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炎熱詩句古詩(詩詞鑑賞大暑)
2023-05-12 06:22:43 2
【大 暑】#夏季樂悠遊#
圖 / 文 丷 天
驕陽似火半空懸,炙熱燻蒸六月天。
搖扇尋蔭汗不止,斑鳩喚雨犬雞喧。
簷梁紫燕呢喃坐,嬌嫩塘荷舞裙歡。
暢飲香茗消暑去,途經小院靜怡然。
暑氣至濃,萬物盛極。轉眼間又到了大暑時節。公曆2021年7月22日(農曆辛丑年六月十三、星期四)22時26分(中伏第二天),迎來了廿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大暑,這是進入夏季的第六個節氣,同時也是今年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大暑」,顧名思義,因其炎熱程度勝於小暑而故稱,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表示天氣炎熱至極,其「溼熱交蒸」程度已到達頂點,天氣會呈現出高溫、酷熱、雷暴等特點。大暑節氣正值中伏前後,時逢雨熱同季,雨量明顯增多,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之說。同時,我國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等氣象災害也較為頻繁。因此說,此時應注重做好田間的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風管理等任務。
吳澄[元代]在其所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此時的氣候特徵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暑亦有煮之意,日在上、火在下,驕陽似火如燻蒸,這即「酷暑」。此時的的午後,暑熱難耐,三伏天中以熱極著稱的"中伏"在此刻悄然降臨。
古人將大暑也分為「三候」,即:「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意思是說,大暑節氣後先五日的「一候腐草為螢」,是指每到大暑時節,螢火蟲開始卵化而出,到了夜晚可以時常看到螢火蟲在腐草敗葉上飛來飛去尋找食物。這種現象在古人看來是由腐草變成的「螢火蟲」(又名燭宵),被認為是大暑過後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是說當螢火蟲在夏夜出現時,涼爽的秋天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又五日的「二候土潤溽暑」,是指大暑前後,天氣逐漸潮溼悶熱,土地也非常的潮溼。「溽」即是溼的意思,也就是說大暑時溼氣較重,如同在蒸籠之中,但這種季節適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長。再五日的「三候大雨時行」,是說在這雨熱同季的潮熱天氣裡,隨時會形成雨水落下,大雨滂沱、暴雨連天將會頻繁出現。
大暑時節,其實景色是非常美的。炎炎夏日,綠樹成蔭,萬物繁茂,林間蟬鳴,荷花佳韻,茉莉散香,木槿迎笑,紫薇悠揚,著實別有一番風情。在這美好的時光,伴有清茶一杯,神馳山水之間,偷得片刻清閒,不為浮名牽絆,雖無涼風相伴,愜意熱風迎面,心靜自得若蘭。
對於大暑時節的景象,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對此也是情有獨鐘的,曾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佳句名篇。南宋詩人曾幾便是其中的一位,他把大暑時節的「驕陽似火,酷暑炙熱,空氣中找尋不到一絲涼意」描寫得淋漓盡致,可謂是入木三分,讀後會讓您有身臨其境之感。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古人在大暑節氣裡的所感所思吧……
《大暑》
曾幾[南宋]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經書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蘭若靜復靜,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許,那更惜分陰。
其大體意思是:
炎炎的烈日不知什麼時候才能過去,沒有地方可以尋覓到夏風的清涼。在這樣的天氣裡總會令人昏昏欲睡,也只能暫且把平時看的經書當作枕頭來用,將竹籃裡的瓜和李子放進井水裡冰一冰以備消暑。庭院裡的蘭花倒是越看越讓人心靜,深深的茅草屋也總能帶來一絲清涼之意。像這樣炎熱的夏天其實沒有幾天,要用珍惜光陰的古訓來時刻激勵自己不斷奮進。
這是一首描寫大暑節氣時的酷熱難耐的小詩,從文中可以看出,正午時分熱得讓人難以忍受,多麼渴望在這炎炎夏日能有一絲涼風的出現。首聯與頷聯相對應,寫出了屋內外遠與近、虛與實的景色對比。詩人以枕書午休、冷水泡瓜來享受時光,讓人感受到了其安謐寂靜的內心和對生活的態度。
頸聯中「靜」「深」二字,道出了詩人隱居紅塵深處,卻依然淡泊名利、靜心讀書的人生態度。尾聯則表現出了首尾呼應之感,詩人繼續描寫了雖然身處炎熱的環境,但也阻擋不了其珍惜時光認真讀書的良好習慣。能在逆境中讀書,錘鍊意志,這才是真正的讀書人。
大暑時節,天氣酷暑炎熱,不過在其之後,便到了秋高氣爽、清涼宜人的立秋時節。一院清風銷煩暑,閒庭信步自然涼。我是@畫意拾語(丷天),在這個炙熱的節氣裡,願您有「暑」不盡的美好時光,感謝您的閱讀與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