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早期症狀有哪些?引發胃病的原因有哪些?
2025-07-20 18:39:13
現代人由於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等等的因素,對自己的身體照顧的就不夠,常常辦公司一坐就是一天,忙起來飯都沒時間吃,時間久了就容易患上胃病,然後又需要花大把時間來養胃,費時費力。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避免胃出現問題呢?下面小編就跟大家聊聊胃病的一些常識。
胃病的早期症狀
1、腹痛
腹痛為臨床常見症狀之一,可表現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複雜,多數為器質性,也可為功能性;多為腹腔內器官病變,也可為腹腔外器官病變所致,因此在診斷時要全面考慮,詳細分析病史及各項檢查結果。
2、緩脈
緩脈,一息四至,來去弛緩鬆懈的脈象。中醫認為,若脈來均勻和緩,為平脈,是正常人的脈象。緩脈多見於溼證或脾胃虛弱。
3、便秘
便秘是一種很常見的臨床症狀,便秘是指便次太少,或排便不暢、費力、困難、糞便乾結且較少。正常時,每日便次1-2次或2-3日排便一次,但糞便的量和便次常受食物種類以及環境的影響。許多患者的排便<3次/周,嚴重者長達2-4周才排便1次。有的每日排便可多次,但排便困難,排便時間每次可長達30分鐘以上,糞便硬如羊糞,且數量極少。
引發胃病的原因有哪些
1、精神緊張
一個人在緊張、煩惱、憤怒時,其不良情緒可通過大腦皮質擴散到邊緣系統,影響植物神經系統,直接導致胃腸功能失調,分泌出過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胃血管收縮、幽門痙攣、排空障礙,胃黏膜保護層受損,造成自我消化,形成潰瘍。
2、酗酒無度
酒精本身可直接損害胃黏膜,酒精還能引起肝硬化和慢性胰腺炎,反過來加重胃的損傷。
3、過度疲勞
無論是體力勞動或是腦力勞動,如果疲勞過度,都會引起胃腸供血不足,分泌功能失調,胃酸過多而粘液減少,使黏膜受到損害。
4、饑飽不均
飢餓時,胃內的胃酸、蛋白酶無食物中和,濃度較高,易造成黏膜的自我消化。暴飲暴食又易損害胃的自我保護機制;胃壁過多擴張,食物停留時間過長等都會促成胃損傷。
5、飲食不潔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重要誘因之一,在潰瘍病人中,該菌的檢出率高達70~90%,而潰瘍病治癒後,該菌亦消失。潰瘍病人可通過餐具、牙具以及接吻等密切接觸傳染,不潔的食物,也是感染的原因之一。
6、晚餐過飽
有些人往往把一天的食物營養集中在晚餐上,或者喜歡吃夜宵或睡前吃點東西,這樣做,不僅造成睡眠不實,易導致肥胖,還可因刺激胃黏膜使胃酸分泌過多而誘發潰瘍形成。
7、常喝咖啡濃茶
咖啡、濃茶均為中樞興奮劑,都能通過反射導致胃黏膜缺血,使胃黏膜的保護功能破壞,而促成潰瘍發生。
8、受寒
專家指出,胃是一個對外界氣候和溫度很敏感的器官,人體受到冷空氣刺激後,胃部容易發生痙攣性收縮,從而引發胃痛、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等症狀。
胃病的特別表現
1、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多見於31~50歲的中青年,男性發病者多於女性發病者,典型症狀有上腹部疼痛、噯氣、腹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噁心嘔吐、反覆出血。慢性胃炎危害大,可導致胃部本身病變,並繼發其它疾病,使患者體質虛弱,生活質量下降。
2、急性單純性胃炎
急性胃炎臨床上分為四大類,包括急性腐蝕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化膿性胃炎,其中急性單純性胃炎和急性糜爛性胃炎最為常見,是臨床多發病,典型表現有腹部絞痛、腹瀉、噁心、食欲不振、發熱、脫水、便血等。嚴重者還會出現嘔血、休克、酸中毒等症狀。症狀在進食刺激性食物後或大量飲酒後加重。緩解症狀需服用止痛藥和調整飲食。
3、急性化膿性胃炎
急性化膿性胃炎又稱急性蜂窩織炎性胃炎,因胃潰瘍、慢性胃炎等使胃黏膜受損,侵犯胃壁引起急性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等。若吐出膿血樣物和便血,表明病情較為嚴重,可能在幾小時後死亡,應及早治療。治療時,應調整飲食,避免疾病轉化為慢性胃炎。
4、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是一種功能性胃病,發病率高達10%,臨床表現有上腹隱痛、胃酸反流、噁心嘔吐、持續打嗝,併發症為腸易激症候群。臨床檢查事項有B超檢查和上消化道鋇劑造影。治療應以飲食調整和服用止痛藥為主。
胃病吃什麼比較好
1、黨參鱅魚湯
原料:鮮鱅魚1500克,黨參30克,料酒、食鹽、大蔥、生薑、草果、陳皮、桂皮、植物油、雞湯適量。
製作:先將黨參、草果、陳皮、桂皮、姜洗淨,裝入紗布袋扎口;將鱅魚去鰓、內臟,洗淨後下油鍋稍煎;鍋中倒入雞湯,加入藥包和蔥、料酒、食鹽,煮至魚肉熟爛後,揀去蔥、藥包即可。
食法:佐餐食用,每天1~3次,每次150~200毫升。
功效:本湯具有扶脾養胃、補中益氣、健身強體之功效,適用於春季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
2、木瓜排骨湯
原料:鮮木瓜1個,花生仁150克,豬排骨500克,紅棗9枚,以及食鹽、味精適量。
製作:鮮木瓜去皮、子,洗淨切厚片;花生用清水浸泡30分鐘;排骨洗淨剁成小塊,紅棗去核,洗淨。將上述原料全部放入沙鍋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煮沸後,再改用小火燉3小時,加入食鹽、味精調味即可。
食法:佐餐食用,每天1~3次,每次150~200毫升。
功效:本湯具有清熱潤燥、健脾通便之功效;適用於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所致的消化不良,或口渴咽幹,或春季過度烤火、過用暖氣所致的咽喉疼痛者。
3、羊肉暖胃湯
原料:鮮羊肉500克,生薑3片,香附子9克,香砂仁9克,食鹽、味精少許。
製作:鮮羊肉切成大塊,過沸水後與生薑片、香附子、香砂仁一起放入沙鍋中,加清水2000毫升,用小火燉3小時後,加入食鹽、味精調味即可。
食法:佐餐食用,每天1~3次,每次150~200毫升。
功效:本湯有溫中暖胃、散寒止痛之功效;適用於春季胃寒不適、口淡作嘔或過食寒涼食物所致胃腸隱痛、腹脹便溏、胃腸痙攣、胃氣上逆或胃、十二指腸潰瘍屬於胃寒型者。
4、黃汁雞塊湯
原料:帶骨煮熟雞肉500克,黃油50克,蔥頭250克,清雞湯1500毫升,香桃1個,香葉1片,胡椒粒3克,食鹽適量,油炒麵15克,雞蛋黃1隻。
製作:蔥頭切成丁,煮熟雞肉切小塊,備用;煎鍋內加入黃油燒熱,煉淨水分,加入蔥頭丁、香葉、白胡椒粒,燜至微黃色時,再加入油炒麵,拌勻;把雞湯倒入盛炒蔥頭等的鍋內,大火燒沸,加入食鹽、香桃,煮沸約10分鐘,揀出香桃皮,熄火,保持湯熱,備用。雞蛋黃放碗內,放入少許熱雞湯打散,倒入雞湯內,盛湯時先把熟雞肉塊放於碗內。
食法:佐餐食用,每天1~3次,每次15~200毫升。
功效:本湯有溫脾和胃、壯陽補腎之功效;適用於春季胃腸虛寒型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及症見泛酸、食少納呆、神疲肢倦、大便稀薄者。
總結:想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胃是一定要保護好的,一日三餐、調理身體的補品等等都需要經過胃來達到效果,如果胃出了問題那麼伴隨而來的就是各種身體毛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