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tdd系統的天線模式切換方法、系統及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06 02:22:39
專利名稱:一種tdd系統的天線模式切換方法、系統及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時分雙工(TDD,Time DivisionDuplexing)系統的天線模式切換方法、系統及裝置。
背景技術:
在未來的通信系統中,如高速分組接入演進(HSPA+,High Speed PacketAccess Plus)、長期演進(LTE,Long Term Evolution)等系統,引入了多輸入多輸出(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技術用以進一步提高系統的數據傳輸速率和傳輸質量。另外,智能天線也在通信系統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開環MIMO技術包括空間復用(SM,Spatial Multiplexing)以及發射分集(TD,Transmit Diversity)技術。智能天線所使用的關鍵技術是波束賦形(BF,Beam-Forming)技術。
SM、TD以及BF這幾種多天線技術的適用場景和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不同的。SM適用於信噪比較高、空間相關性較小的環境,提供高的頻譜利用率;TD適用於信道質量較差的環境,利用分集技術將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空間鏈路上發送,對抗信道的深衰落,提供高的可靠性;BF適用於信道質量差、幹擾嚴重的環境,將主波束對準期待用戶發射數據,提高信號接收信噪比,改善通信質量,降低幹擾。
如果多天線系統固定地採用某種天線技術,則僅能在某些信道環境下能夠獲得較好的系統性能,卻無法兼顧其它的信道環境。比如SM儘管可以獲得較高的頻譜利用率,但是會損失分集增益,也就是說抗信道衰落的性能不好;而TD和BF儘管可以提供較高的可靠性,但會損失數據傳輸速率。因此,在多天線系統中,存在各種天線技術的折中,即根據實時的信道環境,自適應地切換各種天線模式,以匹配不同的信道環境,獲得最佳的性能。
現有常用的天線模式切換算法是基於香農(Shannon)容量準則的算法,即計算出各個備選天線模式(包括當前選用的天線模式以及各個待選的天線模式)下的Shannon容量,並進行比較,選擇最大的Shannon容量值所對應的天線模式用於下一次的數據發射。Shannon容量是根據每個備選天線模式下的數據流的檢測後信噪比(SNR,Signal to Noise Ratio)計算得到的,因此,獲得每個數據流的檢測後SNR是Shannon容量準則必需的前提。
而現有獲得檢測後SNR的過程包括在發射端為每個發射天線分配不同的導頻,在接收端利用導頻輔助的信道估計方法,估算出每個數據流的檢測後SNR,即利用公共導頻設計方案得到各個數據流的檢測後SNR。
所謂公共導頻,就是基站(Node B)在下行鏈路的每個發射天線上使用不同的導頻,用戶終端(UE)利用導頻輔助信道估計,即先估計出導頻位置的信道衰落,然後利用這些估計出的信道衰落通過內插等方法得到數據部分的信道衰落,由於每個收發天線對之間的信道衰落是信道矩陣中的一個元素,因此,可以獲得完整的下行信道矩陣H。根據估計出的下行信道矩陣H,通過計算方式得到各種天線模式下的檢測後SNR,具體計算過程如下 TD模式的檢測後SNR用γSTTD表示,那麼TD模式的檢測後SNR為 公式1 其中,STTD是空時發射分集(Space Time Transmit Diversity),屬於開環TD的一種方案,對於其它發射分集方案可以使用相應的計算方法,hij為第j個發射天線和第i個接收天線間的信道衰落係數,是信道矩陣H的第j行第i列的元素,σn2為信道上的高斯白噪聲方差。
SM模式的檢測後SNR為 公式2 其中,假設使用的檢測算法是最小均方誤差(MMSE,Minimum MeanSquare Error)算法,
為第i個發射天線上的數據流對應的信道衰落係數向量;
為第j個發射天線上的數據流對應的信道衰落係數向量;
和
分別為
和
的轉置向量;γSM,i為第i個發射天線上的數據流所對應的檢測後SNR;I為單位矩陣。
當採用公共導頻時,雖然能夠利用信道估計所得的實際信道矩陣計算出所有天線模式下的數據流的檢測後SNR,但是,由於導頻個數依賴於實際的發射天線個數,當天線個數較多時,需要的導頻資源也較多。在TDD系統中,導頻資源是中間碼(Midamble)的移位,這個資源是有限的,尤其是發射天線陣列含有六或八個天線時,對導頻的需求量就更大,同時能支持的用戶數會過少,這顯然是不可行的。
綜上所述,目前的天線模式切換方法不適用於TDD系統。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TDD系統的天線模式切換方法、系統及裝置,用以實現TDD系統的天線模式切換。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TDD系統的天線模式切換方法包括 基站獲取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的信道矩陣,並接收用戶終端測得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 所述基站根據所述信道矩陣以及所述噪聲功率,計算得到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數據流的檢測後信噪比,並根據所述檢測後信噪比進行天線模式切換。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通信系統包括 用戶終端,用於測得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並發送所述噪聲功率; 基站,用於獲取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的信道矩陣,並接收所述用戶終端測得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以及,根據所述信道矩陣和所述噪聲功率,計算得到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數據流的檢測後信噪比,並根據所述檢測後信噪比進行天線模式切換。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基站包括 信道矩陣獲取單元,用於獲取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的信道矩陣; 噪聲功率接收單元,用於接收用戶終端測得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 天線模式切換單元,用於根據所述信道矩陣以及所述噪聲功率,計算得到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數據流的檢測後信噪比,並根據所述檢測後信噪比進行天線模式切換。
本發明實施例,通過基站獲取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的信道矩陣,並接收用戶終端測得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所述基站根據所述信道矩陣以及所述噪聲功率,計算得到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數據流的檢測後信噪比,並根據所述檢測後信噪比進行天線模式切換,從而實現了TDD系統的天線模式切換,使得TDD系統的數據發射端自適應地切換到當前最優的天線模式發射數據,適應信道的實時變化,提高系統性能。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TDD系統的天線模式切換方法的總體流程示意圖; 圖2為HSUPA系統中調度傳輸的流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通信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基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TDD系統的天線模式切換方法、系統及裝置,用以實現TDD系統的天線模式切換,從而使得TDD系統的發射端自適應地切換到當前最優的天線模式發射數據,適應信道的實時變化,提高系統性能。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是一種基於發射端(基站)的TDD系統的天線模式切換方案。
下面結合
本發明實施例是如何實現的。
參見圖1,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TDD系統的天線模式切換方法總體包括步驟 S101、基站獲取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的信道矩陣,並接收用戶終端測得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
其中,所述噪聲功率的值為經過歸一化處理後的值。
S102、基站根據下行信道的信道矩陣以及用戶終端測得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計算得到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數據流的檢測後信噪比,並根據所述檢測後信噪比進行天線模式切換。
下面給出具體說明。
通過現有技術中TD模式和SM模式的檢測後SNR的計算公式(即公式1和公式2)可知,計算檢測後SNR需要兩個參數信道矩陣H和噪聲功率σn2。
TDD系統的上下行信道的頻點相同,具有相同的信道特點,本發明實施例根據該TDD系統的下行信道對稱的特點,在基站可以將估計出的各個備選天線的上行信道的信道矩陣H作為相應天線的下行信道的信道矩陣H。
確定了各個天線的下行信道矩陣H,基站還需要得到各個天線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σn2,由於TDD系統的上下行信道的幹擾不同,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不能用上行信道的噪聲功率代替,因此,需要用戶終端對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進行測量,並將測量結果通過一定方式通知給基站,以下給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三種具體的通知方法。
方法一通過高層信令將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通知給基站。
具體的,通過與高層間的空中接口,每個UE將測得的下行噪聲功率量化反饋給無線網絡控制器(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再由RNC通知給基站。
目前協議中規定UE通過小區測量信息,周期性地將噪聲功率上報給RNC,UE通過7bit信令上報的噪聲功率(ISCP)的表示範圍如下面的表一所示 表一 以上表一中所述的UE_TS_ISCP_LEV(用戶_時隙_噪聲功率_電平)是為上報的量化後的噪聲功率所取的名字,所述的Timeslot_ISCP是時隙噪聲功率,dBm是分貝/毫瓦。
目前協議規定RNC只會在無線鏈路建立、重配時,將UE上報的噪聲功率通過信令通知給基站,因此,本發明實施例需要擴充該信令的適用範圍,將噪聲功率周期性地或採用事件觸發的方式通過該信令通知給基站。
方法二採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SICH,High Speed-Shared InformationChannel)將下行噪聲功率通知給基站。
在HSPA+系統中,採用高速下行分組接入(HSDPA,High Speed DownlinkPacket Access)技術對業務進行了增強,HSDPA系統包括三個信道,分別為高速共享控制信道(HS-SCCH,High Speed-Shared Control Channel)、高速下行共享信道(HS-DSCH,High Speed-Downlink Shared Channel)和HS-SICH。其中,HS-DSCH是一個傳輸信道,用於數據傳輸,可以映射至一個或多個物理信道,多個UE可以通過時分復用和碼分復用共享HS-DSCH。為了實現對HS-DSCH的快速控制,設置HS-SCCH作為HS-DSCH專用的下行控制信道,用於承載HS-DSCH的控制信息,並且,設置HS-SICH作為HS-DSCH專用的上行控制信道,用於向NodeB反饋下行信道的質量信息,以及對下行傳輸數據塊的應答信息。
本發明實施例中,UE還可以將測量後的噪聲功率量化,通過HS-SICH反饋給基站。
目前單流的HS-SICH承載的信息包括1比特的應答信息(ACK/NACK),該信息採用36比特的重複編碼;1比特的調製標示信息,該信息採用16比特的重複編碼;6比特的傳輸塊大小(TBS,Transport Block Sizes)信息,該信息採用(32,6)的裡德-穆勒(Reed Muller)編碼;2比特的同步轉換(SS,Synchronization Shift)信息和2比特的傳輸功率控制(TPC,Transmit Power Control)信息。
目前還有其他單/雙流的HS-SICH承載的信息,其信息結構與上述單流的HS-SICH承載的信息的結構類似。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通過HS-SICH承載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的方式有兩種,具體如下 第一種在目前HS-SICH上承載的確認(ACK)信息和信道質量指示(CQI)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增加噪聲功率佔用的比特,通過打孔來提高編碼速率,犧牲HS-SICH的部分性能,使得HS-SICH佔用的資源不變;或者,將HS-SICH佔用的資源由一個SF=16的碼道改為一個SF=8的碼道,使得HS-SICH性能基本不變,但是增加HS-SICH佔用的資源。
當保持HS-SICH佔用的資源不變時,例如目前HS-SICH上承載的信息中,ACK/NACK信息經過編碼後佔用36比特,調製標示信息經過編碼後佔用16比特,TBS信息經過編碼後佔用32比特,SS信息和TPC信息經過編碼後各佔用2比特,因此,目前HS-SICH上承載的信息經過編碼後總計佔用88比特。目前,分配一個擴頻因子(SF)=16的碼道,就可以承載這88比特的信息,而本發明實施例需要在目前HS-SICH上承載的信息中增加7比特的噪聲功率信息,假設7比特的噪聲功率信息經過編碼後需要佔用32比特,因此,本發明實施例需要在HS-SICH上承載的信息經過編碼後總計需要佔用120比特,從而需要通過速率匹配進行打孔,以使得與SF=16的碼道承載的比特數匹配,這樣就會使得編碼增益降低,損失了性能,但是,保持了佔用的SF=16的資源是不變的。
當增加HS-SICH佔用的資源時,例如ACK信息編碼後佔36比特,調製標示信息編碼後佔16比特,TBS信息編碼後佔32比特,將7比特的噪聲功率進行(32,7)的Reed Muller編碼,然後,將各信息比特串行連接,進行速率匹配到176比特(佔用一個SF=8的碼道)。
第二種去掉HS-SICH承載信息中的CQI部分(TBS和調製方式),在相應位置上承載噪聲功率。
因為基站可以根據上報的噪聲功率得到檢測後SNR,從而計算得到CQI,並且根據HS-SICH反饋的ACK/NACK對CQI進行修整,得到準確的CQI值,所以,基站不需要UE上報CQI信息。
根據上述單流HS-SICH信道結構舉例說明ACK編碼後佔36比特,將7比特的噪聲功率進行(48,7)的Reed Muller編碼,然後與ACK復用,通過一個SF=16的碼道反饋給基站。
當然,還有多種編碼方式和各信息比特的組合方式,可以實現採用HS-SICH將下行噪聲功率通知給基站。例如可以將HS-SICH上承載的所有信息(包括ACK、TBS、調製標示信息、噪聲功率)復用到一起,然後進行統一編碼,編碼方式可以為卷積編碼、拓博(Tuobo)編碼等等;或者,將各個信息分別編碼(可採用的編碼方式包括卷積編碼、Tuobo編碼、線性分組編碼、Reed Muller編碼、循環編碼等等),然後串聯。
方法三利用HSUPA信道將噪聲功率通知給基站。
在HSPA+系統中,如果採用高速上行分組接入(HSUPA,High Speed UplinkPacket Access)技術對上行業務進行增強,則可以利用HSUPA的有關信道上報噪聲功率。HSUPA是3GPP提出的一種上行增強方案,用於傳輸HSUPA業務的信道包括上行增強隨機接入控制信道(E-RUCCH,E-DCH Random accessUplink Control Channel)和上行增強物理信道(E-PUCH,E-DCH Physical UplinkChannel)兩個上行信道,以及絕對許可信道(E-AGCH,E-DCH Absolute GrantChannel)、上行鏈路快速(HARQ)確認指示信道(E-HICH,E-DCH HARQIndicator Channel)兩個下行信道。
使用上行增強專用傳輸信道(E-DCH,Enhanced Dedicated TransportChannel)的上行控制信道(E-UCCH,E-DCH Uplink Control Channel)進行控制信息傳輸,使用E-DCH進行數據傳輸,多個UE通過時分復用和碼分復用共享這兩個信道,可以映射至一個或多個物理信道,其物理信道為E-PUCH。HSUPA的數據傳輸分為調度傳輸和非調度傳輸,具體的傳輸流程如下 1)調度傳輸每次傳輸前,UE向基站發送調度請求,基站根據調度信息確定是否允許UE發送上行增強數據,如果確定可以發送,則將相關的物理資源與功率資源分配在E-AGCH上通知給UE,隨後UE在相應的物理資源上採用相應的功率發送數據。基站接收到數據後進行解調解碼,將ACK/NACK消息通過E-HICH反饋給UE,如圖2所示。
2)非調度傳輸系統事先為UE預留了一定的物理資源,並通過高層信令通知UE,UE在每次傳輸前不需發送調度請求以及接收E-AGCH,而是在預留的資源上直接發送上行增強數據,並在E-HICH上接收反饋消息。E-PUCH的物理信道結構與調度傳輸的物理信道結構一致。E-HICH信道選擇不同的碼字表示對E-PUCH信道的TPC和SS的控制消息。
當E-PUCH有空閒資源或者需要向基站通知調度信息(SI信息)時,UE通過佔用E-PUCH資源將SI信息通知給基站,或者UE通過E-RUCCH重新發送增強接入請求時將SI信息通知給基站,SI信息佔用32比特,包括路損、功率、緩衝區等信息。
本發明實施例通過HSUPA的相關上行信道來向基站通知噪聲功率。比如使用E-PUCH信道承載UE測量並量化的噪聲功率。使用E-PUCH承載噪聲功率有以下兩種方式 方式一通過採用和SI信息佔用相同位置的資源來承載,SI信息是周期上報或事件觸發上報的,在不需要上報SI信息的時候,可以通過為SI信息分配的23比特的承載資源來承載噪聲功率,並上報給基站。SI包括以下表二所示的內容 表二 其中,TEBS配置為0,表示無調度緩衝數據,相應的HLBC和HLID也為0,用SNPL和UPH共10比特中的7比特作為有效比特,就可以作為一種特殊的SI信息內容,用來承載噪聲功率。基站接收有關信息後,根據TEBS、HLBS、UPH是否有效,就可以區分當前接收到的是SI信息還是噪聲功率,而不需要盲檢測。
方式二為UE分配一個SF=16的E-PUCH資源,周期性地通過此信道來上報7比特的噪聲功率,何時上報可以通過E-AGCH進行調度傳輸,也可以分配固定的周期性的資源進行非調度傳輸,具體的上報周期可以根據MIMO技術的長時切換的時間長度確定。
基站得到UE上報的各個天線的噪聲功率後,結合各天線的信道矩陣H,就可以估算出各天線的檢測後SNR,從而進行天線模式切換處理。
下面介紹一下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系統和裝置。
參見圖3,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通信系統,包括 用戶終端301,用於測得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並發送所述噪聲功率。
基站302,用於獲取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的信道矩陣,並接收所述用戶終端301測得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以及,根據所述信道矩陣和所述噪聲功率,計算得到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數據流的檢測後信噪比,並根據所述檢測後信噪比進行天線模式切換。
較佳地,本發明實施例系統還包括無線網絡控制器303。
所述用戶終端301,將所述噪聲功率發送給所述無線網絡控制器303。
所述無線網絡控制器303,用於接收所述用戶終端301發送的噪聲功率,並轉發給所述基站302。
所述用戶終端301還可以通過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SICH將所述噪聲功率轉發給所述基站302。
所述用戶終端301還可以通過上行增強隨機接入控制信道E-RUCCH,或通過上行增強物理信道E-PUCH,將所述噪聲功率轉發給所述基站302。
參見圖4,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基站,包括 信道矩陣獲取單元401,用於獲取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的信道矩陣。
噪聲功率接收單元402,用於接收用戶終端測得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
天線模式切換單元403,用於根據所述信道矩陣以及所述噪聲功率,計算得到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數據流的檢測後信噪比,並根據所述檢測後信噪比進行天線模式切換。
較佳地,所述噪聲功率接收單元402,接收無線網絡控制器RNC轉發的用戶終端測得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
所述噪聲功率接收單元402,還可以通過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SICH接收用戶終端測得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
所述噪聲功率接收單元402,還可以通過上行增強隨機接入控制信道E-RUCCH,或通過上行增強物理信道E-PUCH接收用戶終端測得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提出了TDD系統中的一種基於基站的天線模式切換方案,實現了TDD系統的天線模式切換方案,並且,同現有的基於公共導頻設計的天線模式切換方案相比,能夠節省導頻資源的開銷,尤其是當發射天線較多時,這個開銷的節省就更加明顯。
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這樣,倘若本發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於本發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範圍之內,則本發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權利要求
1、一種TDD系統的天線模式切換方法,其特徵在於,該方法包括
基站獲取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的信道矩陣,並接收用戶終端測得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
所述基站根據所述信道矩陣以及所述噪聲功率,計算得到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數據流的檢測後信噪比,並根據所述檢測後信噪比進行天線模式切換。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基站獲取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的信道矩陣的步驟包括
基站獲取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上行信道的信道矩陣;
所述基站將每個所述備選天線對應的上行信道的信道矩陣作為該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的信道矩陣。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基站接收到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是用戶終端通過無線網絡控制器RNC採用周期性的發送方式或事件觸發的發送方式轉發給所述基站的。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基站接收到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是用戶終端通過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SICH發送給所述基站的。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通過所述HS-SICH承載所述噪聲功率的方式有以下兩種
方式一所述HS-SICH通過增加承載資源來承載所述噪聲功率;
方式二刪除所述HS-SICH承載的信道質量指示CQI信息,所述HS-SICH利用分配給所述CQI信息的資源承載承載所述噪聲功率。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基站接收到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是用戶終端通過上行增強隨機接入控制信道E-RUCCH或通過上行增強物理信道E-PUCH發送給所述基站的。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通過所述E-PUCH承載所述噪聲功率的方式有以下兩種
方式一在無需上報SI信息時,所述E-PUCH利用分配給所述SI信息的承載資源承載所述噪聲功率;
方式二所述E-PUCH通過增加承載資源來承載所述噪聲功率。
8、一種通信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系統包括
用戶終端,用於測得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並發送所述噪聲功率;
基站,用於獲取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的信道矩陣,並接收所述用戶終端測得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以及,根據所述信道矩陣和所述噪聲功率,計算得到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數據流的檢測後信噪比,並根據所述檢測後信噪比進行天線模式切換。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系統還包括無線網絡控制器;
所述用戶終端,將所述噪聲功率發送給所述無線網絡控制器;
所述無線網絡控制器,用於接收所述用戶終端發送的噪聲功率,並轉發給所述基站。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用戶終端,通過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SICH將所述噪聲功率轉發給所述基站。
11、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用戶終端,通過上行增強隨機接入控制信道E-RUCCH,或通過上行增強物理信道E-PUCH,將所述噪聲功率轉發給所述基站。
12、一種基站,其特徵在於,所述基站包括
信道矩陣獲取單元,用於獲取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的信道矩陣;
噪聲功率接收單元,用於接收用戶終端測得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
天線模式切換單元,用於根據所述信道矩陣以及所述噪聲功率,計算得到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數據流的檢測後信噪比,並根據所述檢測後信噪比進行天線模式切換。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其特徵在於,所述噪聲功率接收單元,接收無線網絡控制器RNC轉發的用戶終端測得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其特徵在於,所述噪聲功率接收單元,通過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SICH接收用戶終端測得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
15、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其特徵在於,所述噪聲功率接收單元,通過上行增強隨機接入控制信道E-RUCCH,或通過上行增強物理信道E-PUCH接收用戶終端測得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TDD系統的天線模式切換方法、系統及裝置,用以實現TDD系統的天線模式切換。本發明提供的一種TDD系統的天線模式切換方法包括基站獲取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的信道矩陣,並接收用戶終端測得的各下行信道的噪聲功率;所述基站根據所述信道矩陣以及所述噪聲功率,計算得到各備選天線對應的下行信道數據流的檢測後信噪比,並根據所述檢測後信噪比進行天線模式切換。本發明用於實現TDD系統的天線模式切換,使得TDD系統的數據發射端自適應地切換到當前最優的天線模式發射數據,適應信道的實時變化,提高系統性能。
文檔編號H04B7/26GK101610606SQ20081011519
公開日2009年12月23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18日 優先權日2008年6月18日
發明者郭保娟, 宇 楊 申請人: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