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怎麼吃快又好吃(螃蟹那麼好吃但你會吃嗎)
2023-04-30 15:53:20 3
文/小肥蝦
南京人有重陽節登高、賞菊、吃蟹、飲酒、賦詩的習俗。清末民初,陳作霖撰《金陵物產風土誌》云:「重陽飲菊花酒,剝巨蟹。蟹之肥者,圩田產也。」民國夏仁虎《歲華憶語》云:「金陵人食蟹,謂『九月團臍十月尖』,謂至時始肥美也。以捕自圩田者為佳,因食稻故。巨者兩尖團重一斤,又曰對蟹,為他處所無」。
圩蟹是濱江帶河的西南鄉圩田中的螃蟹。圩田肥沃,稻粱掉下來的穗粒,蟹來飽食,肥胖異常。蟹的團臍黃多頂殼,尖臍油亦滿腹,故而深受歡迎。
南京高淳自古盛產螃蟹。高淳原位於古丹陽大澤東北高阜,後因江河泥沙淤積,古丹陽大澤演變成丹陽、固城、石臼三湖,高淳正處在「三湖」的環抱之中。
螃蟹的生命周期一般為兩年,在海水中繁殖,在淡水中生長。高淳地區的螃蟹,就是每年入秋後去長江口海水中產卵,孵化出幼蟹後,於來年春天再溯江進入湖區漸漸長大。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編纂的《高淳縣鄉土志》,在「物產類」將蟹與蝦、蛤蜊並稱「佳餚」:「淳邑有三湖,水利當首此屈指矣!」
解放後,由於築壩建閘、圍湖墾殖,螃蟹生殖洄遊的通道被阻斷,產量大受影響。為了增加螃蟹資源,高淳固城湖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人工增殖放流,即放養蟹苗。1986年,湖區放流改長江蟹苗為長江幼蟹,養殖方式亦從湖泊放流逐漸向河溝放養、池塘精養、稻田養殖的方向發展。
南京文人有許多是因為吃蟹而聞名的。張大千的老師李瑞清,大家熟知他嗜蟹,每餐可吃數十隻,號稱「李百蟹」。
明末清初,南京芥子園的文人李漁嗜蟹如命。他為了滿足自己的蟹季口腹欲,早早地備好錢財,等待螃蟹季節。家人看他如此以蟹為命,笑稱此錢為「買命錢」!自螃蟹初上市,至螃蟹落市之日,李漁家裡每天的餐桌上都少不了螃蟹。即使如此,他還感慨萬分地說:「即使日購百筐,除供客外,與五十口家人分食,然則入予腹者有幾何哉?蟹乎,蟹乎,吾終有愧於汝矣!」——心中猶有抱憾。
除每天食用之外,李漁還買下許多螃蟹,製作醉蟹,用來在螃蟹季之後享用。他稱醉蟹之糟為「蟹糟」,酒為「蟹釀」,甕為「蟹甕」。家裡有一位奴婢,勤於事蟹,名之為「蟹奴」。李漁痴情於蟹,真正達到了「無論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的境地。
李漁吃蟹,講究原汁原味。做成蟹羹,認為會失美質;做成蟹膾,認為真味不存;尤其厭惡將蟹斷成兩截,和以油、鹽、豆粉而煎,認為徹底破壞了螃蟹應有的色香味。他主張全蟹清蒸,出鍋之蟹,鮮肥甘膩,蟹肉似玉,蟹黃似金,簡直達色香味之極,更無一物可以超越。
至於吃蟹的方式,李漁堅持一定要自剝自食,而且要現剝現食。如此,方能使鮮味絲毫不漏,才能得到食蟹的「三昧「。如果由人代勞,人剝我食,則味同嚼蠟,而且螃蟹似乎不成為螃蟹,而變成了它物。
其實吃蟹的方法,也可以多種多樣。李漁在《閒情偶寄》裡說:「宴上客者,勢難全體,不得已而羹之,亦不當和以他物,唯以煮雞鵝之汁為湯,去其油膩可也。」他還以蟹黃創製「四美羹」,即採用陸上鮮蕈、水中蓴菜、加以蟹黃和鮮魚肚肉燒成,宴請賓客。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也記載了蟹的好幾種吃法,有蟹羹、炒蟹粉、剝殼蒸蟹等。
南京有名廚曾經演繹過袁枚提到的「剝殼蒸蟹」:將大蟹煮熟剝殼,取出蟹黃、蟹肉,拌入薑汁,置於洗淨的殼中,再將雞蛋清打散,加鹽、紹酒調和,澆入殼中,沸水旺火,籠蒸幾分鐘左右,即可裝盤食用。
袁枚還做過一道「假蟹」:以黃魚肉加雞蛋,佐以蔥、姜、酒、醋調製,吃的時候配一些醋,味道和真的螃蟹十分相近,可謂「賽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