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式太極拳圖解 第十六式肘底看捶
2025-07-31 01:17:09
八十五式太極拳圖解 第十六式肘底看捶
譜訣:劃圈抹轉化敵攻,擁託纏黏斷其根; 拳藏肘底伺機勢,乘隙一捶定乾坤。
動作過程
1.身體左轉,右腿以腳跟為軸,足尖微翹,實腳內扣約135度踏實。同時,兩肘稍屈沉,隨轉體勢漸漸俯掌平抹,向左抹轉半個平面橢圓,兩掌與肩等高。眼隨轉體向右前平視,日艮至U手至U,日艮神顧及右掌(圖79)。
2.身體先左轉後右轉,兩掌隨勢俯掌平倒抹,經胸前向右斜前方抹轉半個平面橢圓,高與肩平。眼隨轉體平視,眼神顧及右掌(圖80、8 1)。
3.重心全部移於右腿,身體左轉,左腳提起向左(正東)擺出。同時,隨轉體勢左掌向
左弧形平移,隨移外旋,掌心朝裡;右掌緊隨向左平移,隨移外旋,掌心翻朝左,兩掌遙相呼應。眼神關顧左掌左移(圖82)o
4.身體微左轉,左腳向前(正東)落下,先以足跟著地,重心漸全部移於左腿;右腳提起,向右微移,先以腳尖落地,重心漸移於右腿。同時,隨轉體勢兩掌繼續向左前平移,隨移內旋,掌心翻朝下。左掌隨移到身前略左側時,內旋弧形向左下移,掌心朝下;右掌隨移到胸前,高與肩平,掌心朝下。眼神先關及左掌左移,待右掌移到胸前時即顧右掌前視(圖83~86)。
5.身體繼續微左轉,重心全部移於右腿,左腳稍提,略向左前移,足跟輕著地,成左虛步。同時,左掌沉肘,自左向下、向裡經右臂內側,仰掌向前上弧形穿出,掌心翻朝右,坐腕側立掌,掌緣向前,與鼻尖對準,食指高與眉齊;右掌向左內旋經左掌外側沿左前臂尺骨向下蓋,隨蓋隨握拳外旋,拳眼朝上,拳心朝裡,貼置於左肘下。眼神關顧左掌向下採繞,
當仰掌經右臂裡側一穿出,即向前平視(圖87)。
技術要領
1.特別要注意步法,步隨身換,進退轉換要操縱得宜,虛實分明。兩臂向左平移時右腿為實,左腿要虛,身體轉向正面時,左腿實,而右腿輕鬆提起為虛,當重心移於右腿坐實時,左腳以足跟輕著地為虛步,兩足的虛實轉換,始終像蹺蹺板一樣,此起彼落。
2.臂隨腰轉,兩肩鬆開,勁起於腳跟,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於腰,兩膊相系,兩胯兩腿相隨,勁由內換。通過旋腰轉脊,旋腕轉膀,使勁達於指梢。不能只動臂不動腰。
3.本勢往來牽動之運動過程,都要心牽意連,都要以腰為軸,保持柔中寓剛、棉裡藏針、綿綿不斷和滔滔不絕的太極運動特點。轉腰扣腳、擺腿移步、雙手平抹掤捌、穿掌下蓋、握拳看捶都要交代清楚,沒有絲毫含糊之處。兩腿虛實分明,手足輕捷靈活,動作協調圓
潤,上下相隨,完整一氣,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絲毫不能有強拗斷離,身僵力板的現象。
用 法
接前勢,如敵自後方擊來,我即如前單鞭勢隨腰抹轉,化去其攻勢,使其落空,同時隨身體左轉勢用左手腕向外平接敵右手腕,向右推開,在其失去中定時,即將左手指下垂,緣其腕間,向內纏繞一小圈;右手同時向左,與其左手相接,自上黏合。則其左右手都處背境,而失其所要用力之方向,我即將左腕抑其右腕,右手急握拳,轉到左肘底,虎口朝上,以蓄
其勢,伺機而發。
注釋說明
《各勢白話歌》說「肘底看捶打腰間",《全體大用訣》說「肘底看捶護中手」, 《太極拳體用全訣》說「肘底看捶纏繞粘,乘隙一拳莫失機",充分說明了「肘底看捶"式的體用。寓用拳看守於肘底,以靜待動,伺機乘隙,蓄而後發之義。以拳橫撇敵之胸、脅、腰等中部為主,兼或乘隙捶擊腹、襠等下部,或直衝頭面上部,乃太極「五捶」之一,因其兇險而要
謹思慎用。
「肘底看捶"式之「看",不是五官眼睛的視看,而是技擊術防守之一法,就是看守對方的動靜、蓄勢待發的意思,是指手法、腿法而言。俗說「看手"「看腿"或「看劍",就是準備以手、腿或劍擊人。有人曲解為「眼看肘底之拳",那就大謬不然矣。楊式也有簡稱「肘底捶」的,孫式名「肘底看捶」,陳式名「肘底捶」。其實「看"字既不能簡,也不能少的。
「看」之一字,寓以靜待動之勢,寄伺機乘隙,蓄勢待發之態,氣勢呼之欲出,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看"字一簡略,氣象頓挫,形勢全無,索然無味。「看」是萬萬少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