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趙匡胤幹了什麼事(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
2023-05-24 14:39:53 2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
這一段歷史,大家其實都很熟悉,讀史的人基本都會說上一段。
自古,皇位就是父傳子,哪怕是皇帝無子,也會過繼宗室子弟,來繼承大統。兄弟之間,不必父子之間,如果兄弟之間皇位出現傳承,基本都是因為皇室內部出現爭鬥。
說到趙匡胤傳位給自己弟弟趙光義,民間傳言,有斧光燭影一說。至於真假,迄今一千多年過去,依舊撲朔迷離。
分析大宋開國歷史,其實趙光義的上位,是有一定的邏輯跡象可尋的。
大宋開國,是始於北周英主柴榮早逝,幼主失政,大權旁落。柴榮死前,提拔趙匡胤為周室最高禁軍統帥(殿前都點檢),這原本是周世祖柴榮對老趙的信任,以為他會輔佐幼主。結果老趙跟其弟弟趙光義和老夥計趙普一合計,不如推翻幼主,自己幹。
周之前的中原,五代十國,徵伐不斷,皇帝轉換的非常快。因此彼時對忠君的概念,早已淡化。軍閥間利益相連,有利可圖,支持你;無利可圖,幹掉你。 周世祖柴榮,一代雄主,南徵北戰,有逐漸統一各國的趨勢。如果給他再多點時間,例如十年或者20年,一個大一統的大周朝勢必會出現在中國的正史中。 可惜,柴榮早逝,幼主不能控制權臣。被老趙摘了果子。
960年大年初二,契丹犯邊,老趙奉令帶著軍隊離開開封,前去北方打仗。可剛到了封丘縣的陳橋鎮,便駐紮不前。初三夜,在弟弟趙光義等人的鼓動下,軍人譁變,擁立老趙。史書記載,老趙被大家黃袍加身,「身不由己」 。 開玩笑呢。須知,在古代,將領掌軍,基本都按私家軍管理,要不這麼多將領能夠叛變自立?這一支軍隊,是周的主力禁軍,手下的一舉一動,豈能不給老趙得知? 不過是自導自演而已。
但老趙是受命柴榮輔佐幼主,奪位之變有點對不住還在宮中等候他凱旋的周恭帝母子。所以才遮遮掩掩的說自己是被逼黃袍加身,實屬無奈。既然如此,不能虧待了禪位的小皇帝和皇室成員。這就有了丹書鐵卷的軼事。
老趙黃袍加身了。他還不能讓他的下屬軍官們故伎重演。於是「杯酒釋兵權」,徹底的奪回了軍隊的權力。
老趙生於927年,登基時才33歲,其子年幼。於是就有了「金匱之盟」。 話說,老趙的親娘,跟幾個兒子合計,想想之前的皇帝,年幼登基的都被幹掉了,這次咱老趙家不能這樣。趙匡胤須答應弟弟趙光義做儲君,將來國家慢慢穩定,趙匡胤兒子長大後,再傳回來。多完美的解決方案!
自趙匡胤960年登基,到976年過世,16年時間, 楞是沒有立儲君,親兒子甚至都沒有封王爵。唯一封王的,就是其弟晉王趙光義。趙光義甚至兼任京兆尹,也就是首都的市委書記。這隱隱的就是為未來儲君啊。
之所以這麼安排,在趙匡胤心中,也同樣作此想法,如果自己早逝,兒子未及長大,與其被其他將領給推翻,甚至被滅族,不如自己弟弟上位,趙家依舊能長久坐穩江山。何況還有老娘親自主持的「金匱之盟」,老娘的心願也得照顧到。趙匡胤倒是個孝子 。
當然也有老趙家心腸仁慈的原因。說到趙家的這種仁慈,在有宋一代,倒是十分罕見。不僅趙匡胤登基後善待了周室,對於將軍的兵權也是喝大酒解決,沒有刀光劍影,沒有無情無義。甚至後來形成趙官家不殺士大夫的傳統,君權之弱,能臣之多,在中國整個歷史都是少見。
趙光義之能登基,還有一方面,自己本身也很強。他是跟著哥哥一起幹的,黃袍加身就是他幕後鼓動,哥哥假裝不知道。趙光義是和哥哥一起在戰火中洗禮出來的戰將,非等閒之輩。
在趙匡胤的16年皇帝生涯中,國家還沒完全統一,還得繼續南徵北戰。趙光義作為後備權利中樞,就必須一直留著,慢慢的培養和控制著。趙匡胤心中未嘗不想自己兒子最後能登大位。可是等他晚年,兒子最大的才20多歲,但尚未封王,而弟弟趙光義已經權傾天下。他的仁慈與猶豫不決,和對弟弟的信任,對金匱之盟的矛盾心理,和對幼主無法坐穩江山的憂慮,讓他最終放棄了兒子登大位的想法和機會。
據史載,976年的11月中,天寒地凍,趙匡胤病重,思想可能已時日無多,召見兒子趙德芳,然而傳令的宦官王繼恩,卻先去報告了趙光義,晉王匆匆趕到,是夜留宿宮中,才有了後來人繪聲繪色的斧聲燭影的傳說。
趙光義的登基,其實爭議僅僅在於他哥哥有兒子,且已長大。但他實打實的擁有其哥哥給予的晉王封號,關鍵的京兆尹職位,以及比宰相趙普還高的權威,這是僅次於皇帝的的最高權勢了。如果皇帝趙匡胤想自己兒子登基,不是應該壓制他,扶持兒子嗎? 然而並沒有。兒子們剛剛成年,並無及早封王,僅僅都是一些遠離皇室的核心權的官位,未能及時的培養出自身的才幹和能爭權的強大實力。
所以說,趙光義的登基,是理所應當,是趙匡胤認可的。
但後來,趙匡胤後代的不正常死亡,他就脫不了干係了。
也許,他答應了哥哥,登位後,會再還回皇位。這樣兄弟之間互相傳位,成就一段佳話。哥哥信了他;他卻變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