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式 高探馬帶穿掌
2025-07-31 07:30:08
第七十二式 高探馬帶穿掌
譜訣:橫掌障眼高探馬,覆手突現刺喉掌; 上下相隨弓步進,葉底採挑陰手藏。
動作過程
(一)高探馬
動作過程與第三十式高探馬相同(參見圖1 39~1 4 1)。
(二)左穿掌
1.右腿漸下蹲,左腳提回,虛懸於右腳左前。同時,右臂漸屈肘橫臂呈弧形,稍沿左
前臂下弧形外旋內收,橫置於胸前,掌心翻朝內上;左掌漸仰掌穿至右掌內側上方,掌心朝
內上,指尖朝上。眼向前平視,眼神關顧右掌內收(圖25 3)。
2.身體微右轉,左腳向前邁出一步,先以腳跟輕著地,隨重心漸前移全腳著地,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左臂垂肩沉肘,左掌繼續向前上穿,掌心朝上,高與頦平;當左前臂穿過右掌上側時,右掌內旋,掌心翻朝下,微裡收至左上臂下近肘處,手指朝左。眼神先關顧右掌裡收,再關及左掌前穿,隨即向前平視(圖254、附圖254)。
技術要領
1.高探馬的技術要領與第三十式高探馬同。
2.從單鞭過渡到高探馬,左腳收回,以左腳尖點地成左虛步時,左腳不可拖擦地面,身體不可後仰,從高探馬漸至穿掌的左腳提回,虛懸於右腳的左前方,不可撅臀前傾,左腿前邁時身體不可前俯,腳跟不能衝擊地面。楊氏家傳老譜《懂勁先後論》說:「夫未懂勁之先,長出頂匾丟抗之病。既懂勁之後,恐出斷接俯仰之病。」可見俯仰皆為太極拳之重病,
故拳諺有「點頭哈腰,傳授不高"的說法。克服的辦法是「百會、中極一體管鍵"。做到「有準頂頭懸,腰之根下株,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
3.左穿掌,左腿向前邁步時,右腿要下蹲,即做好右腿的「沉」,以右腿的「沉", 「送」左腿的前邁。這樣既可使邁出的步子增大,加大運動量,亦使之符合技擊要求,同時亦可避免邁出腳帶著身體的部分重量衝向地面,造成邁步如打夯和下盤虛實不明的情況。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為步子的大小完全取決於坐實腿下蹲的程度, 「沉"得越深,蹲得越低,邁出的步子就越大。而且這樣的邁步方式,是後(實)腳蹲,前(虛)腳伸,實(後)腳送虛(前)腳,虛實分明,起腳輕盈,動步穩健,落步無聲,邁步有如貓行之輕靈、沉著、穩健,躡足而行,其若惕也。
4.左掌穿出時要注意兩肩平整,左肩不可前探,手臂不可伸直,要垂肩沉肘,從而達到「三垂",即氣垂、肩垂、肘垂。同時,左穿掌動作須同左弓步,身體的右轉協調一致。左手的出擊,同左腿的前邁,上下不可脫節,要做到上下相隨,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而動,眼到手到足到,尤須注意弓腿不可太快,手的出擊,必須輔以腰腿的支持,否則就無法做到拳論所說的「勁起於腳跟,主宰於腰,發於腿,形於手指"。
5.最後形成的左弓步步型,就身體重量在兩足的靜止狀態而言,是弓(左)腿為實,蹬(右)腳為虛。若從技擊的動態來說,左掌向前穿刺敵喉,勁起腳跟,通過弓步的形成過程,由腿而腰而脊而膊而手,貫於手指。後腿不蹬,則穿刺無依,穿透無力,也就是俗說的不得力。故從技擊角度來說,蹬(右)腿為實而弓(左)腿為虛。這就是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實轉換。做好虛實轉換,才能意氣換得靈,動作虛實分明,舉止輕靈活潑,中藏生氣,有圓活之趣。
用 法
高探馬用法同第三式高探馬。惟我探出的右手為敵牽住,即將右手先外旋下沉,後內旋收回,手心向下,左手稍起穿掌向敵喉間衝去。右手仍藏在左肘下以應變。
注釋說明
「穿掌」系傳統拳術通用式名,外家拳亦作「抽掌」或「抽袖",形容一掌自另一掌臂之上或之下穿出,狀若穿捋袖子而得名。 楊式太極拳高探馬帶穿掌勢,一個「帶」字,說明了穿掌是附帶於高探馬的,從而確定了穿掌的附屬地位,使穿掌成了與高探馬勢組合的障眼施著和連環守護刺穿中的重要一環。有人說: 「此勢為白蛇吐芯,形象意思皆相合。」非也。請參閱第六十六式白蛇吐芯解,兩者不可混淆。
又高探馬是楊式太極拳套路中幾個身體稍拔「高」起立的動作,高起即落,都是技擊的需要。高探馬後穿掌,右腿即屈蹲下沉,恢復半蹲狀態,以加強腿部力量的鍛鍊,並使拳架整套動作大體上使腰部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
《太極拳體用全訣》說: 「穿掌採挑葉底藏,疆場搏敵喉間刺。"說明穿掌著法的主要作用是刺敵喉,雖日穿掌,實為穿指,是為指法。此勢演練,尤須注意輕靈,舉手投足不可有呆相,彼之力妨礙我皮毛,我之意人彼骨內,兩手支撐呼應,一氣貫串,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則左已去。周身協調相隨,處處恰合。
此勢在88式中獨立為「左穿掌」。吳式改作「迎面掌」,或作「撲面掌",以左掌撲面,改指法為掌法,但姿勢仍沿用楊式,武式作「對心掌",孫式作「右通背掌」,均出右掌,陳式無此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