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怎麼形容好吃(美食的包與性格的)
2023-05-06 23:19:47 4
前些日子去揚州一個大菜市場,揀到了便宜:韭菜一塊錢一斤,藥芹兩塊五一斤。雖然知道這個時段的韭菜不那麼鮮嫩,還是忍不住下手買了兩斤。藥芹也是,可以涼拌,可以清炒,還可以做作料做配菜,忍不住也買了兩斤。
回家以後,發現了自己的「貪」。是圖便宜買老牛嗎?是,也不是。買的時候,已經有考量。韭菜餃子與藥芹餃子,都是最好吃的美味。現在豬肉也還便宜,不吃?等著漲價後想吃「吃不起」,一邊心疼一邊吃?
年輕時,單位經常在周末改善生活,包餃子是重要的一種。因為單身,每每被拉去食堂幫廚。看著大師傅舉重若輕地剁餡、和餡、調面、擀皮,自己管包就行了。次數多了,多少學了一些。後來家中吃餃子,我有了大顯身手的空間。擀皮可以滿足家中三人同時包,兩三個人擀皮我一人包,挺牛吧。
在想不出做什麼菜時,包餃子是最簡單的選擇。「好吃不如餃子」。假如要找出一種最能代表中國的主食,餃子當仁不讓排第一。不管餃子的發明,是為了治病還是其它,結果卻是,中國人有了一種可以包羅萬象的美食。
可以說,所有的食材,都能成為餃子的餡。我包過青椒、茄子、包菜、西葫蘆和冬瓜餡餃子,都說好吃極了。至於尋常的大白菜、韭菜和豇豆、芹菜、薺菜等等,更是家常便飯。一個餃子,便是一顆海納百川的心,一個有容乃大的格局。
餃子是北方人的最愛。無論什麼季節,只要與「節日」搭邊,莫不包餃子慶賀。像德雲社的嶽雲鵬,曬出最多的就是餃子。餃子好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親情。沒有一種食物,像餃子一樣,需要全家人通力合作製作。那種全家人圍坐一起包餃子的氛圍,溫暖、親切。一邊包一邊東一句西一句的閒扯,多幸福!
除了餃子,中國還有不少種類「將餡包住」的美味。餡餅,其中之一。韭菜餡、蘿蔔絲餡、芝麻白糖餡等,有的甜有的鹹,何嘗不是人生的滋味?有人說,不念過往,不懼將來,活好當下,笑對今天。誠如弘一法師所言:「過去事已經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吃一隻剛剛出鍋的熱餡餅,管它洪水滔滔!
第一次吃披薩,對這種貴而「有名」的食物,充滿好奇。待到上桌吃到口中,比我的餡餅味道差多了。原來他們不會包餡,直接倒外面了。裸露的披薩,一點不含蓄,什麼東西一覽無餘,已然少了探究的興趣。或許,這是中西方不同個性的表現吧。
今年過年前,在某平臺看到一款「粘豆包」小食,樂顛顛地買了回來。粘豆包一份四隻,看上去壯壯實實。多少年前有部電視劇《別拿豆包不當乾糧》,知道粘豆包這種食物和名稱。同事中有位母親是東北人。她在某寶買了一次粘豆包,玉米皮兒。於是以為粘豆包就是像窩窩頭的點心。
同事給了一隻,可能是冷冰冰的緣故,一點不好吃。好多年過去了。年前購買回粘豆包,因為家中可吃的東西太多,被遺忘在冰箱。等到想起來吃時,口感有點酸。或許正常的味道,便是這樣?第二個?第三個?邊吃便疑惑,拔掉外皮吃餡,一肚子鼓鼓的熟紅豆,沒有其它。與當年同事給的不一樣。
拔掉外皮,讓我堅定了已經變質的判定。剩下的扔掉了。究竟壞沒壞?這又是被包裹的缺陷。假如一眼可見,斷不會這樣疑疑惑惑。很多時候遇人遇事,不就是這樣?第一眼的判斷與最終的結果,可能背道而馳。設計好的未來,一個偶然,不過是笑話。
買菜後走出菜場,在門前的路上,忽然看到一家蒸饅頭的小店,廣告上寫著「粘豆包」。揚州有新鮮的粘豆包賣?買兩隻回家。與平臺的一樣,沉甸甸的粘豆包,比包子的手感重了很多。掰開兩半,同樣是一肚子蒸熟的紅豆。吃一口,微微甜,不齁。
不是平時吃慣的味道。對不拒絕嘗試各地食物的人來說,是又一種體驗。粘豆包的粘,來自於外皮,應該是糯米粉吧。
北方人善做麵食,米粉也行?由此想起大中國的西南東南,因為少有小麥,包裹萬物的皮,一律大米粉製造。於是,南中國有了各種各樣的「粿」,與北方的餃子一樣,只是麵皮變成了米麵皮。
米麵粉沒有小麥麵的韌勁,所以,南方的「粿」,多為蒸熟,少有下鍋煮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即便中國南北差異巨大,做出來的美味,卻都是包裹其中,沒有平攤在外面。哪怕是一塊煎餅,也要將各種配菜卷進其中,緊緊包裹。
不聊了,包餃子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