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流派
陳式太極基本功訓練順鸞肘
14.順鸞肘 (1)接上勢,兩腿屈蹲沉胯,重心提起,兩手握拳.兩臂均屈肘疊臂合勁交叉於體前,兩手拳心向下。目視前方,這時採用吸氣。見圖107。 (2)接上勢,兩臂儘量屈肘,以肘尖為力點向兩側後下方發勁頂去,這時沉胯成馬步。目視前方,這時採用呼氣。見圖108。 注意事項:練習時可
陳式太極拳的理論其礎
陳氏第九世傳人陳王庭創造陳式太極拳的理論來源有四: 1、把拳術與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相結合 人體是一個不斷運動著的有機整體,易學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無一不是陰陽的對立統一。人的生命運動,其本身就是陰陽對立雙方,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取得統一的過程。 易學認為,凡是屬於溫熱的、上升的、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的練法指點
老架一路以柔為主,柔中有剛,其特點是舒展大方,步法輕靈穩健,身法中正自然,內勁以纏絲勁為核心統領全身;動作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一動皆動,一靜具靜,發勁時松活彈抖,完整一氣;在勁力上以掤、捋、擠、按為主,以採、挒、肘、靠為輔。練習時要求做到虛領頂勁,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屈膝松胯,
陳氏太極拳的特點漢英雙語版
陳氏太極拳的特點 (方便洋弟子了解陳式太極拳)一、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 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說明氣是受意的指揮。此處所謂的 氣,是一種內氣,不是人肺部呼吸的氣。這種內氣,中醫理論認 為是從母胎中秉承而來的,叫做元氣、正氣、先天氣等。武術家 把這種氣叫做中氣、內氣、內勁等。陳氏稱此氣謂中氣,是人所
陳式太極拳的配合規律
陳式太極拳的配合規律,從全身來講,為眼、身、步、手四個主要部分。從軀幹來講,分為上、中、下三盤。我們先講軀幹的基本規律,人頭至頸部為上盤,胸、脊、腰部為中盤,小腹、尾骨以至襠、腿、足部為下盤。上盤的頭部要中正。術語說:"虛領頂勁。"《十三勢行功總歌》中說:"滿身輕利頭懸。"頂和懸字雖不同,方法是
練陳式太極拳注意事項 常練陳式太極拳要避免這些傷害
陳式太極拳是許多人都非常喜愛的,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人們在練習陳式太極拳。練習陳式太極拳是非常有利我們的身心健康的,而且練習方法也是比較簡單的。但是也有很多的注意事項,如果練習不正確可能會導致身體的損傷出現,所以我們要了解太極拳的注意事項。今天太極拳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練習陳式太極拳的基本規律及練習
武式太極拳論釋疑
武式太極拳論釋疑喬松茂 武式太極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陳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根據練功方面的感悟而創編的拳式小巧緊湊,集強身、防身、修身為一體,適合文人修煉的太極拳,後人稱之為武式太極拳。武禹襄先生在對這套拳法身體力行的實踐中,形成了簡煉精要、無一浮詞的經典之作--武式太極拳論。本人
武式太極拳的源流
武式太極拳的源流 武式太極拳起源於清朝鹹豐年間,由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所創。至今大約有130年的歷史。 武禹襄,名河清,自幼酷愛武術,曾習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青萍學趙堡太極拳,備悉理法,並於同期得王宗嶽所著《太極拳譜》。他通過對拳譜的研究和本身練拳體驗,創
武派太極拳的歷史
武派太極拳興起於清鹹豐年間,始祖武禹襄及其傳人李亦畬、李啟軒昆仲均系望族儒生,罕於課徒,至第三世郝為真始廣傳於世,故舊時多稱之為「郝架」、「郝派太極拳」;又因其拳勢強調虛實開合,民間習稱 「開合架」或「開合太極拳」。解放後多稱「武式太極拳」。海外為
武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
武式太極拳,又稱郝式太極拳。它是嚴格按照太極拳運動的規律,處處遵循其理法原理而形成的一派太極拳,具有完整豐富而又邃密細膩的理法。其主要特點是:「以求太極(內形)為主,走內勁,以意行氣,煉精、氣、神三者合一。」 武禹襄、李亦畬所傳下來的太極拳套路,本來有五十三勢。先父郝少如根據先祖父郝為
習練武式太極拳的三個階段
練習武式太極拳必須嚴格地以太極拳的原理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逐步把握太極拳的運動規律,「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習練太極拳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學習拳架。 俗語說:「高樓萬丈平地起」。習練太極拳就像蓋高樓
陳式太極拳 太極拳的入門功夫一 站樁與預備勢 陳小旺講解 高清
陳式太極拳 太極拳的入門功夫一 站樁與預備勢
太極推手技擊理論 武式太極拳推手
太極推手技擊理論 武式太極拳推手
陳小旺大師【世傳陳式太極拳內功學闡微】之太極拳的用法 高清
陳小旺大師 世傳陳式太極拳內功學闡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