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潮汕牛肉火鍋加盟店排行榜(不到1年陷入倒閉潮)
2023-04-25 20:07:27 1
作者:朱末
火鍋江湖的天,又要變了。
就在不久前,作為上市公司的海底撈,發布了一份公告,宣稱要在2021年12月31日前,在全國關停300家左右門店,瞬間掀起軒然大波。
「目前的苦果,只能由我們自己一口一口咽下去。」海底撈在公開信中寫道,由於盲目自信,導致快速擴張策略問題重重,決定要回歸原點,將最基本的業務做好。
消費者的胃,關乎萬億火鍋市場,爭奪和廝殺在所難免,內卷亦從未停止,最慘烈的還要屬曇花一現的「潮汕牛肉火鍋」。巔峰時開店超過10萬家,卻很快陷入集體倒閉潮,神話變成了笑話,徒留一地雞毛。
然而,就像馬雲曾說過的:「不是實體不好了,是你的實體不好了」。火鍋雖是一個蒸蒸日上的行業,但也充滿最大的變數,即便手握所謂的「爆款」王牌,一招不慎也能滿盤皆輸。
換句話說,潮汕牛肉火鍋的落寂,不過是拉開了大洗牌的序幕罷了。
01
眼看它起高樓,眼看它樓塌了
「起鍋、溫水、下肉,薄如紙片,鮮嫩緊實,入口之際,就會明白什麼叫黯然銷魂。」
2014年,隨著《舌尖上的中國2》播出,講究極致本味的潮汕牛肉火鍋,迅速走入大眾視野。不同於重油重辣的紅油火鍋,看似平平無奇的潮汕牛肉火鍋,實則暗藏乾坤,突出清淡甘和:「清」是保持原味和營養;「淡」是加配料和調料後「淡而有味」;「甘」是甘甜適口;「和」是用輔料菜和醬碟調和。
這種特立獨行的做派,刺激著消費者的神經,隨著神秘面紗的層層揭開,關於潮汕牛肉火鍋的各種「傳說」,也越來越多。
比如對新鮮度的嚴格要求,從活牛宰割,到分送各家火鍋店,最後上桌食用,時間必須控制在6小時以內,去得早的,還能看到牛肉在微微顫動,這種「鮮到活」的方式,可以說是獨一份。
不但如此,潮汕牛肉十分注重刀工。在潮汕牛肉火鍋店裡,每個解牛師傅都經驗老道,利落有序地從肌肉間縫隙下刀,逐一去掉油膜、肉筋等,薄切部位更是需要做到1毫米的厚度,才能保證最佳的口感,令人嘆為觀止。
這還不是最絕的,潮汕牛肉火鍋還有套「專業」的吃法。光部位就分為脖仁、匙仁、吊龍、花趾、胸口油等,不同部位的涮煮時間也有所區別,吃一頓潮汕牛肉火鍋,就像吃了一頓全牛宴的說法,確非浪得虛名。
如同火鍋屆的一股清風,食材的差異和健康性,庖丁解牛的高級範,每個部位不同涮法帶來的專業感,自帶稀缺資源屬性,潮汕牛肉火鍋的走紅,幾乎沒有懸念。
另一方面,因為清湯鍋底比川渝火鍋底料炒制要容易許多,又可以快速複製,須臾之間,打著潮汕牛肉招牌的火鍋店就遍地開花,隨處可見。
從2015年開始,先是毗鄰潮汕的深圳、廣州,開始出現大大小小的潮汕牛肉火鍋店,緊接著,潮汕牛肉火鍋一路昂揚,在上海和杭州,兩地門店數以驚人之速拓展至千家;在福建廈門,不過月餘,就集中爆發超過400家;甚至是外地火鍋向來難以攻克的重慶,也被順利徵服。
據當年數據顯示,僅2016年裡,投入到這個品類裡的資金就有400億,足見潮汕牛肉火鍋的風靡程度。
然而,到了2016年末,剛在歡呼聲中屹立起來的潮汕牛肉火鍋,就迎來了大規模的「關店潮」。原本的10萬多家門店,相繼陷入倒閉泥沼,到2020年7月份時,僅剩下8000家,且絕大部分是在廣州地區。
從炙手可熱到陡轉直下,事實上,潮汕牛肉火鍋的結局,在冥冥之中早已埋下伏筆。
02
爆款不再受捧,到底錯在哪裡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諸多的光環加身,成就了潮汕牛肉火鍋,然而,也正是這些沉甸甸的光環,變作了日後倒下的隱形炸彈。
在潮汕當地,為體現「現宰現賣」的特點,很多牛肉火鍋就開在屠宰場附近,牛肉的整個供應布局相當完整。
但當火鍋店開到外地,這種做法對供應鏈的難度係數成倍上升。比如,開在北方城市的店,為了保證牛肉的源頭真實,需要把牛肉空運過來,中途涉及到冷凍運輸,既增加成本又難以確保賞味時限。
向現實妥協後,有些商家只能退而求其次,直接從周邊地區進貨,品質顯然無法相提並論,更有甚者,試圖用凍牛肉濫竽充數,客源流失是必然。
「一天一頭牛」,原是潮汕牛肉火鍋的金字招牌,牛須得挑選3歲左右的母黃牛,這樣的牛數量本身有限,在並不追求開分店的當地,供求還基本能滿足。
但各地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的店面,讓黃牛的消耗量急劇增加,最後變成無牛可用,奇貨可居,收購價格越炒越高。
這還形成另一種惡性循環,儘管價格更高,但利潤率卻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普通火鍋的利潤率在60%-70%,但潮汕牛肉火鍋的利潤率只在40%左右,經營壓力可想而知。
並且,由於潮汕牛肉火鍋只能選用牛身上約30%的精華部分,剩下的70%如何處理,也是個棘手的難題。
在潮汕當地,基於一頭牛的所有部位,已經發展出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從牛頭、牛角到牛皮、牛尾,不論是精品牛肉還是牛腩、牛雜、牛肚等,都能夠通過成熟的鏈條消化掉,但出了潮汕,單店的剩料找不到這樣的鏈條,消化不掉或只能消化一部分,就會造成極大的損耗。
還有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則是刀工師傅。一家300平米以上的潮汕牛肉火鍋店最少需要3個刀工師傅,全國10萬家門店,就需要30萬個刀工師傅,供需關係失衡下,導致一些刀工師傅坐地起價。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老闆也不懂到底什麼刀工才是好,高薪請來的並非良匠,很多刀工師傅連「每片肉厚薄均一」的基礎要求都做不到,口碑江河日下。
久而久之,虧損如滾雪球般越積越大,有的牛肉火鍋店日營業額驟降為2000到3000元,入不敷出後只能關門停業。
儘管如此,因為潮汕牛肉火鍋的熱度居高不下,以及「貌似」較低的門檻,為撈上一筆,良莠不齊的眾多跟風者,還是瘋狂加入到開店潮中,其中不乏毫無餐飲經驗的跨界者,這也是壓倒潮汕牛肉火鍋的最後一根稻草。
有媒體報導過當時的亂象,在某團購網站上隨意搜索,就會出現各種名目龐雜的「潮汕牛肉」,讓人眼花繚亂,難辨孰優孰劣。
就是走進店裡,同樣無法分清真假,千篇一律的透明廚房,換湯不換藥的賣點,同類化帶來的審美疲勞,讓原本十分具有辨識度的品類,漸漸落於俗套。
盲目跟風,那麼跟風的速度就是倒閉的速度。在新鮮勁過後,許多人還是投回了重油重辣的川味火鍋。
消費者可以換火鍋店吃,但對火鍋店來說,失去一波人,就可能是滅頂之災。紅極一時的潮汕牛肉火鍋,在歧路上越走越遠,最終成了隨風而去的泡沫。
套用馬克·吐溫的話來說就是:「讓你遇到麻煩的不是未知,而是你確信的事,並非如你所想。」
03
後浪推著前浪,內卷還在繼續
出道即巔峰,巔峰及隕落,跑馬圈地的潮汕牛肉火鍋,到底沒能經受住大浪淘沙的考驗。
從頭復盤,不難發現,潮汕牛肉火鍋,其實從先天基因上就是不足的。比起川渝火鍋,作為地方區域性的美食,受眾面只佔少數,對消費者心智和口味的市場教育明顯處於下風。
再者,潮汕牛肉火鍋雖然「小而美」,卻需要「美而精」,隱形投資成本更高。食材溯源、環境品味、人才儲備、頂層設計,每項都需要「真功夫」作支撐,如果沒有極強的把控實力,只要一環出現問題,就很容易引發連鎖反應。
但在急功近利的氛圍下,一茬茬冒出的店面只是簡單複製,並沒有深耕品類,流於形式而輕內容,本末倒置,以至於丟失了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有因必有果,潮汕牛肉火鍋的崩塌,並不算冤枉,火鍋行業的前景雖然廣闊,但要能成功從中站穩腳跟,絕非易事。
時至今日,火鍋依然是我國餐飲的第一大品類。據中國烹飪協會公布的《2020中國火鍋百強企業發展報告》顯示,2020年火鍋產業銷售收入佔整體餐飲收入的29.6%,繼續保持著行業的主力產業狀態。
▲圖/攝圖網
與之對應的B面是,據NCBD發布的《2020-2021中國火鍋行業發展報告》,火鍋行業的整體格局仍然比較分散,市場集中度低,行業前五品牌市場份額加起來也只有7.4%。因著如此,火鍋行業多的是想要取而代之的競爭者。
長江後浪推前浪,起起伏伏中,格局不斷變遷著,排名也在不斷更迭中。除了潮汕牛肉火鍋,曾被寄予厚望的小肥羊,已由「中華火鍋第一股」淪為「中餐退市第一股」;小天鵝則經歷了上市失敗、賣身無望等風波,成了褪色的名片;海底撈、呷哺呷哺、小龍坎等後起之秀,正是在前輩衰退之際,強勢崛起。
然而,風水輪流轉。就在已成長為巨頭的海底撈、呷哺呷哺,遭遇折戟的2021年,另一邊,巴奴、譚鴨血、湊湊、周師兄等新品牌卻如日中天,紛紛獲得資本支持,撈王火鍋更是傳出要赴港上市的消息。
除此之外,來攪局的還有明星火鍋,除此之外,來攪局的還有明星火鍋,據愛企查顯示,賢合莊火鍋在陳赫、朱楨等明星入股及宣傳下,至今門店已超過700家;鄭愷掌門的火鳳祥,去年才成立,如今門店已超160 ;還有沙溢代言的辣叄在重慶迅速跟進,賈乃亮現身武漢的鮮樂門魚火鍋,整個賽道已是擁擠不堪。
雪上加霜的是,替代品也趁機一擁而上——自熱火鍋、火鍋外賣、火鍋半成品等迅速興起,形勢愈發撲朔迷離。
一面是狂熱的追捧,一面是冰冷的跌落,「蜜糖」和「砒霜」如影隨形。
或許,沒有哪家火鍋能長久立於不敗,只因在這片紅海裡,永遠不缺火鍋在沸騰。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1.火鍋天下HOT《「供應鏈之殤」與「跟風者之祟」,悄然上位的潮汕牛肉火鍋陷全國倒閉潮》
2.餐飲新紀元《曾經擁有10萬家門店,如今難見蹤影,潮汕牛肉火鍋錯在哪裡?》
3.筷玩思維《潮汕牛肉火鍋啟示錄,哪些店死了又有哪些越活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