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生醃真的好吃嘛(潮汕生醃走紅網絡)
2023-05-05 03:56:55 1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實習生 劉芳樺
圖/受訪者提供
這個夏天,隨著氣溫攀升,冰涼爽口的生醃海鮮受到關注,從潮汕地區「出圈」,進入大眾視野。
網絡平臺中,視頻博主們用鮮活的海鮮加上多種調料 和白酒低溫浸泡後直接食用,稱之為「一口上頭的『毒藥』」,引發許多網友跟風嘗試。然而,網友們的評論卻「愛憎分明」:一邊是「味道比鮑魚還鮮」「營養價值高」的讚美,一邊是「竄稀套餐」「寄生蟲看了會點讚」的擔憂和不解。
生醃究竟有什麼魅力?地道的生醃是否真如博主們所展示的做法那般簡單?其營養價值如何,吃了之後會不會有生病就醫的風險?羊城晚報記者為此進行了採訪。
潮汕「美味毒藥」成流量密碼
生醃是以蝦、蟹、血蛤、蜆、花甲等為主料,輔以蒜頭、香菜、辣椒、醬油、白酒等醃製數小時後生吃的一類食物。
在視頻平臺上,多個博主自製生醃的視頻作品播放量達到數百萬,「生醃吃完到底會不會拉肚子」這一話題成為不少網紅直播時的「流量密碼」。
潮汕美食店店主、潮汕人鍾女士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生醃其實一年四季都有,但是夏季銷量會特別好,因為生醃是放冰箱保存的,吃起來冰冰涼涼,特別解暑,而且酸酸辣辣的、很開胃,非常適合夏季吃。」
汕頭大學生物系教授張薄博分析稱,生醃類似魚生,在潮汕本地人眼中,只有生醃才能最大程度保留海產品最原始的風味。加上部分外地網友的獵奇心理和自媒體的助推,生醃在一些美食博主的宣傳下受到廣泛關注。
不少網友在嘗試過潮汕生醃後稱其為「美味毒藥」,認為其肉質細嫩、入口即化,和平時菜餚口感區別很大,讓人越吃越想吃、越吃越上癮。然而,也有不少網友質疑稱「不太敢吃」「吃完要拉肚子」「要跟肝吸蟲共存了」。
是否影響健康取決於多種因素
吃了生醃後會不會有生病的風險?張薄博指出,這取決於食材選擇、製作過程、個人身體狀況和腸道適應度等多方面因素:「用水質優良海域的新鮮海產品製作生醃,且店鋪衛生狀況良好,則風險較低。如果是海濱城市的居民,常吃海鮮、魚生之類的食品,適應性一般較好。」
同時,他提到,地道的生醃製作工序繁雜,處理較為仔細,酒制時間長,能較好地殺滅寄生蟲等有害微生物。製作過程中重要的殺菌步驟是酒醃,但有實驗表明,用酒精浸泡48小時,肝吸蟲囊蚴依然可以存活。此外,生醃中可能存在副溶血性弧菌、創傷弧菌、沙門氏菌,進入人體則會導致腹瀉、腹脹、嘔吐、噁心,甚至出現嚴重的菌血症,拉肚子是其中最輕的症狀。還可能存在肝吸蟲和異尖線蟲等寄生蟲,有可能危害肝、膽、消化道等部位。「目前市面上的很多生醃酒制時間短,前處理乾淨程度不一,無法保證有害微生物是否殺滅,食用後可能引起身體不適。」
營養學專家、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教授夏敏也指出,白酒並非消毒酒精,並不能在短時間內殺死微生物;加上其他調料的稀釋,其濃度遠遠不足以殺滅微生物。傳統的生醃做法中會加入大蒜,很多人認為可以憑藉大蒜殺菌,實際上,大蒜中發揮抑菌作用的是大蒜素,其含量並不足以直接殺滅其他食物中的微生物。高滲調料、低溫冷凍也僅僅能抑制微生物繁殖,並不能殺滅微生物。
夏敏還提到,第一次嘗試生醃的人大多會有「竄稀」的經歷,這是因為未熱加工的食物可能攜帶沙門菌、志賀菌、副溶血弧菌等多種致病菌,這些細菌進入腸道輕則引起腹瀉、腹痛,重則嚴重腹瀉、發熱、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剋死亡。除了細菌,一些腸道病毒、寄生蟲也令人生畏,肺吸蟲、華支睪吸蟲是生醃食品內最常見的寄生蟲,A肝病毒則多見於毛蚶等貝類。一些來源於汙染水域的海產品還可能攜帶較高水平的農藥、獸藥、重金屬或有機汙染物等。
「生醃作為一種美味,偶爾品嘗即可,還是存在一定的食品衛生安全風險。」對於想要嘗試生醃的網友,居住在汕頭的張薄博建議,一定要選海產品新鮮優質、製作過程乾淨講究的店鋪,同時不要空腹吃,生醃搭配白粥更美味。此外,海鮮寒涼,酒制及辛辣的調料雖能減輕一定的寒性,但仍需根據體質慎重選擇,體寒、脾胃虛弱者不宜食用。
生醃的營養價值並不優於熟食
部分網友們對生醃「躍躍欲試」是受「生醃營養價值高」的說法吸引,那麼,生醃的營養價值真的比熟食更高嗎?長期吃生醃能鍛鍊腸道功能嗎?
「實際上,蝦蟹、貝類的營養成分以蛋白質、鈣、鋅及多種微量元素為主。」夏敏介紹道,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在高溫下被改變,使得其更容易被人體吸收;而鈣、鋅和微量元素在高溫下較為穩定,幾乎不會因為高溫烹調而損失。從加工方式來看,經過醃製的食物含有更多的鹽,醃製時間較長的甚至會有亞硝酸鹽產生:「綜合來看,生醃的營養價值並不優於熟食。」
夏敏介紹,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包括口腔的咀嚼、胃液分解蛋白質、胰液分解脂肪、澱粉酶分解澱粉等過程。動物性食品(尤其是海產品)含有較高的蛋白質,需要更多的胃蛋白酶來消化。儘管生醃食品在醃製中會有部分蛋白質發生變性,卻不如高溫變性得徹底,反而更難消化,身體必須分泌更多的胃液才能將其完全消化,而過多的胃液會增加胃和十二指腸黏膜損傷的風險。
夏敏還指出:「腸道的蠕動也是消化功能的一部分,膳食纖維、益生元等可以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來改善腸道蠕動能力,而生醃食品中並沒有足夠的膳食纖維來發揮此類作用,因此並不能促進腸道功能的增強。」
生醃的流行源於其獨特的製作方式與風味。「當然,如果衛生問題能保證,適當吃一些也未嘗不可。」夏敏表示。
鹹腥且軟塌生醃可視為變質
地道妥帖的生醃是否真如視頻博主展示的這麼簡單?真實製作過程應該是怎樣的?張薄博介紹,地道做法一般是先配製醃汁——主要是醬油、大蒜、香菜、辣椒、醋等調料,加少量白酒;然後將海鮮洗淨,在白醋、酒類中泡一段時間以消毒殺菌,再用醃汁來浸漬。
他特別提醒:不同類型的海鮮時長不同,像生蠔、花甲等容易入味的貝類小海鮮,醃製時間在35分鐘到10分鐘不等;需連殼浸泡的皮皮蝦和海蝦,則應醃3個小時以上;至於身厚殼硬的膏蟹,醃製時間則長達24小時。「並不是像一些博主展示的一樣『白酒醃泡』,也不是越高度數、越高端的白酒就越好。真實的潮汕生醃對食材品質、配料配比、保存手段等都要求甚高。」
夏敏則指出,我國出臺了適用於動物性水產製品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 10136-2015),對生醃食品的感官性狀、理化性質、微生物、汙染物含量等給出了明確的規定。因此,在食用生醃的時候應儘量選擇製作過程規範的產品食用,選擇來源可靠的海鮮原料,避免自製生醃食品。傳統做法上的生醃分全生、半生、全熟,蝦蟹類適合全生,血蛤等貝類則適合半生,而更小的貝類適合全熟。「若一定要自制生醃嘗試時,不妨先試試全熟,將海鮮蒸熟再醃製,雖然鮮美略微損失,卻可以放心大膽享用。」
在生醃做法上,潮汕美食店店主鍾女士透露,首先要用高度酒去浸泡殺菌,然後用洋蔥等本身具有殺菌消毒作用的調料去醃製食材,在拌好汁後放入冰箱冷藏6小時後才出售。「我們也會告知打包帶走和點外賣的顧客,如果不馬上吃就要放入冰箱保鮮,最好當日吃完。超過40小時的就要丟掉,不能吃了。」
她指出,海鮮都是活的很重要,如果是死蝦死蟹,不但口感和味道不好,也容易導致腸胃不適。相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會定期對該店食物健康安全進行針對性檢查。此外,廚房還設置了紫外線燈,每晚下班前會開啟一晚照射廚房,實現殺菌消毒。「其實生醃最重要的是食材新鮮和處理仔細,只要做得乾淨衛生,就不輕易出現拉肚子這種情況,但腸胃不好的顧客,我們也不建議嘗試。」
對於如何判斷生醃新鮮與否,鍾女士表示,顏色偏暗偏深、聞起來很腥、口感特別鹹且軟塌塌的生醃可以視為變質。
編輯:鄔嘉宏
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