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無為而治的時間(無為而治到了漢景帝時期)
2023-04-25 12:44:48 1
漢景帝年間,山東濟南郡有一豪強大族——瞷氏。
據《史記》上記載,瞷氏仗著宗族戶多人眾,稱霸地方,屢屢與官府作對。
瞷家有錢有勢,強佔了農民的許多土地,並且在鄉間放高利貸,做黑市生意。
瞷家的子弟,飛揚跋扈,經常在濟南郡招搖過市。
濟南郡的幾任太守都沒辦法,只要是牽涉到瞷家的案件,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百姓怨聲載道,卻無處申冤。
瞷家的橫行霸道,使其在濟南郡的名聲越來越臭。
此事傳到了中央,漢景帝大為憤慨:「黑惡勢力不除,國家怎能和諧!」
於是下令,空降一名鐵腕官員到濟南郡,重新組織當地的領導班子,嚴厲打擊犯罪分子,波及周邊十幾個縣。
一時間大快人心,讓濟南郡恢復了昔日的平和。
只是,高層並沒有太多喜悅,一股憂思紫繞在漢景帝的心頭。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哪……」
漢景帝站在未央宮的大殿門前,望著東方緊皺眉頭,自言自語。
「文景之治」的盛世樂章下,開始萌發不和諧的種子。
濟南郡的豪強勢力坐大,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持續了半個多世紀,這半個世紀裡,正是「無為而治」的經濟政策放任時期。
皇帝驚訝地發現:雖然瞷氏宗族被打掉了,但全國各地卻冒出來越來越多的宗族豪強,張家、王家、李家、鄭家、孔家、卓家……多如牛毛,包括劉氏皇族自身。
面對這些豪強大族,漢景帝表示「鴨梨」很大!
當時,全國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大富霸一郡,中富霸一縣,下富霸一鄉裡。」
全國各地的州郡、縣鄉,都有富豪惡霸,他們以本宗族的莊園經濟為依進而壟斷了當地的土地所有權、經濟權,儼然成了財閥壟斷勢力。
這些豪族「邑有人君之尊,裡有公侯之富」,萬貫家財,生活極盡奢侈,堪比皇帝、公侯,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想想文景二帝都是省吃儉用過來的,他們的生活還比不上這些地方富豪。
這種現象是怎麼產生的呢?
恰恰是由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所產生的。
漢朝立國之初,下放權力,國家允許私人做各種生意。由於稅率極低,大量財富歸私人所得,這一方面使得老百姓生活富足了;但另一方面也導致許多大商人迅速暴富,負面問題隨之而來。
這其中,私人掌握的最為暴利的行業有三:治鐵、煮鹽與鑄錢。
冶鐵—鐵器自從戰國以來開始廣泛流行,取代了笨重的銅器,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品,小至菜刀、柴刀、釘子,大至兵器、農器、炊具,都需要用到鐵。
這種商品的需求量是極大的,誰掌握了供求渠道,誰就能迅速暴富。
煮鹽一鹽更加是每個人每天必需的產品,甚至比糧食還重要,關係到國計民生、社會的穩定。
誰掌控了鹽的流通,就等於控制了所有老百姓,每個人都要為鹽付費,財富也就源源不斷而來。
鑄錢——貨幣是社會流通的關鍵環節,它的重要程度不亞於鹽。
沒有銅錢、銀錠,就不能購買商品,商人們的生意就做不下去,老百姓也交換不了物品,國家很難徵收到稅收。
誰要是擁有貨幣發行權,誰就天下無敵了。
不妨看看當今美國,其經濟強大的標誌,兩者如出一轍:
軍事兵器最先進(相當於古代鐵器的壟斷)。
控制了國際糧油價格(與鹽的性質相同)。
擁有國際貨幣—美元的發行權(本質就是鑄錢的權力)。
控制了壟斷資源和定價權,就有了掌控社會的強大能力。
西漢政府在放任經濟發展時,就催生出了這樣一批能控制地方政府的財閥階層。
當時,全國各地出現了大量靠經營冶鐵、煮鹽發家致富的商人。
有名的富人有曹氏、卓氏、程鄭等,南陽孔氏,更是富至巨萬,腰纏萬貫。
據《史記》記載,這些富人不但生活奢華,「富商大賈週遊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而且越來越不把官府放在眼裡,儼然成了一方霸主。
蜀郡的臨邛卓王孫家,招攬大量農民工開鐵礦,冶鑄鐵器,完全壟斷了滇、蜀兩地的鐵器市場,成為西南地區的巨富。
卓家的員工多達1000人,卓王孫曾分奴隸100人、錢100萬給他的女兒卓文君、女婿司馬相如。
臨邛的另一巨富程鄭家裡有奴隸數百人,其家族是從山東遷徙到蜀郡,帶來了先進的冶鐵技術,使得蜀郡成為冶鐵煉鋼最著名的地區。
除此之外,河南的孔氏、山東的邴氏也都是大冶鐵商,獨霸一方。
作為漢朝統治者的劉氏宗族——各地的諸侯王,也很富強。
比如吳王劉濞,他依靠大海的優勢,採銅鑄錢,煮鹽販賣,獲取暴利,全都進了自己的腰包,甚至比皇帝還要富有。
吳王劉濞的野心極大,暗地裡訓練士兵,圖謀造反,一度威脅到中央政府,直至釀成「七國之亂」。
這些大業主們「得管山海之利,採鐵石鼓鑄,煮海為鹽,一家聚眾或至千餘人,聚深山窮澤之中,成奸偽之業,遂朋黨之權」,以致造成了「以資強暴,遂其貪心,眾邪群眾,私門成黨」的局面。
越到「文景之治」後期,全國各地的大財閥越多,這讓中央政府坐立不安:
一方面,這些豪強強佔土地,大搞拆遷運動,又哄抬物價,致使通貨膨脹。
農民失去土地,面對高昂的房價和物價,只能節衣縮食,忍受著做「房奴」的痛苦。
百姓們敢怒不敢言,官府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到漢武帝時期竟然惡化到「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地步,基尼係數已超過國際警戒線。
另一方面,由於豪強壟斷了鹽、鐵等國家資源,大量財富歸入私人腰包。
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越來越捉襟見肘,尤其是到了漢武帝時期,要與敵國匈奴作戰,卻籌集不到足夠的經費,皇帝不得已向豪富借貸,然而這些富商卻拒絕交稅,拒絕借款,「富商大賈,財或累萬金,而不左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小政府,大社會」的模式似乎到頭了。
怎麼辦?
現實的困境擺在眼前。
您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您關注一下我的今日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