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高弓足?高弓足的症狀和危害有哪些?
2025-07-20 18:31:18
高弓足是因為足弓過高而被稱為高弓足,因為腳部的構造不一樣,導致高弓足患者在走路的時候腳受力不正常,骨骼、韌帶和肌肉出現病變的可能性很大,年齡稍微大一點以後患關節炎的機率也比正常人高。
什麼是高弓足
先天性高弓足又稱爪形足,是一種以足縱弓較高為主要表現的常見畸形。少部分為先天性發病,多數為3歲後發病,系神經系統疾患所致,如脊髓栓系症候群、脊髓空洞、遺傳性神經疾患等。
高弓足的症狀
1、典型的畸形表現為高弓、馬蹄、爪形趾畸形。足縱弓較高,足長度變短,可見蹠趾關節背伸,趾間關節蹠屈。跟腱攣縮,蹠腱膜攣縮,脛前肌無力。足底蹠骨頭部皮膚可有胼胝形成,甚至發生壞死。
2、患者大多不能持久行走,足易疲勞,感覺酸痛。
3、足部無彈性,踝背伸受限。
4、足底接觸地面的面積減小。但畸形輕者,站立負重時畸形減輕甚至消失,足印呈正常形態。
高弓足的危害有哪些
行走時,因足跟骨向內翻轉,易引起肌腱拉力的不平衡,而有重心前傾之現象。高弓足站立時,可以感覺到身體的重量大都集中在雙腳的前、後端,腳底內側的足弓較明顯異常過高,腳背上的韌帶過緊或骨骼變形,導致跟骨與腳趾間的足弓弧度逐漸變高。
同時,高弓足會因膝蓋骨向外側角度變大,造成膝蓋關節外側張開,引起膝關節病變,使得下坡及下樓梯容易產生疲勞和疼痛。尤其當腳底肌腱拉力不均勻,使在走路、站立及跑步時感到橫弓疼痛、足底筋膜抽痛等狀況。
高弓足也容易伴隨產生肩頸酸痛的現象,甚至造成假性長短腿、脊柱側彎、足底筋膜炎、蹠骨炎、腳底跟骨處及蹠骨處長繭及腳底韌帶容易發炎等多項並發病症。而且年輕或初期時大都不會覺得疼痛,甚至感覺自己行動很敏捷,但是長久之後高弓足的腳因體重重量分布不均勻,除形成腳底長繭疼痛外,因走路方式容易外旋,穩定度不佳,其他關節亦較易產生角度過大的傷害。
高弓足怎麼治療
1、治療目的是減輕症狀,改善足行走功能,矯正並防止畸形加重。
2、輕度畸形,足彈性較好,站立負重時高弓畸形可減輕或消失者,可穿著低跟矯形鞋,有胼胝者加用蹠墊。
3、中度和重度畸形需採用手術治療:
(1)蹠腱膜切斷術適用於痙攣性高弓足,可在1歲以後進行。一般選擇內踝下前方,於前足背伸時蹠腱膜最緊張處切斷,術後石膏固定4~6周。
(2)足拇長伸肌腱後移術適用於麻痺性高弓足。方法為將足拇長伸肌止點後移至第1蹠骨頭後,使成為防止前足下垂的動力肌腱。必要時可同時後移趾伸肌腱,並松解足蹠側攣縮的軟組織。術後石膏固定3個月。
(3)中跗關節截骨、跗骨截骨矯形術和三關節融合術適用於畸形明顯的較大患兒或成年患者。足背側跗骨V形截骨具有較多的優點,它不損傷跗骨骨骺,故適用於6歲以上的兒童。它不使足縮短,並可矯正前足內收、內旋畸形。其手術要點是:
1)取足背橫切口或縱切口,於骨膜外顯露足跗骨。
2)在足弓頂點設計V形截骨線,一般位於舟骨中央,內側支從舟骨斜向第一楔骨內側皮質。
3)完成截骨操作後,術者向遠端牽拉前足,並將前足抬高,同時下壓截骨遠側斷端。如有內旋、內收畸形,可將前足外旋、外展,予以矯正。然後用一枚克氏針從第一蹠骨內側穿入,通過截骨線止於跟骨的外側部分。術後用小腿石膏固定六周。解除石膏固定後,拔除克氏針,並攝X線片觀察截骨癒合情況。若已癒合,可逐漸開始負重行走。
總結:由於高弓足的腳背很高,為了改善這點,可以將鞋子的腳掌部分墊高,以分擔身體的重量,同時小指側也要加入支撐點,使腳改往內側倒,如此身體的重量就可平均分配到腳底各個部位,高弓的情況就可因此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