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美食捆粿(美食汕頭汕頭美食暗號)
2023-05-16 10:55:02 1
逢年過節,潮汕家家戶戶都有"做粿"的習俗。那些凡是用米粉、麵粉、薯粉等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為「粿」。在汕頭,「粿」既出入高堂大殿,又能混跡街尾小巷。汕頭人做的粿品樣式豐富,製作講究,具有濃鬱的民俗風情。今天,為你講述汕頭的"粿"。
紅桃粿,又名紅曲桃、紅殼桃粿、粿桃、桃粿,是潮汕地區比較常見的粿品之一。其得名有三,其一是因為在製作的過程中加了一種紅色的食用染料,其二是因為形狀為扁桃形,其三因為是大米做的粿品,所以也叫「粿」。
紅桃粿(來源:吉祥粿鋪)
紅桃粿有長壽的寓意,潮汕人常用來拜神祭祖,祈求家人平安長壽。每逢佳節,潮汕人也常常將紅桃粿作為禮品分發給親朋好友,作為對彼此之間的祝福。
說完紅桃粿,就不得不提它的「孿生兄弟」——鼠殼粿。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兩種粿品從外觀看好像僅是形狀相似,顏色不同,但其實他們從內餡到外皮都不一樣。
鼠殼粿(來源:吉祥粿鋪)
鼠殼粿也稱青粿、清明粿、慈殼粿。以前,汕頭民間婦女們常常會帶著小孩,挎著竹籃,下田採鼠麴草嫩葉和花。洗淨,熬熟,搗爛,加粘米粉、糯米粉、水揉成團。三摶兩捏,粿皮便初具規模,接著放餡、壓印、成形,最後將印好的粿放於洗淨晾乾的香蕉葉上,這便是潮汕當地另一種聞名的粿——鼠殼粿。
鼠殼粿下餡料(來源:吉祥粿鋪)
關於鼠麴草入食,最早的記載見於南朝梁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是日(三月初三),取鼠粬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謂之龍舌柈,以厭時氣。」
鼠麴草又名鼠耳草、佛耳草,散長于田間地頭,因其葉有「白茸如鼠耳之毛」而得名,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早有記載,「又可和米粉食也」。蒸熟後的鼠殼粿溫潤如玉,墨黑的粿皮被餡料撐得通透,泛著誘人光澤。
鼠殼粿(來源:吉祥粿鋪)
鱟粿是汕頭市潮陽區原棉城鎮特有的傳統小食,得名是因為粿裡面放了用鱟製成的鱟醬。鱟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現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所以如今的鱟粿多以鮮蝦代替鱟,但仍沿用鱟粿這個名字。
《潮陽縣誌》載:「潮邑鱟粿乃粉粿中之精品,清康熙年間也以奉客。而粉粿則唐乃有之。」由此可知,潮陽鱟粿在清康熙年間已作為粉粿中的精品用來招待客人。潮陽鱟粿以棉城鱟粿較為有名,其形似蟠桃,餡料飽滿,外帶點酥,內嫩鮮甜,油而不膩,配以辣椒醬或醬油,更是讓人垂涎欲滴。
鱟粿(攝影:吳丹)
相傳,鱟粿起源和一個溫暖的故事有關。當地民間有制醃「鱟鮭」的愛好,因鱟肉無腥味,能助消化、祛風,成為老年人佐餐之需。縣城有一人家,家姑年邁無牙,家中媳婦製作鱟鮭供家姑佐餐,可是家姑不能咀嚼粥飯、正常進餐,日漸消瘦。媳婦想盡辦法,多次嘗試,終於試製出一種像粿一樣的小食品。家姑一嘗,這粿稠軟而不粘牙,覺得分外香甜可口,食後肚子不脹氣,消化正常,身體很快康復了。家姑問媳婦:「這是什麼粿?」媳婦回答:「鱟粿。」於是鱟粿從此流傳開來。
墨斗卵粿是汕頭市濠江區達濠一帶用烏賊(俗稱墨斗魚、墨魚)卵加生粉製成的粿品美食。相傳其創自清代,但具體時間無法考據。
在潮汕,「墨斗卵」是指雌、雄兩種烏賊生殖腺的混合物。在雌性烏賊產卵時,它的纏卵腺會同時分泌很多腺液將卵粒纏繞起來粘結成串,使卵串附著於海藻或珊瑚上。因此在烏賊產卵的季節,腹腔往往都塞滿了墨斗卵。
墨斗卵粿(來源:濠江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
在古代,墨斗卵又叫「鱁鮧」,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宋明帝好食蜜漬鱁鮧,一食數升。鱁鮧乃今之烏賊腸也。」清代袁枚《隨園食單》有「烏魚蛋最鮮」的說法。可見以墨斗卵為原料的美食由來已久。
梔粿和甜粿外觀相似,同樣呈現色澤亮麗的橘棕色,只是甜粿硬邦邦的,而梔粿則是軟綿綿、像一塊油光水滑的豬油膏。
梔粿和甜粿的口感更是大相逕庭。甜粿是甜的,一般蘸雞蛋液煎著吃,外脆內軟,甜鹹相宜。而梔粿味苦有回甘,需要用紗線割成一小片一小片,往白砂糖裡打個滾後方能入口,砂糖的甜與梔粿的微苦交融,甜而不膩。
甜粿(來源:吉祥粿鋪)
梔粿(來源:吉祥粿鋪)
如今物資豐富,汕頭「粿文化」也跟著豐富起來。下面給大家介紹幾款汕頭「粿家族」的新成員。
別出心裁的桑葚粿,由省級非遺項目酒粬發粿製作技藝傳承人研發,經過發酵後帶著微微酵酸,酸甜可口,甚是開胃。
桑葚粿(來源:吉祥粿鋪)
金瓜是潮汕人對南瓜的雅稱,通常是指個頭比較小的南瓜。金瓜粿的製作過程雖然並不複雜,但是對於金瓜和糯米的比例要求十分嚴格,經過嚴格比例控制做出來的金瓜粿色澤亮麗,口感軟糯。
金瓜粿(來源:吉祥粿鋪)
汕頭的「粿」品種繁多上面介紹的只是「冰山一角」汕頭的粿這麼多你的最愛又是哪一款?
來源:方志廣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