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有什麼秘密(秘境之眼人類之友)
2023-04-25 23:46:14 1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編者按:
野豬下山了!「猴紙」到我家陽臺了!野生動物進城的消息頻現社交媒體。事實上,我們身邊居住著眾多本土野生動物,它們與我們為鄰,我們卻鮮少了解它們。了解、友好、相伴,萬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新華日報·交匯點聯合江蘇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江蘇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等推出「秘境之眼·人類之友」 日曆專欄,帶您一起通過紅外相機、動物觀察者等的視角,去關注既熟悉又神秘的 「動物鄰居」。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家園的生存基礎、生機所在,每到節氣日,我們還將邀請節氣官來進行當日的特選推介播報。今天,一起來認識暗紋東方魨。
「愛生氣」的氣泡魚
暗紋東方魨身體呈長橢圓形,頭部粗大渾圓,漸向尾部狹小,尾鰭短小。它們全身無鱗,但皮膚厚而韌,頭部、體背及腹部均披小刺,小刺為倒鉤刺。它們的背側呈灰褐色,少數為黃褐色,依靠背鰭等的左右搖動移動。
遇到敵害時,暗紋東方魨會大量吞入水或空氣,原本就很圓潤的身體快速膨脹為球形,看起來像只氣鼓鼓的小豬,提在手裡還會發出咕咕的叫聲,因此河魨在民間還被喚作河豚、氣泡魚、吹肚魚。
為何是河豚不是河魨?
相較於暗紋東方魨這個學名,河豚知名度更高,那麼問題來了,豚與魨同音,為何它們的俗稱不是河魨?
其實,「豚」先於「魨」出現。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這本書裡,可以找到「豚」,但沒有「魨」字。明代《正字通》指出:「魨,河豚。本作豚,魨為俗增也。」 意思是說,「豚」字最早最正宗,後來「魨」字出現,兩字可混用,都被用來稱呼春夏時節洄遊到江河入海口的幾種魨科魚類。
在古代,「河豚」和「河魨」可以混用;但在現代語境下,二者各有確指,不能混用,從動物學科角度看,河豚屬於淡水豚科動物,河魨屬於魨科魚類。
膽子大的洄遊魚
暗紋東方魨是底層魚類,但膽子較大,覓食時常遊到水體表面和中層。暗紋東方魨是肉食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喜歡吃貝類、蝦類和魚類,也吃水生昆蟲等。
它們的生長速度較快,但對水質要求也較高,一般2至3齡時性成熟,繁殖力很強。一般認為,每年2至5月,性成熟的暗紋東方魨親魚溯河洄遊到長江或通江的湖泊中產卵繁殖,幼魚在淡水中育肥,翌年春季返回海裡;也有觀點認為,幼魚直接沿河洄遊入海,在海裡長大到性成熟時再溯河至淡水中產卵。
位列「長江三鮮」之一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歲暮何堪再惆悵,且持卮酒食河豚。——魯迅《無題二首》
河豚魚毒亡身耳,何至身亡族亦亡。——方回《漫興九首·餓信黥英遇漢皇》
從古詩詞中可以看出三個關鍵詞:洄遊、味美、劇毒。
鰣魚、刀魚和河豚,俗稱「長江三鮮」。溫馨提示:野生的「長江三鮮」均不可非法捕獵、售賣、食用。
暗紋東方魨肉質鮮嫩腴美,蛋白質、脂肪含量豐富,自古就有「不吃河豚不知魚味,吃河豚百味皆無」的說法。
但它們體內含劇毒,野生暗紋東方魨不同組織中河豚毒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卵巢、肝臟、胃腸、腎臟、肌肉。因此,無論是從生態保護還是保護自身安全角度看,都不可隨意食用野生暗紋東方魨。
河豚毒素對現代醫學的貢獻較大,是一種極其珍貴的中樞神經阻斷劑,主要通過阻斷人體細胞中傳遞信息的鈉離子通道發揮作用,它與毒品海洛因等中樞神經興奮劑生效機理相反,不產生累積效應,不會成癮。河豚毒素在醫藥上具有廣泛用途,不但可製成戒毒劑、鎮靜劑,還可用於癌症治療。
江蘇沿海等區域人工養殖較成熟
近年,環境惡化和過度捕撈等諸多因素造成暗紋東方魨自然資源量急劇下降,甚至瀕臨滅絕,長江野生種群已消失,好在大海還是它們的家。在野外,暗紋東方魨主要分布在我國東海、黃海以及江河入海口一帶。江蘇沿海廣泛生活著野生暗紋東方魨。
人工養殖的暗紋東方魨基本無毒,經專業廚師料理製作方可享用。目前,除國內上海、青島、江蘇等沿江城市試食點消費極少部分河豚魚外,大部分人工養殖產品銷往日本、韓國等地。
暗紋東方魨可淡水養殖,也可鹹淡水或海水養殖。近年,我國的暗紋東方魨相關養殖技術已較成熟,養殖產量逐漸提高。暗紋東方魨的人工養殖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上海、江蘇等十餘個沿海地區。
採寫:劉春
美編:鄭玲玲
圖片: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
編輯: 白雪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