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故事
「盜馬賊」與秦穆公
春秋時期,盛夏的一天,秦宮御苑馬廄裡一夜之間丟失了十多匹良馬。這些御馬膘肥體壯,毛色閃滑,是將要配備給部隊的軍馬,有些馬還是秦國用重金從西域一些國家買來的,現在突然一夜丟失,這可是關係國家徵戰拓疆的軍國大案。秦穆公聞訊後怒上眉梢,他當即嚴令御馬監的官吏和巡城將軍嚴查暗訪,務必要限期破案。頓時,秦
晉文公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君主晉獻公的寵妃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害死了太子,又害得太子的兩個弟弟重耳和夷吾逃亡國外,各奔東西。 重耳逃亡到楚國時,得到了楚成王的厚待,重耳非常感激。 有一天,楚王又設宴招待重耳。酒過三巡,楚王問重耳:「日後公子若返回晉國做了國君,如何報答寡人?」 重耳一時不知該
朱棣選墳
大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因皇太子朱標過早夭亡,由皇太孫朱允火文登基做了皇帝,年號建文。 建文帝執政後,看到各家藩王叔父們擁兵自重,無法控制,就聽取了黃子澄、齊泰等大臣們的意見,著手削藩…… 待削到勢力最大的燕王朱棣時,朱棣坐不住了。便在其謀士們的策劃下,打起了靖難的旗幟,進攻南京
朱棣:一個人的戰爭
政治手腕 1403年,44歲的中年男人朱棣成了明帝國的領導人。正月初二,他發表新年賀辭,說:「上天之德,好生為大,人君法天,愛人為本。四海之廣,非一人所能獨治,必任賢擇能,相與共治。堯、舜、禹、湯、文、武之為君,歷代以來,用此道則治,不用則亂。」很有釋放善意的意思。 此前一年,朱棣將忠於建文
公真似鐵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朱元璋的長孫朱允炆即位,為明惠帝。朱允炆力主削藩,惹得他的叔叔朱棣很不高興。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靖難」為理由,於北平起兵南徵。 靖難,就是掃平奸臣的意思,目的其實就是爭奪皇位,但終究老朱家的天下還是姓朱的做皇帝。也就是說靖難之役其實就是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
騎「龍」抱「鳳」抱娘娘
明朝初定,洪武帝剛登大寶,後宮空虛。軍師劉伯溫和眾文武大臣紛紛奏本,要皇上快選娘娘和嬪妃,以保大明江山久遠。洪武帝準奏,於是眾臣有舉張家女的,也有保李家妞的。洪武帝雖也選了幾個嬪妃,可卻都不甚滿意,所以正宮娘娘之位一直空著。 洪武帝是馬上皇帝,整天拼殺慣了,再加上從小就給人放牛,苦出身,一見這些拿
孫權:舉賢任能人心所向
讀《三國》,最優秀的君王還數孫權。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杭州富陽)人,孫堅之子,孫策之弟。從十八歲始,孫權繼父兄之業治理江東,直至壽終七十一歲,稱帝三十一年。孫權在位期間,東吳疆土倍增,國力由弱到強,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魏鼎足而立,成為一方強國。雖處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卻能保一方國泰民安。曹操
金陵名人——孫權
東吳大帝孫權於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生於徐州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祖籍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卒於太元二年(公元252年)。據傳是春秋時期兵法家孫武的第22代孫,是孫堅的第二個兒子。生來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偉異於常人。自幼文武雙全,早年隨父兄徵戰天下。善騎射,年輕時常常乘馬射虎
孫權的用人藝術
孫權,字仲謀(182年~252年),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君主。孫權能在藩鎮割據的東漢末年,秉承其父兄開創的基業,不斷開拓進取,最終成就霸主之業,誠如其兄孫策臨死前所言:「舉江東之眾,與天下爭霸,在戰陣之間決機取勝,你不如我。但在舉賢任能,使其盡心盡力,以保江東方面,我不如你……」應該說,孫策對其弟的看
孫權的「窺視牆」
三國時期,呂蒙是孫權一手培養起來的將領,兩人常以兄弟相稱。在關羽進攻樊城的時候,呂蒙一手策劃並實施了「白衣渡江」行動,幫助孫權佔領了荊州,扭轉了東吳在三足鼎立中的弱勢地位。然而,呂蒙雖然作戰驍勇,卻經常患病。荊州之戰剛結束,呂蒙就一病不起。為了給呂蒙治病,孫權親自把呂蒙接到自己的大殿住下,並向全國徵
張之洞斬殺假「光緒皇帝」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新政從此開始。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將光緒皇帝囚禁於中南海瀛臺,戊戌新政被扼殺。慈禧太后發布訓政詔書,第三次臨朝垂簾「訓政」。這期間,國內外對光緒的消息格外留心和注意。然而,在湖廣總督張之洞眼皮之下的武昌,卻出現一個
王莽:我的兒子我做主
漢哀帝即位後,其祖母得勢,王莽被趕回封地。王莽閉門自守,為了伺機復出,非常老實。不料,二兒子殺了一個奴僕,他一怒之下,逼著兒子自殺了。群臣知道後,認為王莽能大義滅親,如此高尚卻被冷落太冤枉了,紛紛上書要求王莽回京做官。漢哀帝看群情洶湧,便答應了。王莽回京沒多久,漢哀帝就駕崩了。接著,年幼的漢平帝即位
從太子到皇帝:弱者是這樣生存的
出局危險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的關鍵詞是「禮儀」。這一年,編了26年、七易其稿的《皇明祖訓》頒布了。《皇明祖訓》實在是一部禮儀之法,「以後子孫不過遵守成法,以安天下」——這是《皇明祖訓》頒布後,朱元璋對帝國禮儀和尊卑貴賤萬世不易的一個訓話。同年,《禮制集要》編成,朱元璋在這部書裡對冠服、房屋
江湖半炷香
救命香元末的時候,有一個叫桂雲的年輕人,生得力大無窮,還會一些功夫。這年,桂雲的父親桂員外犯了心口痛的毛病,請了很多大夫都無法醫治。最後一個大夫說:「有一個人或許能救你父親,那就是『江湖半炷香』。」桂雲問,江湖半炷香是誰?大夫說,江湖半炷香是個異人,專治天下疑難雜症,他身邊總是離不開半炷香,所以人們
皇帝的秘書
北宋文臣楊億很有才。舉個例子吧,宰相寇準喜歡出對子玩情調,有次出了個上聯:水底日為天上日。滿朝文武竟全給難住了,只有楊億對出了下聯:眼中人是面前人。一時傳頌,連真宗皇帝趙恆也對他刮目相看,不久就提拔楊億為翰林學士兼知制誥。知制誥就是皇帝的秘書,專門負責起草皇帝的詔令。每次楊億起草的詔令,趙恆都很滿
末代皇帝租房為生
溥儀是滿清最後一個皇帝,也是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他在寶座上只坐了三年,大清就完蛋了。大清雖然完蛋了,按照民國政府的「優待條件」,溥儀仍然可以在紫禁城裡居住,仍然可以使用太監和宮女,仍然過著非常奢侈的生活。皇宮的大殿、京郊的「皇莊」、遼寧的礦山、黑龍江的森林,仍然屬於他的私人不動產。在紫禁城裡,他說
清朝皇帝會武功
滿族人在關外時,主要以畜牧、遊獵為生。因此,揚鞭策馬,彎弓射箭,幾乎是每個成年男子必備的本領。加之努爾哈赤為狩獵和軍事行動的需要,創建了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騎射更成為每個旗民的必修之課。這種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為清王朝造就了成千上萬能騎善射的將士。這些將士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創建清王朝的過程中,貢獻重大
唐朝二十四功臣畫像創作始末
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寶座。他勵精圖治,虛心納諫,對跟隨他南徵北戰、出生入死和出謀劃策的功臣元勳念念不忘。畢竟對他來說,皇帝的寶座來得太不容易了。公元643年3月23日,為了褒彰功臣,唐太宗李世民命人將長孫無忌、魏徵、尉遲敬德等24名功臣的像畫在凌煙閣上,他還常去觀賞,以表對功臣的讚賞
御膳房的「陰謀」
在我手上,有一份明朝萬曆年間御膳房的食料清單。皇上一天要享用如下食物:126斤豬肉,5隻鵝,33隻雞,60個鵪鶉,10隻鴿子,20斤香油,22斤面。此外,還有雜七雜八的各色物品:從16斤核桃到8斤白糖等等,皇帝都要一天之內消受掉。 折算下來,皇帝每天的夥食標準大約是16兩銀子,折合現在的人民幣大約
秦始皇喜得「翡翠蝦環」
秦始皇晚年想長生,召了一批方士術士為他煉丹治膳。這可急壞了方士術士們,他們清楚,儘管說得天花亂墜,但真正要煉取長生的藥食並不可能。有一天,秦始皇見他們天天給自己進食的金丹沒有效果,發了脾氣,要殺方士術士們。領頭的徐福一看急了,連忙跪下,說,陛下,不是金丹沒有效果,金丹丸要和翡翠環配著食用,請陛下息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