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孫權的用人藝術

2023-11-04 00:06:27 1

孫權,字仲謀(182年~252年),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君主。孫權能在藩鎮割據的東漢末年,秉承其父兄開創的基業,不斷開拓進取,最終成就霸主之業,誠如其兄孫策臨死前所言:「舉江東之眾,與天下爭霸,在戰陣之間決機取勝,你不如我。但在舉賢任能,使其盡心盡力,以保江東方面,我不如你……」應該說,孫策對其弟的看法還是相當準確的。那麼,孫權在用人方面又有什麼超常之處呢?禮賢下士

對於任何一位封建君主來說,能真正做到禮賢下士並不容易。但是孫權做到了,尤其是在他初掌江東政權時,他的謙遜有禮的風範,幫助他迅速穩定了江東局勢。當時孫權年僅18歲,不少江東舊部恐其太過年輕,終難成大業,有的持觀望態度,有的甚至另投他人。此時的孫權依仗張昭、周瑜等人的全力鋪佐,同時廣攬人才,招賢納士,不論是江東本土的才俊,還是北方來投的士大夫,只要前來投靠,孫權一概熱情接待,一旦發現其確有真才實學,則不吝委以重任。史載孫權第一次與魯肅相見,便與魯肅合榻對飲,相談甚歡。特別是當孫權聽到魯肅坦言: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只有保守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也。孫權當即握住魯肅的雙手,大有相見恨晚之意。這完全就是一種朋友之間的暢談,哪裡看得出是君臣對策?正是因為孫權的這種平和的態度,使魯肅終其一生甘心為孫權所用。而孫權也以其用人重才的大度,不僅使那些首鼠兩端的文官武將安下心來,且很快就招攬了魯肅、諸葛瑾等一批有才有謀之士,使江東局面為之一新。知人善任

能夠正確識別手下人才的長處與短處,並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平臺,這是每一位成功的領導者所必備的素質。在這一點上,孫權毫不遜色於任何一位有建樹的封建帝王。東漢末年,是個群雄爭霸的亂局,各種割據勢力相互之間戰爭不斷,如何選拔一位智勇雙全的統帥,這對孫權來說十分重要。孫權知道,自己的弱項恰恰就是親臨戰陣,選一個合適的人代替自己臨陣指揮,這是最合理的選擇。所幸孫權做到了,從周瑜、魯肅,再到呂蒙、陸遜,東吳統帥級別的幾位將軍都是名冠古今的軍事家、謀略家,東吳方面因之取得了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奇襲荊州等一系列關鍵戰役的勝利,使江東方面最終得以三分天下取其一。誠然,在任命主帥之前,孫權也曾反覆權衡,然而一旦決定,則會對其給予絕對的信任,這充分體現在對主帥繼任者的選拔上。孫權均能夠充分聽取在任主帥的意見,像周瑜薦魯肅、魯肅薦呂蒙、呂蒙再薦陸遜,孫權毫無例外,都接受了,事實證明,孫權的決定是正確的。還有一方面也能充分體現孫權的知人善任。據《三國志》記載,孫權曾先後委派趙諮、沈珩、馮熙出使魏國,三人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尤其是馮熙,為不辱使命,不屈從於魏國的利誘,最後竟在魏國境內引刃自盡,這在敵對的魏國引起了很大反響,樹立了吳國的威信,也讓人看到了孫權的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古人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孫權的身上也有所體現。諸葛瑾,字子瑜,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在江東受到孫權的重用,初為長史,後為南郡太守,最後竟拜為大將軍,領豫州牧。這當然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便私下中傷諸葛瑾明保孫權,暗通劉備,為其弟諸葛亮所用。對此,孫權付之一笑,言道:「子瑜和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了解得十分透徹,對於他的為人,我是知道的,不合道義的事不做,不合道義的話不說。」為了讓眾人相信,孫權還特意以當初諸葛亮來東吳時,自己曾授意諸葛瑾勸諸葛亮留下來一事加以說明。當時諸葛瑾就回絕了孫權,諸葛瑾說:「我的弟弟諸葛亮已然投靠了劉備,應該效忠劉備。我在你手下做事,應該效忠於你,這種歸屬決定了君臣之分,從道義上說,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會留在東吳,如同我不會到蜀漢去是同一個道理。」「能夠說出這些話的人,足以顯示其高貴的品格,他又怎麼會背叛於我呢?」孫權以這樣的話做結束。事後,為了堵住眾人的嘴,更為了顯示對諸葛瑾的信任,孫權曾數次派諸葛瑾出使蜀國,而諸葛瑾也均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每次到蜀漢,只是在公眾場合和弟弟見面,私下場合,兄弟倆從未會面過,諸葛瑾以他的忠誠,回報了孫權的信任。從諫如流

歷史上任何一位有作為的封建帝王,能夠從諫如流也是其必不可少的品格,否則,儘管手下人才濟濟,又有什麼用呢?像袁紹,其手下也曾謀臣、戰將如雲,可由於自己的剛愎自用,最終為曹操所敗。張昭,是東吳孫策、孫權的兩朝重臣,可在赤壁之戰前夕,其堅持錯誤的投降主張,幾乎斷送了江東基業,這讓孫權大失所望。可就是對待這樣一個人,孫權照樣能夠做到從諫如流,這就很不簡單。一次,孫權帶領文武百官登臨釣臺,開懷暢飲。孫權因一時高興,竟酩酊大醉,眾大臣見主子高興,一時也忘乎所以,失禮處甚多。張昭見狀,有心規勸孫權,可當著眾大臣的面,又怕孫權不好下臺。正這時,孫權竟讓隨臣用水灑在群臣身上,使得眾人一個個都變成了落湯雞,樣子十分狼狽,而孫權卻哈哈大笑。張昭見此,當即便氣呼呼地走出了宴會大廳。孫權見了,吃了一驚,醉意便醒了幾分,孫權派人喚來張昭,悄聲對張昭說道:「今日宴飲,我不過是為了讓大家高興罷了,你為什麼要發怒呢?」而張昭則回應道:「昔日商紂王把酒糟堆成山,在池子裡灌滿了酒,通宵達旦地宴飲,當時也是以為很快樂,而不認為是壞事啊!」孫權聽了之後,默默無言,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色,隨後便命人撤去了酒宴。自此後,類似的事情再也沒有發生過。寬以待人

聰明的領導者當然明白人無完人的道理,就是再出色的人才也不可能沒有缺點,所以完全沒有必要求全責備。孫權深刻明白這一點,故而他能自始至終地善待張昭就是一例。還有一次,孫權與陸遜談及魯肅等人所長,曾語重心長地說道:「魯肅是因為周公瑾的舉薦才來到孤身邊,孤與之喝酒交談,談及霸主之業,孤心甚歡,此為一快。後來曹操引兵南下,號稱數十萬之眾,孤曾問及眾將,均無有良策,而張昭卻勸孤修書請降,當時唯有魯子敬堅稱不可,勸孤急招周公瑾來,委以重任,方有後來的赤壁大捷,此為二快也。雖然後來魯子敬勸孤將荊州借與劉備,此是魯子敬的一大敗筆,但是不足以抵前兩項快事也。周公曾不求全責備於一人,所以孤當忘卻魯子敬的短處而貴其所長,常將子敬比漢光武時期的大將鄧禹。」孫權的這番話,表明了他對於人才的一個態度,即寬以待人,也是因此,像張昭、魯肅等人,均終生追隨其左右。

同类文章

孤注一擲的雄主——拓跋珪

 回溯源頭——代國的建立與滅亡   最早,拓跋部的什翼犍自稱代王。此人生而奇偉,寬仁大度,身長八尺,隆準龍顏,長發委地,相貌英偉,經過三十多年苦心經營,兼併鄰近諸部,擊高車,破沒歌部落,攻伐劉衛辰部,節節勝利。他至此自稱代王,並與同屬鮮卑族的前燕慕容氏廣結姻親,大具開國氣象。可惜什翼犍生不

梟雄寒浞

 在夏王朝初年,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位人物,他姓寒(又作韓),單名一個浞字,又名漪,所以史書上也有稱他為寒漪的。   在中國史書上對寒浞這位君王的評價卻是很糟糕,說他是一位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人,他不僅殺死了自己的師父,還殺死了他的義父后羿,奪取了有窮國的半壁江山。後來他又繼續窮兵黷武,興

神武不可測的漢光武帝——劉秀

提起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明太祖,康乾盛世。但對東漢開國皇帝,神武不可測,允冠百王的劉秀卻知之甚少。這位廟號世祖,諡號光武帝的劉秀名氣顯然不如前面所提的幾位皇帝和那些著名的亡國之君。但在作為方面絲毫不遜色。   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漢

明清皇帝用人:鹹豐疑人敢用崇禎疑人敢殺

「用人不疑」與「疑人不用」是孟不離焦的,前者的意思是用人就要信任,後者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信任某人,就不要用他。但那些有缺陷、歷史上犯過錯誤、甚至可能「有二心」的「可疑之人」,是該疑而不用,還是用而不疑呢?   事實勝於雄辯,在這方面我拿崇禎和鹹豐做個比較。   崇禎皇帝:用一個殺一個最後全

掃蕩北邊除隱患: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徵蒙古

 明太祖第一次北徵沙漠之戰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十一月,大明帝國為肅清蒙古故元殘餘部隊而進行的大規模統一戰爭。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元惠宗棄大都(今北京)北逃後,一直滯留在近塞地區,並多次舉兵南犯,以圖復闢,均被明軍擊敗。元朝殘餘勢力雖由此日漸衰弱。但在北方近

永樂皇帝與武當山的故事

 到武當山旅遊的人大都是衝著絢麗多姿的自然風光、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鬼斧神工的金頂造極、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玄妙絕倫的武當武術而去。然如果到武當山旅遊前能了解到武當山與明朝永樂皇帝的一段歷史有關,那遊覽起來就更有興味了。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後,燕王朱棣率領的北方軍隊和建

唐宣宗:傻子皇叔被迫出家又如何合法即位

來時糊塗去時迷   那一年,在丹陽街頭,一個鄭姓少女和一個方士不期而遇。不知名的卜者從少女身上看出了其不尋常的命運:鄭氏將來會成為一位帝王的母親。雖然說這位鄭姓少女就是後來唐宣宗李忱的母親,但預言在沒有成為現實之前,都是荒誕劇。有人聽了搖搖頭一笑而過,有人聽了心理卻起了化學反應。鎮海節度使

宋太祖的「 誠信 」公關

1964年,宋太祖趙匡胤平定了南唐,本打算一鼓作氣攻下吳越。誰知吳越國王錢俶親自拜見趙匡胤,並獻上了吳越國的地圖,以示臣服之意。   趙匡胤見錢俶來訪非常高興,便留他在汴梁遊玩談心,而錢俶卻在暗地裡賄賂大宋的重臣,希望能為他說話保住吳越國,深受皇帝倚重的宰相趙普更是他的重點公關對象。對此趙

光武帝為何退功臣而進文吏

 南北功臣的制衡   光武「以徵伐濟大業」,故建武元年(25年)六月初即位時,非但不「退功臣」,反而任之以顯職。據萬斯同《東漢將相大臣年表》,其時除太傅卓茂外,大司馬吳漢、大司徒鄧禹、大司空王梁、驃騎大將軍景丹、建威大將軍耿弇、虎牙大將軍蓋延、建義大將軍朱祜(大將軍杜茂與以上四大將軍官次相

楚宣王的煩惱

  1.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國力強盛起來,楚將昭奚恤由於多次立下赫赫戰功,權勢越來越大。   2.楚宣王聽說大臣們都爭相去討好昭奚恤,其他諸侯國也只害怕昭奚恤,而不把自己放在眼裡,這讓他感到悶悶不樂。   3.一天上朝時,楚宣王問大臣們:「寡人聽說北方的國家都害怕昭奚恤,有這回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