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迎接中秋佳節(我們的節日中秋)
2023-10-22 08:41:16 1
舉杯邀明月
9月14日,合肥市蜀山區南崗鎮侯店村開展迎中秋慶團圓活動。圖為小學生們正在表演吟誦古詩詞。記者 姚林 通訊員 尹巧雲 攝
中秋佳節,品嘗月餅,觀賞圓月。關於月亮,中國古代詩詞歌賦中對其的描寫浩如煙海,更有佳句名段家喻戶曉,比如「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亮之下,是詩人天馬行空的想像。中秋之月,更是詩人瀟灑書寫的對象。月有盈虧圓缺,這是屬於詩人的詠嘆調,更是屬於一個農業國度的時令密碼,勞作與收成,汗水與期盼,盡在其中。辛勤的中國人,代代傳承,賦予其浪漫色彩,也賦予其生活智慧。
中秋祭祀月亮的禮俗,在《周禮》中已有記載,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在漫長的歲月中,中秋節祭月的習俗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節慶活動中最具活力、最適應大眾生活現狀的部分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這正是一種優秀文化具有的開放和自信的特徵。民俗在不斷變遷,「新」與「舊」總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是傳統文化歷經歲月、不斷傳承的必然結果;這種相對性,也並不妨礙我們守護人間親情、生命智慧、價值觀念等節日內涵。豐收的田野裡,拜月、耍兔兒爺、舞火龍、燃寶塔燈等活動可能不常見了,但是我們保存著珍貴的影像與圖畫,我們依然記得、依然會去討論與書寫;團圓的飯桌上,五仁口味的傳統月餅可能變少了,但我們卻有了更多更豐富的飲食選擇;行走的人群中,奔向團圓的遊子一直都在,一同出遊的友鄰變得更多。
我們在每一個良辰美景裡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讓交融傳統的當代生活成為良辰美景。那些傳統佳節中飽含著的深刻內涵永遠是源頭活水,而那份「舉杯邀明月」的歡愉,將一直呈現著傳統文化不斷傳承的新面孔。(晉文婧)
9月16日,六安市金安區豐安小學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製作花燈,喜迎中秋佳節。 通訊員 田凱平 攝
「糖軲轆」裡憶鄉情
一口平鍋一把鏟,一個圓圓的麵餅在鍋中翻動,不一會兒,這道形似圓月的美味便烙成焦黃色,從中間掰開,一股黏稠的白糖芝麻漿汁散發出誘人的香氣。
「古城壽縣的中秋,人們首選的美食並不是傳統的月餅,而是更接地氣的『糖軲轆』! 」9月16日,住在壽縣古城裡的顧連貴像往年一樣做起了家鄉的美味,在「糖軲轆」的香氣中,這位75歲老人的思緒蔓延開去……每年中秋,顧連貴都會做「糖軲轆」,一晃眼已有60多個年頭了。這是一種用白糖和芝麻做餡的圓形麵餅,乍一看像個車輪,當地人稱之為「糖軲轆」。
顧連貴兄弟5人,當年都在淮河上當船工謀生,每逢中秋節,作為兄弟中最小的一位,顧連貴會幫著父母把家裡僅剩的麵粉和糖拿出來,全部烙製成「糖軲轆」。 「吃『糖軲轆』是每個壽縣人的中秋習慣,也是大家記憶中家的味道! 」當夜幕降臨時,兄弟幾家的船上都會點燃火把,相互舞動,與圓月一同倒映在水中,美不勝收。
後來,顧連貴兄弟幾人陸續分赴各地工作。但每逢中秋節,大家都會回到古城,像小時候一樣圍著父母,一起吃著「糖軲轆」,一起賞月,感受濃濃的團圓之情。顧連貴已退休多年,現在每逢中秋仍然會烙上幾十個 「糖軲轆」,「現在生活好了,都不缺吃的,但我烙的是一份親情、一份念想,在中秋節吃著『糖軲轆』,更能體會到當今生活的『甜』! 」(記者 柏 松 通訊員 顧海濤)
老月餅香飄四鄰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又到中秋,涼意漸濃,宣城市郎溪縣姚村鎮的一家糕點老作坊裡從清晨開始就熱氣騰騰,說起中秋的故鄉味道,離不開這鄉村老作坊裡的傳統手工月餅。
走進老作坊,月餅的香味變得更加濃鬱,令人垂涎欲滴。老師傅陳浩武嫻熟地在案板上和面、揉面,待面醒好,配餡、扯皮、包餡料、按壓成型,步驟井然有序、一氣呵成。成型的月餅裝盤,蓋上紅章,放進烤爐,大約5分鐘後,一盤色澤淡黃、外酥裡甜的蘇式月餅就出爐了。陳浩武的妻子接過手,將一枚枚月餅用牛皮紙包裹起來,鄉味也將隨著這些月餅,傳遞到歸家團圓的親朋或是離家奔波的遊子手中。 「我們的客戶主要是周邊居民和走出去的郎溪人。糕餅一直保持著老味道,希望能把這個味道傳承下去。」陳浩武告訴記者,他家從他爺爺一代就開始開糖坊做糕點,到他已是第三代。
家住姚村街道的何德友從店裡買了5筒蘇式月餅「小包酥」,他樂呵呵地說:「從小就吃陳家老字號月餅,純正、地道、口感好。到中秋節,還會再來多買一些,送給家裡的親朋好友,大家都喜歡這個味道。 」
每逢中秋,月餅供不應求,陳浩武一家每天要製作3000隻左右。 「對傳統手工藝的堅持,就是對傳統鄉味的堅持。大家吃的是老月餅,品嘗的是故鄉的甜蜜與幸福。 」陳浩武說。(記者 羅 鑫 通訊員 餘克儉 王祖清)
月圓之夜喜「摸秋」
中秋之夜,除拜月、賞月之外,阜陽民間還有摸秋的習俗。摸秋活動一般在晚飯之後,年輕人先聚在一起敘話,待到夜深月高之時,結伴走向村外,當來到種有瓜果的田地菜園時,便停止說話,貓著身子,下到地裡,邊瞄邊摸,選擇自己喜愛的瓜果。
摸秋有摸秋的規矩,下田不能帶筐,只能用手拿,不能折斷藤蔓、踩壞莊稼,不能摘下不要。具體要求是:瓜(冬瓜、南瓜、筍瓜)要大不要小,青菜(茄子、蘿蔔)要嫩不要老,葫蘆要圓不要扁,黃瓜(絲瓜)要硬不要軟,豆角(蛇豆、菜豆)要長不要短。對於種瓜果的農家來說,地裡的東西八月十五晚上被摸秋了,不但不罵,反而感到高興。據說摸秋會給主人家帶來好運,莊稼會長得更好。
在阜陽南部沿淮潁上、阜南一帶,中秋之夜還有撂火把的習俗。俗稱「八月十五悠火把」。年輕人提前用麥秸、稻草等容易燃燒的柴火捆上細繩紮成一尺多長、直徑兩三寸的火把,火把中間裹上些木炭和鋸末,便於燃燒時起花——火星飛散。
中秋節當天晚上,年輕人帶上火把和一些乾柴,聚攏在空曠地帶。領頭的招呼大家把乾柴放在一起,點燃柴堆,大家圍在火堆旁,把火把點著,離開火堆,選擇合適的空地,拿著火把慢慢搖動,待火把燃燒出火苗時,猛地向空中拋出。幾乎是同時,幾個、十幾個火把一起飛向天空。據說誰的火把亮,誰的運氣就最好,誰的火把高,誰家的莊稼就長得好。這一刻,歡笑聲、喝彩聲、吆喝聲,交織在一起,給寧靜的田野增添了無限生機。(記者 安耀武 通訊員 方松高)
9月11日,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機關黨總支、鄉婦聯、崔崗村黨總支在崔崗村宋小郢開設「紅色庭院課堂」,組織轄區內的留守兒童與老黨員、志願者們一起學習製作月餅,感受節日氛圍。 通訊員 葛傳紅 汪敏 攝
傳統廟會淵源長
中秋節前後這幾天,池州市東至縣泥溪鎮元潘村的甲山村民組天天晚上熱鬧非凡:村裡的文化廣場鋪著大紅地毯,鑼鼓過後,廣場舞、龍燈、腰鼓、百家宴相繼上演……起源於400多年前的中秋祈福活動——「福主廟會」一直在這個皖贛兩省交界的山村裡延續。
泥溪鎮北靠江西省彭澤縣的浩山鄉,東鄰本縣的官港鎮陳鎮村,「福主廟會」流傳於東至縣的泥溪、龍泉、堯渡等地。據建德縣(今東至縣)縣誌記載,「福主廟會」是為了紀念在建德縣為官的陳杲仁,明朝萬曆年間,他被諡號「福主餘公」,百姓均稱其為餘公。
史料記載,陳杲仁(餘公)在至德縣為官期間,帶領百姓修橋築路、興辦學堂、懲治賊寇,保得地方平安,深受民眾的尊重和愛戴。後來,百姓們為了紀念這位清正廉明的好官,在每年中秋節時,舉辦廟會祭祀餘公,表達懷念之情。廟會一般有60多人參加,每人穿戴黃色、紅色、白色服裝,頭扎毛巾,手持各種兵器,舉著旌旗、幡旗、錦傘等,四人抬著餘公塑像出會,眾人敲鑼打鼓,笙樂齊鳴,巡遊各村各戶。
「福主廟會」在每年的中秋節前一天晚上為祭祀活動,當天請出餘公像,頌讀紀念書文;中秋節當天上午為祈福活動,整個出會隊伍巡遊到每家每戶,這也是廟會的高潮階段。
如今,「福主廟會」這一傳統的祭祀活動已演繹成當地的節慶文化,在中秋節前後幾天,當地都會舉行各種熱鬧的文藝活動,既有紀念之意,也有慶祝豐收、祈願團圓的美好寓意。(記者 徐 建 見習記者 阮孟玥)
月華燈影兩相宜
「早些年,每逢中秋,市區的淮海路都會被人們圍得水洩不通。人們來這裡觀看燈會,那可熱鬧了! 」9月16日,說起淮北地區的中秋風俗,淮北市民楊軍的記憶一下子就被拉到了數十年前。
月到中秋分外明。在淮北,人們除了共飲團圓酒、賞月之外,還有著賞燈的習俗。 「印象中的中秋夜,大街小巷掛滿了造型各異的燈籠,既營造出濃濃的節日氛圍,也照亮著遊子思鄉的旅程,有著『天涯共此時』的寓意。 」楊軍說。
時代在變遷,人們對於中秋的美好祝願卻從來沒變,賞燈的習俗也悄然沿襲了下來。如今在淮北市,人們觀燈的地點從以前的大街小巷轉到了隋唐運河古鎮和濉溪古城等地。隋唐運河古鎮依託千年運河文化而生,月圓之夜,一輪明月懸於天上,一盞盞美輪美奐的燈籠在古鎮五鳳門、元辰殿、漕倉堰閘等景點燦爛綻放。 「東風夜放花千樹」,遊客們徜徉其間,詠月、猜謎,一次穿越千年的旅行就這樣不期而遇了。在濉溪古城,中秋月夜,古城精心打造的「印月同輝」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天上有皎潔明月,城內有特製的「巨月」燈籠,雙月交相輝映,映出了遊人們的如花笑靨。走在古樸的石板街上,身著古裝的「嫦娥仙子」「玉兔仙子」等一眾「仙家」手捧花燈,穿梭於其中,讓人仿佛穿越了時空,體會到了「天上人間」的美好。(記者 丁賢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