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漢代美食小吃(見識一下南越古老的傳奇美食)
2023-05-15 21:20:29 3
唐朝人劉恂在《嶺表錄異》中說蚶又叫瓦屋子:「以其殼上有稜如瓦壠,故名焉。殼中有肉,紫色而滿腹,廣人尤重之。多燒以薦酒,俗呼為『天臠炙』。」 這燒蚶的方法,不同於常見的肉類燒烤,要隔著瓦片慢火烘炙,潮州人稱之為「煏」,潮州音讀「迫」。
《蔡瀾逛菜欄·潮菜篇》中,蔡瀾和嘉賓廚師Ricky一起在陳慈黌故居煏蚶。
在電視片《蔡瀾逛菜欄·潮菜篇》中,有一組蔡瀾和嘉賓廚師Ricky一起煏蚶的鏡頭,地點在被譽為嶺南第一僑宅的陳慈黌故居。蔡瀾先生不愧是美食與影視雙棲的大行家,第一次去那裡,拍攝前只是繞著房子轉一轉,就選中了設有「潮汕工夫茶館」的那條火巷,又讓人將陳列在門外的石磨搬進來當成桌子,在上面架爐煏蚶喝酒。於是一種非常奇妙的美感便產生了:古巷深處有明媚春光,斑駁的井圍和牆壁緊連著貼有西班牙彩色瓷磚的舊式門樓,南越古老的美食「天臠炙」與穿著鮮豔服飾的當代美食家——對比是如此地強烈,而且時空仿佛都被打亂了。
晚清詩人方澍《潮州雜詠》中也有詩句「舉觴薦蚶瓦」,意為舉杯飲酒推薦用煏蚶佐食。
可以這樣說吧,食蚶是潮州人的一種很重要的民俗,在我見過的潮州地方志書中,幾乎無一例外都提到了蚶。比如嘉慶《澄海縣誌》就說:「邑多種蚶為業,故有蚶場。」光緒《揭陽縣續志》則說:「蚶……土人採苗種於海塗,謂之蚶田,苗即海中自生者……期至如收谷,以自生者為野蚶,亦可異也。」
珠蚶也美麗。
到1953年,潮汕共有蚶場8124畝,年產蚶達3532噸。其中,汕頭珠池和饒平大澳蚶場所產稱為「珠蚶」,名氣最著;濠江中段所產赤沙蚶,也以肉紅清甜酥脆著名。後來隨著圍海造田的加劇,大部分蚶場都已喪失。舊時「珠蚶」的蚶場現今變成了城市的新區,「珠蚶」之名已成絕響。
潮汕人與蚶的親密關係,還集中體現在,存在大量與蚶有關的方言俗語,舉例來說:
歇後語「大頭綴蚶——孬簸」,是說「大頭」(中國綠螂)的殼很薄,假如與蚶一起搖簸只能落得殼破肉爛的下場,比喻做事要量力而行,不能不顧身家性命;
「大頭蚶,開嘴就生蟲」,形容說話不得體,開口儘是不吉利、不中聽的話;
「大井蚶——開嘴就退鐳(錢)」,原意是說產於牛田洋鮀浦的大井蚶質量很好,以致潮陽一些地方出產的蚶經常要冒充大井蚶招睞顧客。但潮陽口音與鮀浦口音相差很大,賣蚶的一開口自然就露餡,所賣的蚶也就會掉價。然而鮀浦大井這個地方,現今也早已是滄海變成桑田了;
「六月蚶——開嘴臭」同樣用來形容沒有教養,開口只說粗話;
「開嘴蚶,值無錢」,蚶開嘴就死了臭了,當然只能倒掉;
「凊水淋蚶——勿開嘴」,蚶要用開水燙才能開嘴,用冷水淋,蚶當然不行,形容事情做了跟沒做一個樣;
「蔫蚶臭鮭在人愛」,蔫蚶是指不新鮮已變質的血蚶,全句的意思是香臭隨各人的品味習慣而有所偏好。
至於「跋錢蚶殼起,做賊偷掖米」,是說賭錢這種惡習,多是小時候從賭蚶殼這種遊戲發展起來的,就如做賊是從偷一把米起始一樣。在潮汕的民俗中,蚶殼又被稱為蚶殼錢。舊俗除夕團年飯家家戶戶都要吃蚶,吃完將蚶殼錢放在門邊壓歲。清明掃墓也要用蚶拜祭,祭畢吃蚶,並將蚶殼錢散布於祖先墳墓周圍。
民謠《阿公欲食蚶》,數說的則是不孝的兒媳們:「阿公欲食蚶,三個新婦(媳婦)叱唔甘(不願),勿得阿公猛猛死,靈前靈後哀哀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