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和女媧創立百家姓的來歷(說文解字胥伏羲的母親華胥氏)
2023-05-20 09:21:46 2
關於中華文化的源起,我們一般都知道是「三皇五帝」,追根溯源,我們常常會提到「華胥氏」這個名字,傳說她是人文始祖伏羲的母親。
王符(東漢)在《潛夫論·五德志》記載:
「大人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
說華胥踩了大人的腳印,感應而生了伏羲。
伏羲塑像,中國河南省湯陰羑裡城伏羲殿塑像
胥xū,本意是蟹醬,即螃蟹加鹽發酵後的鹽滷食品。
「蟹胥」,是歷史資料中記載古人最早的食物名品之一。
為何這位偉大的母親要用蟹醬命名呢?
這還得從人類的起源和當時的生存環境說起。
直到現在,我們還會說「大海啊故鄉」。地球上70%的面積被海洋覆蓋,根據《山海經》、《聖經》等典籍的記載,人類與海洋的關係是個恆久的話題,上古先民漁獵為生,從山川湖海獲取食物等生存資源,而且「民以食為天」,在物資匱乏的上古,吃飯成為頭等大事,所以才會有「燧人氏」鑽木取火,「夙沙氏」燒海煮鹽等改善民生飲食質量的傳說。
胥,蟹醢也。——《說文》
華胥氏的「胥」,本意為用鹽醃製的蟹醬。
《周禮·庖人》記載:青州之蟹胥。
「胥」的原產地在九州之一的青州,今山東半島地區。
蟹胥,取蟹藏之,使骨頭解胥胥然也。——《釋名》
《周禮》記載,周代祭祀有用蟹醬的習俗。(共祭祀之好胥)
可見,蟹醬「胥」在古代十分珍貴,以至於我們尊稱人文始祖伏羲的媽媽為「華胥氏」。
做「蟹胥」醬需要海鹽。
歷史上,居住於青州(今山東半島地區)的齊人夙沙氏(又名宿沙)發明了「燒海煮鹽」的方法。
《尚書·禹貢》記載了古九州之一的山東青州,海鹽資源異常豐富。(海濱廣瀉,厥田斥滷,厥貢鹽絺)
《說文解字》「古者,宿沙初作煑海鹽。凡鹽之屬皆從鹽。」
《世本》明確記載:夙沙氏,齊人也。
鹽宗夙沙氏(居中)
夙沙氏在製作海鹽的過程中,會不會就地取材,用萊州灣(渤海)的梭子蟹發明出「胥醬」的製作工藝呢?
《呂氏春秋》和《淮南子》等典籍均記載了夙沙氏(宿沙氏)歸附於神農(炎帝)部落的歷史。
所以夙沙氏又稱為「鹽神」、「鹽帝」、「鹽宗」。
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呂氏春秋》
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歸神農。——《淮南子》
《易經》記載「伏羲氏沒,神農氏作」,神農與伏羲一脈相承,夙沙氏歸神農也算認祖歸宗。
「胥」字發音xū與炎帝·夙沙氏「夙沙」sù shā發音相似,也與英文salt(鹽)發音[sɔːlt]相似。
所以華胥氏很可能在山東沿海生活過,或者與山東沿海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
作為華胥氏的兒子——伏羲氏,《易》稱「庖犧氏」就容易理解了。
庖廚,做飯的廚房,伏羲氏不僅是《易》八卦的首作者,也是有文字記載的中華餐飲美食文化的始祖。
甘肅首次出資20萬元全國範圍徵集「伏羲」劇本
鹽的發現和海鹽日曬法的發明,是人類飲食文化的革命性事件!
現代科學表明,海產品擁有豐富的人體所需蛋白質,而鹽是激發腎動力,提升生命活力的重要元素,所以中國古代至少從商周時期就實施鹽業官辦專賣的政策,鹽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質之一。
2018年發掘於山東渤海萊州灣(昌邑)的商周古鹽城
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齊相,制定中國首部鹽業法典《正鹽莢》, 大力發展海鹽業,齊國也因瀕臨渤海,享魚鹽之利,富國強民,以致「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因而崛起。
由此可見,鹽和胥是多麼重要的戰略性食品。
史書記載夙沙氏的勢力範圍在山東北部沿海及青島等地,但無論如何,華胥氏與炎帝夙沙氏大概率是山東半島人,或者是東夷部落首領,而東夷的勢力範圍就更大,從山東延展到河北、遼寧、江蘇、安徽等地。
原始東夷文明區(青綠色部分)
《易》、《漢紀》等典籍均記載伏羲為東方人,對應東方青龍星座,所以伏羲風姓,龍名,震卦,木德,對應東方青帝,東夷部落始祖。
(《易》稱帝出乎震。故太皞始出于震。為木德。號曰伏羲氏。——《漢紀·高祖皇帝紀一》)
關於華胥與伏羲的傳說眾多,但回歸典籍記載,華胥、伏羲幾乎可以確定為山東人無疑。
(作者:一堂國學·麒名 中國民俗學會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