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式雙峰貫耳 85式太極拳圖解
2025-07-30 23:07:08
第四十一式雙峰貫耳
譜訣:雙峰貫耳雙環捶,疊而後摜步要追; 靈活運用莫拘泥,他勢我用亦可為。
動作過程
1.右腳漸下落,右膝提起,腳尖自然下垂。以左腳跟為軸,身體右轉45。(向東南斜方),左腳尖隨勢向右裡扣落實。同時,兩掌外旋,隨轉體各自左右弧形移至胸前,屈臂、沉肘,兩臂成弧形,兩掌以拇指一側為準,相距同肩寬,掌心翻朝裡上。眼睛隨轉體平視,眼神關
顧兩掌合攏(圖1 84)。
2.左腿漸下蹲,右腿向前(東南)邁一步,先以腳跟著地,隨重心漸移向右腳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時,沉肘帶動兩掌自前向下經右膝兩側向左右畫弧,接著兩臂內旋,兩掌弧形翻向上,在擊到前上方時變拳,虎口相合勾擊,兩臂環成鉗狀,兩拳高與耳齊,兩虎口相對(相距約20釐米)。眼向前平視,眼神關及兩拳(圖1 85~1 87)。
技術要領
1.右腳下落、右膝提起,兩掌弧形移至胸前、沉肘外旋,以左足跟為軸轉身,都要一起
進行,一動無有不動,轉身時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尾閭中正,立如平準,不偏不倚,轉動
也就活似車輪了。
2.轉體後,左腿須下蹲,身體須松沉,以兩肘下沉帶動兩掌下落,而右腿須有上提之意。這樣有利於收住左胯,為站穩左腿,使之植地生根打好基礎。同時,也有利於收好右胯,為輕靈而節節貫串地邁右腿創造條件。從技擊上說,如左腿不屈,身體不沉,只用兩手背將敵兩腕往左右疊住,其力量有限。如以身體和兩肘的沉勁加於兩手,以兩肘下沉之勁帶動兩
掌下落,力量也就大了,這就是所謂「周身一家是整勁"。
3.邁右步時要坐實左腿,右胯根內收,然後以左腿漸下蹲來控制右足前邁,舉步輕靈,尤須貫穿。以左右腰隙交替抽換來分虛實,虛實分清,使左腿似植根人地,右腿前邁也就速度均勻,舉步輕靈,節節貫穿,不致發生落地前衝,狀如打夯的情況了。這就是「練法十要」所說的「不強用力,以心行氣;步如貓行,上下相隨;呼吸自然,一線串成;變換在腰,
氣行四肢;分清虛實,圓轉如意」。
4.整個動作不能停頓,要連貫,要周身相隨。轉體向東南後,左腳下蹲,兩掌收回下移,不可為維持重心穩定而使其他動作停頓。從技擊上說,轉體後緊接著就是把對手自右側擊來的兩手腕左右分開。如動作停頓,早就為敵所乘,其拳早就擊至我身。這就是拳論說的「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耳!"
5.兩虎口相對貫去時,手臂不要伸直,仍須保持弧形。身體要保持中正,切勿前傾探出。楊式太極拳視身法中正為身法第一要素,這是因為它是拳勢姿勢的準則,是人體運動時下盤穩固的基本條件之一。如果不以中土為樞機之軸,不能維持動作在任何角度、任何方向上的「身正」,則必不能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勁力必不能由脊而發,發出的
勁也決不能均衡完整、專注一方。拳術運動的實踐告訴我們,如果不符合立身中正這一客觀真理,那麼人體在拳術運動中就難以穩定,即使不傾跌倒地,也無法克敵制勝。
6.兩掌向前上環弧,自下翻向前上勾擊時再變拳,兩拳虎口相對貫去要與身法及步法(右弓步)協調一致,上下相隨,手到、身到、腳到、一到俱到。兩拳勾擊,也要用整體的勁,即襠勁下沉,骶骨堅實有力,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通達於脊,貫於兩拳,總須完整一氣,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發勁沉著松淨,專注一方。步趨身擁,身既略有進攻之意,亦有對拔之勢。
用 法
接前勢,敵自右側用雙手打來,我轉身施沉勁速將兩手背由上往下,將敵兩腕往左右分開疊住。隨之兩手漸握拳,由下往上向敵人雙耳以虎口相對貫去。右腳同時向前落下變實,身略有進攻之意。
注釋說明
「雙峰貫耳",貫者,摜也,喻兩臂成鉗狀,兩拳虎口相合摜擊敵雙耳,形如雙峰雄峙,飛貫敵耳,故名。亦有拳家認為,兩手握拳後,各指掌間的關節形成凸陷,一如起伏連綿的山峰,而兩拳食指掌指間的關節如「奇峰突起",則為「雙峰"。雙拳夾擊敵雙耳,是為雙峰貫耳。雙峰貫耳,一作「雙風貫耳」,因其勢如驟雨旋風貫耳而得名。
如前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勢的注釋說明所述,據傳「打虎勢及雙峰貫耳二式,在舊太極拳中無此二目,為楊班侯先生所增加"。如李亦畲傳抄的《各勢白話歌》裡就無雙峰貫耳勢。楊家藏本《十三勢名目》,實即楊氏太極拳譜,惟譜系楊氏早期拳譜,該譜至少是楊班侯、楊健侯時代的,甚至可能是楊祿禪定的楊氏初期譜子,亦無「打虎"和「雙峰(風)貫耳」勢。疑「雙峰貫耳"勢系由外家拳「武鬆脫銬」勢所衍變,該勢擬武松遭人陷害,頭及雙手鎖上木枷後,在飛雲渡以兩拳自上而下分擊右膝脫銬後,以兩拳貫擊敵耳而得名。此勢招式兇猛狠毒,著著致人性命,系班侯成名之拳,習者慎用之。
《太極拳體用全訣》說: 「雙風貫耳雙環捶,疊而後摜步要追。」簡潔明了地說明了雙峰貫耳的經典用法是以雙拳環摜敵耳,步驟是,先以兩手背疊住敵兩腕,然後摜擊,摜擊時要步趨身擁,才能得勢得力。《全體大用訣》說: 「雙風貫耳著法靈。"著者,招也。說明此勢看似兇猛,然而用法變化多樣,是一種非常靈巧和實用的招式。與敵對陣者應不拘陳規,
靈活多變地使用此勢,獲得出奇不意的制勝效果。如傅(鍾文)沈(壽)兩導師,就常以掌代拳,疊而後摜,以雙掌拍擊敵雙耳。與之對陣「吃了耳光」,還不知怎麼回事。當然拍擊是輕輕的,僅以示「警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