明先生,1 925年將楊澄甫口授內容筆之於書,徵得澄甫先師同意,同年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太極拳術》一書,並一再強調是代澄甫先生筆述成書的。
1 93 1年文光印務館出版楊澄甫著《太極拳使用法》和1 934年2月上海大東書局出版楊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中都無例外地強調了「含胸拔背」。
這些著作是由董英傑、陳微明、鄭曼青等代筆成書的,能否忠實於楊老師的原意呢?記得很多年以前,在武林的一些渠道裡就傳出以上一些意見。筆者就此請教了最了解楊家太極拳情況的傅鍾文老師和沈壽老師。沈壽老師說: 「很難想像在尊師重道的時代裡出版楊老師署名的,而又不符合署名者本意的文章和書刊。"傅鍾文老師說: 「這些書都是楊老師健在
時出版的,雖是陳微明、鄭曼青等代為筆述成書,但以楊老師口授內容為基礎,是楊老師過了目的、首肯的,當時亦未見有何異議。為什麼當時不說,現在說三道四,冒出這樣那樣的說法?楊老師何以假手陳微明先生及『習拳未久'的鄭曼青代筆著述太極拳著作,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文化程度高,而是他們能尊師重道,不自以為是o"
由此可見這些著作都是忠實於楊澄甫本意的。 此外,在楊澄甫弟子董英傑之著作《太極拳釋義》(1 948年版)、九歲追隨楊澄甫並與其朝夕相伴直至其逝世的傅鍾文之著作《楊式太極拳》(1 963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和《楊式太極拳教法練法》(1 989年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楊澄甫晚年於粵南所授弟子曾昭然之著作《太極拳全書》、楊澄甫哲裔楊振基之著作《楊澄甫式太極拳》中,以及楊公後裔守中和弟子牛春明、崔毅士等都無例外地堅持「含胸
拔背"。可見「含胸拔背"並非因鄭曼青習拳未久或陳微明因先練過形意拳,而臆造或套用所致,而是楊冢太極不折不扣的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