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知名小吃(借問美食何處有)
2023-05-11 23:57:58 1
汪曾祺曾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而這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過年了,中華大地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氛圍,各地充滿本土特色的賀歲食品成為新春佳節一大亮點。在金昌,羊肉更是家家戶戶餐桌上少不了的一樣美食,還有各色小吃,那是一盤盤熱氣騰騰的家鄉味,是瀰漫在唇齒間的濃鬱年味,也是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團圓味道。
本期開始,讓我們一同走進金昌,
開啟「年味」美食之旅。
虎
鐘樓小吃城
年
在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蜚聲在外的,除了歷經歲月洗禮的河西走廊第一樓——鐘鼓樓,還有一處浸滿「家鄉味道」的小吃城格外受寵,它的名字叫鐘樓小吃城。
自2017年開始,位於永昌縣同人商廈3樓的鐘樓小吃城裡,品種繁多的小吃和形形色色的人群交相輝映,上演著屬於金昌人的江湖。古色古香的就餐環境、濃鬱的地方文化氛圍,使得來到這裡的食客,以最輕鬆的姿態,愜意享受食物帶來的滿足和溫暖。
地方小吃40檔
鐘樓小吃城人氣爆棚,每天早、中、晚就餐點,顧客絡繹不絕。3000餘平米的超大「食堂」裡,40多個檔口匯聚了金昌老城經典名優小吃以及琳琅滿目的外地特色美食。
在測溫分餐、文明餐桌、光碟行動制度的嚴格執行下,純手工製作的烤饃、糖花子、油香、一口酥饊子賺足眼球,令人垂涎的炕鍋子、香辣綿口的面辣子、芳香四溢的熱鍋子、唇齒留香的冰鍋羊肉、新疆麵皮子等數百種美食逐一登場,共同成就了食客多姿多彩的生活。
麵點師正在炸制香脆酥軟的糖花子 楊藝鍇 攝
這裡,有的不僅僅是煙火氣,還有與小吃文化相呼應的人文情懷。農耕用具、糧票布票、古錢幣等各種家用老物件展示,祁連美景、驪靬懷古等壁畫形象逼真,地方小戲小曲場景、純正方言展示、仿古裝修、懷舊門牌和八仙桌等陳設,更是倍增了整個小吃城的「氣質」,使食客不僅能品嘗滿口生津的美食,還能享受一場地方文化大餐。
鐘樓小吃城D區,是永昌老館子的自營陣地,傳統糟肉、蒸雜糧、排骨墊饃饃、老式八大件、清粉漏魚、卜拉子、冰鍋羊肉等上百種傳統美食逐一呈現,色澤誘人,香氣撲鼻。
幾年前,郭文秀告別了到處打零工的生活,成為永昌老館子店的一名麵點師,與鐘樓小吃城打上「交道」。郭文秀起早貪黑,每天在揉面、發酵、加工、烤制的工序中,度過忙碌而充實的生活。
永昌地方傳統美食——烤餅子 楊藝鍇 攝
爐盔子、烤卷卷、烤月餅……這些製作起來充滿技術含量的活,郭文秀做起來一點都不含糊。
「都是老顧客,最多一天做了500個餅,只要大家喜歡吃,都不感覺累。」郭文秀說。
對於郭文秀而言,這份解決養老保險、月薪3000元的職業,給了她更多的踏實感。而讓她更加感恩的是:「老闆得知上小學的兒子無人照顧,給孩子提供中晚餐,而且是免費。」
如今,鐘樓小吃城已經為像郭文秀一樣的一百多名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不斷營造大眾消費就餐壞境,結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思路,優勝劣汰,將地方零散攤點和知名特色小店不斷匯集。
33年堅守一道菜
千百年來,食物隨著人們的腳步,不停遷徙,不斷流變,而美食的傳承,離不開挑剔的廚師。
三十多年的時間,王培香和丈夫趙發興一直堅持做著一道菜——永昌正宗特色炕鍋子。
如今,永昌鐘樓小吃城炕鍋店的老闆娘,已成為王培香的特殊標籤,無論走在街上或者抽出空閒逛商場,很多人都會認出她來。
面對越來越多的「粉絲」,王培香心裡總是美滋滋的,更加對堅守了半輩子的炕鍋情有獨鍾。
永昌炕鍋子,主料是豬羊的各種內臟,洗淨小煮,切成片,熱鍋熱油,下鍋炕之,配有洋蔥、青椒、洋芋、蒜苗及花椒等各種佐料,將鐵製的平底鍋擱到熊熊燃燒的爐火上,伴隨著滋滋啦啦的烤制聲,香氣四溢的地道美食便就此誕生。
1986年,王培香和做廚師的丈夫趙發興自立門戶,在永昌縣臨街擺攤賣起特色炕鍋子,開啟夫妻攜手的創業生涯。
在王培香所經營的檔口,炕鍋主料為豬肉。每天,夫妻倆分工明確,王培香負責切炒經營,丈夫趙發興負責滷煮和送貨。
王培香在精心炒制炕鍋 楊藝鍇 攝
稱斤、切肉、炒制,每接到一單生意,王培香總是微笑服務,動作嫻熟。她說:「腸、頭、肝、心、耳朵、脾、肺等原材料的加入,配以地產的胡麻油及洋蔥、蒜苗、辣椒等多種佐料,以及恰到好處的火候,共同造就了炕鍋的靈魂。」
從意氣奮發的青年到小有成就的中年;從流動小攤點到入駐人潮湧動的小吃城……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夫婦倆共同鑄就了「老趙永昌正宗特色炕鍋」品牌,將居住的小平房翻新成樓房,培養兒子讀了大學並擁有了穩定工作……
早9時,王培香如約出現在檔口,忙得不可開交。每天十多小時的堅守,超出100鍋的點餐量,3000多元的營業額,見證著生意的火爆。
如今,炕鍋子已評為永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作為傳承人之一,王培香更加信心十足。她說:「用一輩子,將製作炕鍋子這件事堅持到底,就是最快樂有意義的事。」
顧客在鐘樓小吃城就餐 楊藝鍇 攝
小吃,看似簡單,卻充滿了飲食之道,而薈萃多種地方名優小吃的小吃城,以其獨具魅力的誘惑,不斷驚豔越來越多人的味蕾。
楊天磊,土生土長的永昌人,雖然工作在金昌市區,但只要有空閒,或有朋友遠道而來,他總是驅車去永昌,對他而言:「40分鐘的車程不算什麼,在鐘樓小吃城裡享受美食,才叫『滿福』。」
遠在四川打拼的王嘉豪總喜歡泡在家鄉的夜市裡,自從有了鐘樓小吃城,每次回永昌,他總是約上三五好友欣然前往,一碗搓魚子,一把烤肉,一頓炕鍋子……在啤酒、燒烤的氛圍裡談笑風生,成為他和家鄉的老友多年不變的主題。
味道,是每個人心中固守的鄉愁,而味蕾牽動的那端是微妙的情懷。
多年以來,正是因為有了如鐘樓小吃城美食締造者郭文秀、王培香夫婦等更多人的堅守,才讓地道的傳統美食文化串聯起更多人血脈深處的鄉愁,也讓更多人能有機會一口解千愁。
來源:暢遊金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