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能用竹子燒火燻臘肉(又到燻臘肉的時節)
2023-04-25 19:16:56
農曆年關將近,又到了農村忙於燻臘肉的時候。「屋內穿蓑衣,臘肉生毛蟲」是流傳在鄂西、湘西及貴州、四川等地的俗語。難在在屋內穿蓑衣,能讓家裡燻制的臘肉長出毛蟲來?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這些地方的農村非要這樣說呢?
在過去農村,蓑衣通常由棕櫚樹(又稱棕樹)的皮棕毛製作而成,這在過去農村算是豪華版的,也是農村使用最普遍的。也有的地方用棕櫚葉製作,或者蓑衣草(又稱蓑草、龍鬚草、燈芯草,不易腐爛)製作而成,是比較簡陋的。蓑衣由棕毛或草編織成厚厚的,像一件衣服一樣,能夠穿在身上用來遮雨,也就被稱為蓑衣。有的地方的蓑衣是一個整體,就像女人的連衣裙,只不過是披在身後,可把身體大半包裹起來。有的地方的蓑衣則分成兩部分,有上衣和下裙。不管是哪種蓑衣,都與鬥笠一起使用,即頭戴鬥笠,身穿蓑衣。
棕毛在過去長江流域的農村,用途廣泛,除了制蓑衣外,還可以用來繩索、刷子、床上墊子、蒸飯用的墊片、布鞋的鞋底等,還可以鋪在井底,當打水的人很多的時候,棕片就把井底的泥漿壓住,免得把泥沙攪起來。棕櫚樹是過去長江流域的重要經濟樹種,幾乎家家戶戶房屋周邊、菜園邊、山上都有了棕櫚,農村有農諺說:「家有千棵棕,子孫不受窮」。
在我國還沒有出塑料布之前,蓑衣是農村主要的防雨用具。過去農村,蓑衣與傘蓋之類的雨具相比而言,既遮雨效果好,又能夠騰出兩隻手來幹農活,還可以在冬天的雨雪天出門以及春寒料峭的時節農耕時禦寒。但蓑衣也有缺點,就是雨下披在身上,時間越久,會變得越沉。農村有一句歇後語說:「落雨天背蓑衣——越背越重」,通常有來比喻一個人運氣不好的時候,所欠的債務越來越多。但從這句話裡的描述可知道蓑衣的缺點。也就因為如此,隨著現代化的雨布、雨衣、雨披等雨具出現後,在農村,逐漸取代了蓑衣這種古老的遮雨用具。現在除了出現在一些民俗文化展覽廳外,只存在於老一輩人的記憶之中。
「屋內穿蓑衣,臘肉生毛蟲」這句俗語所說的,是一種農村民間禁忌習俗。也就是說,過去農家非常忌諱在室內戴或穿雨具,也不能從外面戴著或穿著雨具從外面進到室內,這些雨具包括穿蓑衣(披塑料布)、戴鬥笠、撐開雨傘等,但下雨天從室內走出去時,在室內穿著或戴著雨具出門,又另當別論。過去,這種禁忌習俗,不僅上面提到的這些地區,過去,屬於亞熱帶溼潤氣候的長江流域,因為長年雨水豐富,使用雨具比較頻繁,因此,這些地區的農村普遍存在這種習俗。
這些禁忌習俗的說法,五花八門,就是同一個村寨,會衍生出多種說法。記得小時候,如果我們在室內戴鬥笠、撐開雨傘,父母斥責我們說,在屋內戴鬥笠、打雨傘,或者從外面戴著鬥笠、打著雨傘進入屋內,會長不高,長大後就是矮子。而成年人如果這麼做,則有另外一種說法,說是會受人欺負,永遠也出不到頭,在人前總要矮人一等。諸如此類的說法,其目的就是一個,不讓人在室內戴或穿雨具。
過去的農村,像這種禁忌習俗還有很多,包括日常使用的一些農具,也同樣有這樣的禁忌習俗。比如,出門的時候,可以扛著鋤頭出去,但從外面收工回家進門的時候,就不能扛在肩上,只能用手提著進門。又比如,出去挑水的時候,可以挑著空水桶出門,但是,如果無水可挑,從外面進屋,不能把空水桶挑在肩上,而是要用手提著進屋。
在室內忌諱穿蓑衣,也屬於這種農村日常禁忌,尤其是在沒有下雨的時候,就讓人更加忌諱。
為什麼室內忌諱有人穿蓑衣,這種說法的真實原因,現在已無法探究,但是,我國一些地方的民俗文化中,依然可以尋找到一些民俗影子。
蓑衣除了遮雨外,在歷史長河中,農村民眾還賦予了一些其它的民俗文化內涵。
過去的農村,天上飛的鳥兒與山裡跑的野獸,對農作物的破壞比較大,與人搶食。為了保護莊稼,民眾通常做草人來驅趕,但效果一般。人們總結出了一條經驗,因為蓑衣更像人形象,對驅趕鳥獸的效果更佳,因此,人們往往把蓑衣和鬥笠做成草人,放在耕地,守護莊稼。
過去一些農村,人們使用比較久的蓑衣,捨不得丟棄,掛在室內或室外的牆壁上,與鬥笠合在一起掛上。農村民間傳說,這樣做可以驅趕虎狼,或其他的野獸,免得它們闖入住宅偷襲家禽家畜,傷害家人。民眾也據此迷信地認為,蓑衣鎮邪驅魔,保護住宅安寧。
過去,當村裡的井水突然由清澈變得混濁時,農村民眾往往迷信地認為井裡有「邪物」。於是,人們就用蓑衣包裹木炭放入井內,用石頭壓在井底,稱為鎮住「邪氣」。事實上,用現代科學來分析,木炭能夠起到殺菌和吸塵作用,而蓑衣則對井裡的泥沙起到過濾的作用。這也算是舊時農村民眾,在沒有科學思想的正確指導,因迷信而歪打正著,符合科學原理,並不是鎮住「邪氣」。
在長江流域的一些農村,建房上梁(民間認為正梁是一座房屋最重要的,上梁也是最隆重的)時,梁的正中間先用棕毛包起來,然後再用紅布包裹。還有一些地方則直接用蓑衣包梁木。其中的寓意是,祖宗(宗,音同宗)蔭庇,人財發達,家運長久。這也是農村民眾對以後過上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
在發源於貴州,流經湖南西部的沅江流域,每到秋收冬藏的時候,很多村寨要舉行祭祖,要表演一種祭祖舞蹈,舞者倒披蓑衣,在堂屋內跳著粗獷的原始舞蹈。傳說這是為了緬懷祖宗創業的艱苦歷程,表達後人不忘祖宗的恩德之情。還有的地方,在祭祖的全過程中,安放在祖宗牌位後面,至始到終都放有一件蓑衣。主要是因為祖宗的「宗」,與編織蓑衣的「棕」同音,民眾就把蓑衣看成是祖宗的象徵。
既然民眾把把蓑衣看成是祖宗的象徵,下雨時外出就可用來遮雨,而一旦進入室內,如果還穿著蓑衣,那就是對祖宗的不敬。這也應該是一些地方,不允許在室內穿蓑衣的原因之一吧。
4、室內穿蓑衣與臘肉生毛蟲有沒有關係呢?我的回答是沒有任何關係。這就像我們小時候在室內戴鬥笠一樣,大人說屋內戴了鬥笠會長不高,變成矮子。小孩子長大後,該長多高還是長多高,並不是因為你在屋內戴了鬥笠後,就再也不長高了。也就是為了不讓小孩子在屋內戴鬥笠,大人們才用這種話來嚇唬。事實上,就在那個時候,也沒有多少小孩子相信這樣的話。
臘肉生毛蟲,指的是臘肉的燻制的時候,因肉裡面燻不幹,變臭了,生出蛆來,這樣的臘肉也就吃不成了,只能扔掉。過去農村,物資匱乏,市場不活躍,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一個月吃不上頓肉。農村人家一年到頭,也就在過年的時候宰一頭過年豬,大部分用來燻肥肉,或者做罈子米粉肉。其目的就是為了豬肉不臭,然後才能細水長流。把肉儲存起來,開春後,到了春耕生產勞動強度大的時候,用來調節生活。那時,大多數人家燻制的臘肉,要吃上大半年,還有少數比較節省的人家,要吃將近一年。由此可見,臘肉對這些人來說的重要性。如果所燻的臘肉臭了,長出毛蟲來,一家人的晚年生活就沒有了保障。那可是害苦了全家人。
也就因為如此,過去農村,在燻制臘肉的時候特別重視,醃製一個星期,然後再掛到火塘上,用雜柴燻。燻的時候,既不能用急火,也不能離火太遠。用急火燻,表面上好像燻幹了,非常漂亮,實際上裡面沒有幹,從火上取下來後,放久了會發臭生蟲;離火太遠,燻不著,還吊在火塘上的時候,臘肉就發臭生蟲了。
臘肉燻好後,過去沒有冰箱,保存也很重要。有一些人家取下來後洗乾淨,然後放到太陽下曬乾,收起來,隔一段時間又拿出來曬一曬。但這種方法很容易失去臘肉的原味。當然,如果掛在火塘上不取下來,到了氣溫回升時,火塘不燒火了,臘肉很快會長出綠毛來,久而久之就會壞掉,至少也會變味。一些農村人把這種綠毛也稱為毛蟲。
事實上,過去農村儲存臘肉,普遍的辦法,那就是把臘肉放在稻穀內,既不會生毛蟲,也不會生綠毛,還能保存原汁原味。
因此,「屋內穿蓑衣,臘肉生毛蟲」實際上是一種隱晦的說法,意思是說,如果家裡有人在屋內穿蓑衣,家裡的穀倉就會空虛,指家裡貧窮,即便家裡有臘肉,也沒地方放,就會長出毛蟲來。事實上,在屋內穿蓑衣,與家裡會不會變窮,也沒有任何關係。這也就是農村一些民俗不講道理之處,當然也就毫無道理可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