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進口牛肉哪裡好(進口美國牛肉緣何不便宜)
2023-05-13 09:49:39 1
2017年6月29日,上海,檢驗檢疫部門在核查此次進口的美國牛肉 供圖/視覺中國
原標題:進口美國牛肉緣何不便宜
中國對美國的牛肉禁令解除剛剛一周多時間,已經有美國牛肉重返中國市場。上周,剛剛抵達上海的美國牛肉已經完成清關,將走上消費者的餐桌。據了解,這批進入上海的美國牛肉包括了西冷、菲力和眼肉冰鮮牛排,預計將通過電商渠道銷售。此外,包括京東生鮮、天天果園、中糧我買網等電商平臺上,來自美國的牛肉也已經開始銷售。不過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重新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牛肉遠不像此前人們預計的那樣便宜,為什麼呢?
目前上市的美牛以牛排為主
以首批進入上海的這批美國牛肉的預售價格為例,300克菲力牛排售價228元,眼肉牛排400克售價258元,不僅價格高於國產牛肉,而且比來自巴西、澳大利亞的進口牛肉價格也高出不少。
北青報記者昨天在國內多家電商平臺上看到,目前原產於美國的牛肉基本都有銷售,但只有牛排,並沒有普通牛肉,品種也遠少於來自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產品。目前銷售的這些美國牛排價格也都不便宜,比如中糧我買網上,180克盒裝美國冰鮮谷飼上腦牛排售價38元、300克盒裝美國冰鮮谷飼肉眼牛排售價148元。在天天果園上,標註為USDA Prime(美國農業部最佳級別)的美國紐約客牛排售價為每200克158元、眼肉牛排每200克178元、菲力牛排每150克138元。在京東生鮮,180克盒裝美國冰鮮谷飼上腦牛排售價38元、250克熊氏牧場美國牛小排139元。在這些電商平臺中,目前在售的美國牛肉都是牛排,價格普遍較高;只有京東生鮮有一款500克裝美國牛肉塊售價68元比較便宜,但需要等到7月15日後才有貨。
從這些美國牛排的價格來看,並不比中國產的牛排價格低。
預計總量放大會有普通牛肉
對此,有業內人士介紹,此前人們預期的美國牛肉價格便宜是針對大眾經常食用的牛腩、牛腱這類普通肉類而言的,而像眼肉、牛排這類商品本身就是牛肉中的「貴族」,價格自然也比較高。而且作為美國牛肉剛剛進入中國試水,前期利潤率定得較高也在情理之中。預計隨著進口的美國牛肉總量逐步放大,尤其是普通凍牛肉的進入,美國牛肉的低價格還是能夠在中國市場體現出來。
據了解,在美國超市裡,一些促銷牛肉每磅售價1至2美元,折合人民幣相當於每斤10多元。當然,即便是這些牛肉經過長途物流運送到中國,加上各種檢疫、層層分銷增加的成本,最終在市場上也不會像美國超市裡那麼便宜。可以作為參考的是,此前在國內的一些連鎖超市中,普通巴西牛腩的售價大約在每斤20元上下。
生鮮電商成本不比商超低
北青報記者看到,目前最早在中國市場出現的美國牛肉基本都是通過電商渠道銷售,這與進口量尚不成規模無法大面積推廣有著直接關係,電商平臺的銷售相對精準而且損耗相對較小,因此在初期會成為美國牛肉進口商的首選。
不過有業內人士介紹,事實上就生鮮產品而言,電商渠道的綜合成本並不比傳統的商場超市低,這也是目前美國牛肉售價整體偏高的原因。
「由於生鮮商品對配送過程中的時限和溫度等都有更嚴格的要求,因此平均每單的配送成本在30元左右,遠高於普通配送。」某國內大型電商的生鮮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也正是由於生鮮電商的成本偏高,因此其只能以中高端牛肉銷售為主,通過高附加值衝抵銷售成本。加上電商渠道的銷售總量畢竟很小,因此真正計算美國牛肉對中國本土牛肉市場的影響還要等到美國牛肉在傳統商場超市中大規模鋪貨才能統計。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美國牛肉進入中國即便多是通過成本最低的海運,但由於距離遙遠,成本依舊不低,因此在初期選擇向中國市場出口檔次較高的牛肉有助於攤薄這些成本,因而目前人們在市場上能夠看到的還是中高端牛肉。但這其中有一個矛盾,就是對於高端牛肉人們更願意嘗鮮,而目前進口的美國牛肉基本只能是凍肉,經過海運漂泊數月才能到達中國,這對很多講究的買家其實是不願意選擇的。而如果走空運,那麼成本就會驟然增加,估計大多數人是無法享用的。因此對於普通的凍肉進口模式而言,長途海運還是適合中低端牛肉,未來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牛肉應該還是會以大眾牛肉為主,從此前澳大利亞、巴西的進口牛肉來看,都是這種趨勢,但這些肉大多還是會在傳統商超、批發市場渠道進行銷售。
發達國家為什麼養牛成本低?
儘管目前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牛肉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便宜,但其實還是應該引起中國養牛行業的高度重視。據業內人士介紹,美國、澳洲等地產的牛肉之所以便宜,主要是因為規模化的飼養成本明顯低於我國。在這些國家,很多擁有上千頭牛的牧場都只有幾個人管理,而我國大多還停留在每家農戶散養幾頭牛的模式,即便規模化的養殖場,也還沒有達到無人化管理的程度。此外,中國的飼料種植成本也明顯偏高。國內最大的牛肉供應商之一科爾沁牛業董事長李和告訴北青報記者,美國種植玉米的成本大約每噸折合人民幣800元,而中國農戶分散種植玉米的成本高達每噸2400元,造成飼料成本差異巨大。他們曾經嘗試過規模化種植玉米,基本也能達到美國的成本水平,但畢竟目前在中國玉米種植還很少規模化,「中國牛肉要想真正與國外牛肉競爭,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外牛肉競爭主場在於深加工
其實,長時間冷凍影響高端牛肉的口感和營養,而低端牛肉遠距離運輸的物流在總成本中佔比又過高,這正是從海外長途進口牛肉的一對矛盾。對此,其實已經有中國企業開始尋找新的商機。
「放開更多國家的牛肉進入中國市場不是壞事,有助於中國人肉食結構的改善,畢竟目前中國的牛肉不是太多,而是還遠遠不夠。」國內大型肉食品企業山東得利斯的「70後」女董事長鄭思敏有著多年的出國留學背景,她一直對中國牛肉消費需求的增長有較高預期。也正因如此,她上任後幾年內開始讓這家曾以豬肉為主業的肉食品企業引入牛肉資源。她向北青報記者表示,下一步公司將把牛肉開發作為重點發展項目之一,一方面強化對牛肉的精細化開發,通過推出高附加值產品吸引更多國人養成牛肉消費習慣;另一方面則通過與國外先進牛肉企業開展合作,汲取經驗再努力走出去。
她認為,未來中外牛肉的競爭遠不僅僅在於生肉價格的較量,更大的市場在於後端的深度加工,開發出更多能吸引年輕人的新型肉製品才能把整個市場做大。「比如年輕人喜歡的調理快餐肉食、發酵肉食等,中國企業確實還存在差距,需要從歐美老牌肉食品企業借鑑經驗,尤其在肉食文化和技術的接軌上。」據悉,得利斯正擬收購澳大利亞一家牛肉公司的股權,這一方面是公司國際化運營能力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汲取國外肉製品產業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尤其是強化功能性食品的開發,這樣才能擇機將經營觸角向海外延伸去爭奪海外市場。
新聞內存
14年前的美國牛肉進口禁令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自2003年底美國牛肉和牛肉產品因被檢測出牛腦海綿狀病感染(即「狂牛症」)後,中國對美國牛肉發出進口禁令。另據公開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的牛肉進口總額為1500萬美元,其中1000萬美元的進口牛肉來自美國。根據美國農業部此前的預計,2017年中國進口牛肉將達到82.5萬噸,成為全球牛肉消費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
文/本報記者 張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