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式太極拳 第七十三式十字腿
2025-07-31 07:46:08
第七十三式十字腿
譜訣:十字腿法昨非今,不是弄錯為改進; 上行下打無偏廢,徒具虛名更流行。
動作過程
1.身體漸右轉,左胯內旋裡收,左足尖裡扣踏實,重心漸全部移於左腿;右腳腳跟離地向左提回,虛懸於左足前。同時,左臂屈肘右移,掌心朝裡;右掌經左臂外側隨身體右轉與左臂環合,隨合著右前臂外旋,掌心翻朝裡,兩掌交叉合抱於胸前。眼隨轉體向右平視,
眼神關及兩掌合抱(圖255、 256)。
2.右腿屈膝提起,高於臍,隨即腳跟慢慢向前(正西)蹬出,腳尖朝上;左腿隨右腳蹬出而漸漸起立,膝仍微屈。同時,兩掌左右分開。眼神關顧右掌分出,並通過右掌向前平視(圖257)。
技術要領
1.身體右轉、左腳裡扣要注意兩點。其一是左腿應實腿(腳)碾轉,重心不可右移。因十字腿是應身後攻擊法。其二是上體不可前俯後仰,做到頭容平正,中軸不歪,神貫於頂,提挈全身,立如平準,保證肢體活如車輪般不晃地轉動。如此方能支撐八面而穩固厚重,八面轉換而輕靈圓活。
2.兩掌於胸前交叉合抱,須全身松沉,環臂圓滿,分清虛實,圓轉如意,氣勢不可散亂,拘意切莫放鬆。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就散亂。意若懈馳,精神勢必不能貫注,神馳意迷,則必有遲重之虞。
3.右腿提膝要高於臍,至少不低於胯的高度。右腿蹬出先要把力量集中於膝關節,胯部韌帶拉開,這樣方可蹬到胸肋部。起腳發勁蹬出時,上手下足中腰,無處不相應,其勁整,其勢猛,其根深,總以周身渾然之整勁,一氣呵成也。這樣才符合《全體大用訣》「十字腿法軟骨斷"的技擊要求。而平時演練可緩緩蹬之,既不持力,亦不持快。
十字蹬腿是一個平衡動作,兩手平肩伸展是為平衡,要求立身中正,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合。《太極平準腰頂解》有「有準頂頭懸,腰之根下株,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用它作為十字腿的動作要求和尺度是十分貼切的。
4.其他技術要領參見第三十式高探馬及第三十七式右蹬腳。
用 法
接前勢,敵用右手牽住我右手,我右手即抽開至左脅下,隨以左掌擊其胸成十字形。此時如敵自身後右側以右手橫打,我急將身向右正面拗轉,左臂翻上屈回與右臂上下相抱時,急將兩掌前後分開,攔住敵手,同時急將右腿提起,用腳跟向敵右脅部蹬去,則敵必應腿而跌出。
注釋說明
「十字腿"勢,傅鍾文老師生年記述: 「楊澄甫老師在《太極拳體用全書》第一版(1 934年版),只是一張十字腿定勢動作圖,過程圖沒有列出,原來的練法是單擺蓮,本書的這種練法(指順式蹬腳勢)是楊澄甫最後修訂定型的,早已普遍推廣,因之作為目前最後的定型動作。"(見《楊式太極拳教法練法》227頁)
顧留馨著《太極拳術》亦記述: 「十字腿這個拳勢,原來的練法是單擺蓮腿,現在名稱未改,仍是『十字腿』,但練法改為右蹬腳的動作。這是當年楊澄甫老師南下到上海授拳,為了『十字腿』練法對年老體弱者不能適應,就修訂為右蹬腳的動作。」 (見《太極拳術》224頁)
李雅軒老師也曾說: 「我學拳時此處(指十字腿)是踢腳,不是蹬腳,不知何又弄錯也!" (見《關於楊氏太極拳的幾個名稱注釋》)可見此式楊澄甫在改進,初改十字擺蓮為蹬腳時,原系拗式踢腿,故名「十字腿」,為了順勢得力而最終修訂為順式,便與蹬腳勢無異,僅僅保留「十字腿」之名而已,也就「名不副實" 「徒具虛名」了。也難怪一些未能始終緊隨楊澄甫師學藝者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十字腿的用法是應身後之敵。 《全體大用訣》說: 「十字腿法軟骨斷」,說明十字腿勢起腿提膝應蹬敵脅部的軟肋,或起腳以我腳掌由下而上直截敵膝下軟骨。實用中起腿的高度,以腰為限,不宜過高,過高則易為人所乘,為人所制。然體用互為輔成,不應執一而偏。日常練習,特別是恢復原來拗步單擺蓮練法時,則可適當提高腿的高度。也就是拳諺所說的「練高用低"或「臺上踢肩耳,臺下踢肋膝"。這不是體用不一,而是為了使「體」更好地符合「用",是體用的辯證。
《太極拳體用全訣》說: 「十字腿起分手攔,上驚下取最得勢。"說明此勢和左右分腳勢一樣,是上驚下取的典型拳勢。兩手左右分攔,起驚懾、防守的輔助作用;蹬腿起主要的進攻作用。原來蹬腿迅猛有力,勁透腳跟,呼呼有聲,後來才改為緩緩蹬出,使之與整套的動作相協調。
為了使讀者對原來的練法有所了解,並有更多的選擇,茲將原拗式單擺蓮練法介紹如下:
自左穿掌後,身體漸右轉,左胯內旋裡收,左足尖裡扣踏實,重心漸全部移於左腿。同時,左臂屈肘右移,掌心朝裡,右掌仍在左腋下。身體繼續右轉,右腳自左向右上方弧形外擺,膝部自然微屈,高不過肩,足背稍側向右邊。同時,左掌自上向右、向左,橫側迎面拍擊右腳面;右掌經左腋而下,經腹前弧形向右移,右臂外旋,握拳內收於右腰側,拳輪貼腰,拳心朝上。下接進步指襠捶。
其他注釋說明參閱第三十二式轉身蹬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