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式太極拳圖解手揮琵琶
2025-07-31 07:56:08
第八式手揮琵琶
譜訣:懷抱琵琶護中節,靜待機勢用採捌; 穿纏粘化借他力,信手揮取敵膽裂。
動作過程
1.身體正直微前移,重心全部移於左腿,右腳略提起微向前墊步(基本上仍於原地)踏實,重心漸全部移於右腿,胯根內收,身體漸右轉約45。,左腳略提,微向前(基本上於原地落下)以腳跟輕著地,腳尖微翹,膝微屈弓,成左虛步。同時,左掌外旋,畫弧上舉,掌心朝右,掌指斜朝上,食指高與眉齊;右掌外旋,弧形縮回於左肘凹處,稍裡旋,掌心朝左,掌指斜朝上,拇指高與肘齊。定勢左掌在前,右掌在後,相距約一前臂之長,左右掌成合抱勢,稍向右側身,胸口斜對前方,兩肘都略屈下墜,如懷抱琵琶揮弦狀。眼通過左掌向前平視(圖34、35)。
技術要領
1.由摟膝拗步過渡到手揮琵琶勢時,身體重心前後置換要立身中正、肩與胯合,不可前俯後仰和起伏過大,兩腿虛實要分明,重心轉換都要一腿支撐,坐實坐穩,另一腿方可提起墊步踏實或提起前邁,這樣才能輕靈,不會雙重。
2.兩手的動作都要以腰為軸,做到沉肩、垂肘、坐腕,並隨腰的轉勢,右手回縮後撤要以肩帶肘,以肘帶腕,以腕帶掌指;而左手上舉要以肩催肘,以肘催腕,以腕催掌指。做到勁起於腳跟、變換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於腰,上於兩膊相系,下於兩胯、兩腿相隨,勁由內換。上下九節勁,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兩肩始終要平齊,兩手合攏時略收回後再向前裹合,兩掌參差前後呼應,要有前伸揮擊之象和纏繞穿化之意。動而短,而勁猶長;神而聚,而意猶遠。
3.兩臂隨腰向前收合,出手一長一短、一前一後、一伸一屈,三尖相照,前後呼應。胸口不可正對前方,身體稍側轉,胸含內吞,以縮小受攻擊面,亦符合含蓄其勢,以應敵之變化,而不失其寬綽進退之勢。步型前虛後實,虛實分明,不大不小便於進退,以符合側人豎擊、步趨身擁的技擊原則。
4.本勢寓意以我臂兩腕,貼彼臂腕和肘膊,右掌內旋方有採意,左掌外旋才有捌意。內則一心,外則一身,動靜在心,分合在形,蓄我之勢,靜觀其變。
用 法
接前勢,敵用右手擊我胸部,我即含胸,屈右膝坐實,左腳略提,以足跟輕著地,膝微屈弓,成左虛步,套住彼前腳。右掌同時往後收合,穿繞黏貼彼右腕;左掌外旋,粘化黏貼彼肘膊。兩膊相系,接人彼勁,定心靜氣,穩定重心,蓄我之勢,靜觀其變,以伺機勢,進行左捌右採,動作猶如懷抱琵琶揮弦狀。
注釋說明
「手揮琵琶"勢顧名思義,拳勢系仿真取名,側身虛步,兩膊相系,前後手參差成合抱之勢,如懷抱琵琶,後手指斜向上,置前手肘凹處,護中節,恰似揮撥琴弦,故名。正如吳文翰先生所說:手揮琵琶勢,不說「抱"而說「揮」,真是畫龍點睛。當我縛敵一臂,擎引放鬆,伺機擒縱,猶如琵琶國手,斜抱琵琶素指輕揮一曲《十面埋伏》,外示安逸,內隱殺機。
《全體大用訣》中說:「手揮琵琶穿化精",沈壽《太極拳體用全訣》說:「手揮琵琶主採捌,穿繞粘化借他力」,都明確地說明「手揮琵琶」勢採用的主要勁別是纏繞勁、穿化勁和採捌剪託之勁。再從拳勢採用不大不小、前虛後實的虛步步型來看,本勢是蓄勢待變、以守為主及守中有攻的拳勢。 《全體大用訣》又說「回身提手把著封",沈壽《太極拳體用全訣》又說「提手上勢合著封,敵若抽身進身擠」,說明了「提手上勢」是以「封」為主,也
是蓄勢待變、以守為主、守中有攻的拳勢。這是它們的共同之處,加上二式具有相似的身法、步型和步法,都屬於內家八樁中的「龍樁」,稍加變化,即可互變,但互變並不說明可以等同和混淆。這是因為二式的勁別及實質內容有較大差異。上文「提手上勢"式中已有說明,可見二式具有對立統一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