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式太極拳圖解 第十五式抱虎歸山
2025-07-31 01:32:09
第十五式抱虎歸山
譜訣:抽身閃展斜摟推,抱虎引進捋擠按; 推按全憑腰腿攻,一腕輕轉敵膽寒。
動作過程
(一)抱虎
1.身體右轉90。。左腿隨之屈膝下蹲,左腳以足跟為軸,足尖裡扣90。;右腳以腳跟先離地,漸提起。同時,左掌外旋沉肘,自胸前沉抽,弧形向左後斜角上提,與左肩齊平,掌心漸翻朝上;右肘下沉,前臂內旋,右掌自然弧形下移,掌心漸翻朝下,高與左腹齊。
眼先關及左掌左舉,隨即轉向右平視(圖67、68)。
2.身體繼續右轉45 o。右腳向右前斜方(西北)邁步,腳跟輕著地,隨腰右轉右腳全掌著地,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時,隨轉體勢右掌向下、向前經右膝上方,弧形摟至右腰旁,掌心朝下,指尖朝前;左掌內旋,經左耳向前推出,沉肘坐腕,掌緣在前,掌指上揚,掌心稍斜朝右前方。眼稍關及右掌摟抱即向前平視,關顧左掌前推(圖69、70)。
(二)捋式
1.以腰帶動,身體稍向右轉後即向左轉,重心漸移左腿,同時,左臂外旋翻腕,左肘下沉,掌心斜朝裡上;右掌自右腰旁微內收,外旋翻腕經左手裡側舉於左掌前,掌心斜朝外下(圖7 1)。
2.腰繼續微向左轉,重心移向左腿坐實,成右虛步。同時,兩臂稍沉肘,隨腰胯之勁向左捋回,左掌落於左胸前,右掌落於右胸前,右掌坐腕稍豎,略高於左掌,左掌略橫,相距尺骨之距離。眼神捋始關及右臂,捋終關及左手,然後漸轉向前(西北偏西)(圖72、73)。
本勢捋的動作與第三式攬雀尾捋的動作相同,惟方向不同,本勢是從西北斜方向捋向東
南稍偏南,而前勢由西朝東稍偏南捋。
(三)擠式
(圖74、75)。
(四)按式
(圖76~78)。
本勢的擠、按與前攬雀尾勢相同,惟方向不同。
技術要領
1.左腳尖裡扣、下蹲轉腰、兩臂分展、摟抱前推,一連串的動作,要上下一起協調運動,要「四肢隨腰意綿綿",做到一動無有不動。兩足切忌雙重,右足下踏,左腳尖微微抬起、裡扣,左足踏實,右腳即提起,做到虛實分明,動作輕靈。
2.左足尖要扣好、扣足,轉腰和邁右腿要到位。這是因為足尖裡扣,轉腰及邁步的動作和方位,與肢體的整個動作,是互相關聯制約的。如左足尖裡扣不足,不是致使出手方向偏西,就是因右腳硬往西北邁出,造成開胯過大而站立不穩,諸多弊病隨之而生。
3.「抱虎歸山"的摟要寓回抱之意。因它是應身後攻擊法,我轉腰,以右手覆腕摟去,用仰掌回抱,所以摟的高度在對手腰間為宜,較「摟膝拗步"式的摟膝為高。 其他技術要領參看前「攬雀尾」式。
用 法
接前勢,敵向我右側身後迫近擊來,不及辨別其用手抑或用腳時,我急轉腰,分展兩手,右手以覆腕摟其腰間,後以仰手抱回,做抱虎勢。左手隨勢前按。如敵手腳甚快,未能抱住,僅只為我摟開或按出,其換左手擊來,我應以「攬雀尾"之捋、擠、按勢。
注釋說明
「抱虎歸山"式,應身後攻擊法,人由我右側或身後偷襲,我隨轉身應以斜摟單按的手法,近代太極拳專家沈壽老師認為「實際是使用『斜摟膝拗步'式應變,繼做兩手抱虎勢引進,又隨之以捋、擠、按勢反擊,整個動作,一氣呵成"。可見「抱虎歸山"的捋、擠、按前就有一抱,今人往往把「抱虎歸山」式所含之「抱"誤作「掤",這樣就把手法給搞混淆了。
其技擊意義是,敵自我身後偷襲,我警覺地回身,以一摟一掌應敵,如未能擊中或擊退,則即以我雙手抱其來手,繼以捋、擠、按破敵。因此,此式捋前含一「抱"而非一「搠",這是「抱虎歸山」式與「攬雀尾"式的主要區別。此一「抱」,盡顯太極拳家搏虎之威,英武之神。
本式在吳式太極拳中亦作「抱虎歸山",武、孫式均名「抱虎推山",陳式名「抱頭推山"。楊澄甫弟子李雅軒認為「抱虎歸山的抱字,是虎豹之『豹'的誤寫,應為『豹虎歸山'為妥」。並認為此式動作「分明是右掌由胸間,左手平面部,扭項回頭向右後方撲去,如虎豹歸山之形勢"。其作用如是說: 「如對方在右後向我上部來犯時,我便由左往右後轉身,以兩手向其右臂或胸部找其右側面打截勁,連撐帶撲衝去,勢如豹虎躐山之狀。」並認定「《太極拳體
用全書》雖署名為楊澄甫老師著,實執筆於弟子鄭曼青之手,鄭的文化很高,故由他根據楊老師的口述而成書。但是曼青先生那時學拳未久,對澄甫老師所講的拳理尚未十分明白,寫時加上了很多自己個人的意見,所以在很多地方發生了錯誤,此書最寶貴者,乃是楊老師的拳照……" (見李敏弟著《楊式太極拳的幾個動作名稱》一文)。筆者認為此說不公亦不確。鄭曼青執筆,楊澄甫署名的《太極拳體用全書》,1 934年上海大東書局出版問世以來,一直是廣大楊式太極拳愛好者的練拳指南,影響極大。此書雖為鄭曼青執筆,但由楊澄甫口述並經楊公再三審核,楊公文化不高,總不至於連「抱虎歸山」的式名都分辨不清,此其一。此書1 948年由楊守中再版,楊守中在重刊序中聲稱: 「全書均照原本印製,未敢有所增刪。至於拳之要理,諸先達言之已詳。亦未敢再加闡述。海內賢達,如能循此以求之,身心之益,國家之幸,竊願共勉焉。"可見守中先生亦未認為有錯,而輕易改之,此其二。楊澄甫l 936年已歸道山,永嘉五絕鄭曼青1 936年重陽出版《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後又出版《鄭子太極拳
自修新法》。陳微明先生題詞: 「名畫家鄭君曼青精岐黃,楊師澄甫南來從學太極拳六年,師德配侯夫人抱疾垂危,得君投劑而起,師感之,悉以口訣相授,他人所未聞也。至蜀遇奇士,與究道益晉。一日與美利堅戰士十五人較,敗其六,餘震懾不敢角,一時傳為佳話。日本既降,君來海上出師授口訣,讀之義極精,條別粲然,雖不出太極拳論之原理,而指示學者俾有可循之途,與拙作《太極拳問答》互相發明,君不吝惜公之於世,誠學太極拳之寶筏
也,爰書數言以告真賞。丁亥四月陳微明。」從陳微明這一題詞可看出,鄭曼青此時已得楊公真傳,拳藝聲望均如日中天,而究其拳譜仍為「抱虎歸山",如前有錯,焉有不改之理。退一步說,如鄭曼青不改,是因為錯出由己,然楊的弟子陳微明等,亦沿用此譜,而無「豹虎歸山"之說。須知陳微明、鄭曼青、曾昭然等均是學有所成之文人,斷無抱豹不清之理,此其三。而楊澄甫著《太極拳使用法》(1 925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均出在《體用全書》
之前,以及許多吳式太極拳的門人弟子,出在《體用全書》之前的著作中均沿用「抱虎歸山"式名,而無「豹虎歸山」之說,此其四。更早期相傳楊班侯的《全體大用訣》亦有「抱虎歸山採捌成&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