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蘇式面的做法(蘇式面那些花式澆頭的由來)
2023-05-06 14:52:13 1
蘇州人很少有不喜歡蘇式面的,從湯水、麵條到澆頭,都有很多講究。至於這碗面的細節吃法,什麼重油、寬湯、免青、過橋之類的行話,那是從小就耳熟能詳的。
都知道蘇式面最考究的是麵湯。湯不在油,重在見清;味不止鮮,要口不幹,意思就是不靠味精(當然以前也沒味精),單靠食材吊出鮮味來。各家都自己的絕活,包括吊湯時的選材和比例,比如有的重用大骨,有的主打整雞,有的加青魚鱗爿加鮮,有的加中藥材去腥,就看誰家更能得到老吃客的認可。
麵湯講究固然不少,澆頭同樣重要。老蘇州可以早點、午飯都是一碗麵,但澆頭一定會變。比如早上吃鱔糊面配薑絲,中午就可以是燜肉麵,或是蝦仁面,隔日來碗大排面,再下一頓吃爆魚面。一個禮拜吃下來,可以頓頓不重樣——蘇州這一碗麵的澆頭,花式實在太多了!
燜肉、燜蹄、大排、肉絲、爆魚、爆鱔、鱔糊、蝦仁、蝦腰、蟹粉、炒肉、炒素、香菇、覃油……當然還有澆頭中的高級貨:禿黃油、三蝦等,一碗麵就是幾十塊錢了。
一個澆頭不夠,那就雙澆,甚至三澆。魚肉雙澆面是最常規也是最經典的配法,若是蝦仁燜蹄再配上一筷子青菜,正是葷素搭配,恰到好處。
阿像是在玩數學裡的排列組合?乾脆湊一副牌都夠了吧?一碗麵都能有這麼多花樣,要說蘇州人也真是「會白相」咯!
然而以前的蘇式面並不是這樣的,主打的就是陽春麵,配的澆頭通常就只有燜肉、爆魚、脆鱔,雙澆就只有爆魚燜肉。這也與以前的總體生活水平有關。當然,各家店也都是有一些鎮店的特色澆頭,比如松鶴樓的滷鴨面、朱鴻興或近水臺的燜肉麵、六宜樓的甩水面,四時春的小肉麵、五芳齋的兩面黃等。
==============================
那麼,這些五花八門的面澆頭,以及花式繁多的澆頭組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行出來」的,又是誰想出來呢?
讓我們把時間往前推70年,也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然後把目光聚集到蘇州面點老字號「朱鴻興」的創始人朱春鶴身上。
關於朱春鶴的故事很多,我們只能挑一些和我們這個話題更貼近的來說。
朱春鶴是位非常高明的經營者,據說他的經營之道主要有三:老闆娘親自掌柜財務,理財精明,只進不出;食材採辦親手包攬,確保品質;善於用人,從上灶師傅、饅頭師傅到堂倌,各道工序都有重金聘來的好手把關,落市後老闆陪著喝茶抽菸,做足感情投資。就這樣從20世紀四十年代初創業,還不到5年,朱鴻興已經做得風生水起,這時候真正發達的機會來了。
抗戰勝利後,不少國民黨大小接收官員發財後看中了蘇州,常來蘇州居住。加上知識界人士、走紅的評彈藝人,成為朱鴻興的常客。
朱老闆一盤算:陽春麵賺不到多少錢,可以作保本產品;澆頭面可賺些錢,真正賺大錢的,還是要專對高消費人士的——你看看,他那時候已經在做市場細分了!
於是,他在保留傳統的燜肉、爆魚、脆鱔面以外,大大增加了花色,如蝦仁、三蝦、蝦腰、蝦蟹面;炒鱔糊、炒什錦、炒三鮮、炒豬肝以及肉絲、排骨、蹄膀、凍雞、香菇等品種。這種澆頭味道也確實好,賽過飯館裡燒出來的,非但受高消費者歡迎,就是附近居民家裡來客人,也正好去朱鴻興炒兩隻澆頭,既經濟實惠,又上得了臺面。
這位朱老闆更厲害的一招來了:當時朱鴻興最顯著的一道風景線,是店門口排滿黃包車。蘇州城裡那些有身價的人士出門一上黃包車,車夫就會熱情地推薦他們去朱鴻興吃點心。
為什麼車夫這麼熱情呢?因為朱春鶴給了他們一項非常實在的優惠。等車夫到店放下客人後,拿出洋瓷大口杯,到麵館櫃檯上買1根面籌,就可以取到1碗半的陽春麵,還外加紅油一勺,滿滿一大口杯。他們是不進店的,於是就地坐在黃包車踏腳上吃起來。
多送半碗面,還不是白送,就換來個高消費顧客,朱老闆算盤打得真是精。
朱老闆的點子很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斷創新」,很多事老蘇州的老一輩也都知道。比如,他廣結社會名流、新聞界人物,不時發些面籌請他們來嘗新,自然就博得口頭的、文字的宣傳推廣,名聲越來越響。這種以用好主流話語權人群,做精準營銷的理念,放到現在都是不落伍的。
講到最後要特別說明一下,文章裡說的朱鴻興指的就是朱春鶴那個時代的朱鴻興,臥龍街上的那家朱鴻興,那個獨一無二的朱鴻興。時至今日,社會在變,時代在變,人們的口味和需求也在變,朱鴻興同樣在變。至於這變化的好壞是非,老吃客們肚子裡自有一本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