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式太極拳圖解左摟膝拗步
2025-07-31 08:48:08
第七式左摟膝拗步
譜訣:拗步摟推皆憑腰,意長勁整是真經; 跌打兼施須下勢,受用全賴苦與勤。
動作過程
1·上體微右轉,右胯根微收。同時,沉肩垂肘,自然帶動右掌外旋,使掌心向內,自面前弧形下落,經胸前鳩尾穴至右胯側,掌心漸翻朝上;左掌隨轉腰自左胯側向前、向上弧形右移至上腹中脘穴前,掌心朝下。眼隨轉腰向前平視,眼神顧及右掌下落
2.左腳提起,腳尖自然下垂,上體繼續右轉。同時,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提,掌高齊肩,掌心斜朝上;左掌繼續弧形向右落於右胸前,掌心朝下。眼神稍關顧左掌隨即移視右掌(圖3 1)。
3.左腳向前偏左邁步,腳跟輕著地,身體左轉,左腳全掌落地,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隨轉體勢左掌向下、向前經左膝上弧形摟至左胯旁,掌心朝下,指尖朝前;右掌內旋,經右耳向前推出,沉肘坐腕,掌緣在前,掌指上揚,掌心稍斜朝左前方。眼關及左掌摟手經膝上即向前平視,關顧右掌前推(圖32、3 3).
技術要領
1.摟膝拗步的右閃左轉,要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尾閭之於人,猶如舵之於船舶,舵不掌穩,船則晃蕩。尾閭不正中,則會產生臀部外凸,或臀部時而前順、時而後撅,或扭來扭去現象。這樣常常不是造成了點頭哈腰、前俯後仰,破壞了立身中正,就是扭臀,狀如遊魚擺尾,致使發勁無定向,放勁失平衡及勁力不能專注一方。
2.演練時既要留意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又要注意動中處靜、靜中寓動。整體動作要協調、圓滿、柔和,不得有氣相、呆象、任何遲澀、滯頓和稜角的現象。左腳提起與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提相一致,身體左轉,變弓步要與右掌推出相一致。定勢時手(兩手)、眼、身、法、步要隨心意而同時到位,即手足相隨腰腿整。松腰前進,帶動四肢百骸合成一股整勁,意到氣到勁到,專注一方,打擊敵手。
3.摟膝拗步要做好摟膝推掌,要從膝上摟過,充分運用腰和肘部的力量,不能光是用手摟,否則摟不開對方的手或腳的攻擊。摟膝要以腰帶肘、以肘帶腕和坐腕平掌。擊出的單手推按,要沉肩垂肘,坐腕側立掌,經耳旁微微旋轉向前推出,這樣可避免露脅、散亂,符合技擊要求。推按之手還要注意齊肩,而不能齊胸中線,因為摟膝拗步主要是利用力偶的原
理,化後而將人跌僕。實際使用時,當然也可推按胸線,但這是變法,且易為人化解引進落空,常法定式只能如此。右手向前推擊和左摟手要隨腰運作,同時到達和發勁,這樣身體各部就不會各自為政,而是合成整勁,充分發揮力偶的作用。
4.左腳提起,不要裡收靠近右足內踝關節,而是直接弧形向前伸出。前邁時,身體不可前俯後仰,右腿要坐實,左腿先提大腿,蓄勁於膝,帶起腳跟,足尖自然下垂,由屈而伸,緩緩踏出,足跟先輕著地,然後足掌、足尖次第落地,全足掌踏實。左弓步兩足的橫距略小於肩,不可疊步。
用 法
接前勢,如對方從我左側用手或足擊我中、下二路,我左手轉上至右胸前,向左往下摟開,右手推按對方左肩,形成力偶,意長勁整,揚長以往,將對方跌僕,或推按其胸,將其擊出。
注釋說明
拳式中一手摟過膝前,稱為「摟膝」,用於防守對方攻擊我中、下路。凡左足在前而出右手者,或右足在前而出左手以為攻防者,皆謂之「拗步」。反之,若上、下肢同一側均在前則為「順式",其步法也就稱為「順步"。但這一說法僅指走架行拳的拳式,如由二人搭手合成之順、拗步式,則又當別論。 「順步"和「拗步」均為太極拳的基本步法,尤其是「拗步"更有支撐八面的作用。
李亦畲傳抄的《各勢白話歌》中有「摟膝拗步往前打"句,沈壽老師《太極拳體用全訣》中有「摟膝拗步摟手打」句,可見摟膝拗步式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力偶的摔法和推擊對手胸部等部位的擊法的合成,是跌打兼施的拳勢。此式的作用頗多,敵進擊的手足都可用左手摟去、右手進擊。進擊之手,原皆用掌,但用拳亦無不可,須視情勢如何而定。
《各勢白話歌》中又有「摟膝拗步重下勢」及「摟膝拗步須下勢」句,這兩句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提醒此式必須注重下盤,突出下沉的氣勢,通過坐腰落胯和圓襠斂臀等措施,也就是通過蹲坐姿勢,保持兩腿虛實分明、端正身法、氣沉丹田和虛胸實腹,取得支撐八面、穩固厚重的「底盤」,才能充分發揮摟膝拗步跌打兼施的作用。拳諺說: 「自立不穩,如何發人;下盤不靈,何來虛靈?」豈止摟膝拗步一式要「重下勢"及「須下勢」,太極拳式式都應如此,只不過摟膝拗步勢是楊式太極拳的「經典拳勢」而已(表3)。
表3摟膝拗步式之重複
註:摟膝拗步是楊式太極拳的「經典拳勢」,有經驗的拳師僅憑此一勢,就可知習拳者功夫深淺及所犯之毛病,所以修煉者都十分重視此勢。在套路中僅按式序就重複六次之多,加上左右的複式,則有九次,由此可見對此勢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