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魚有幾根大刺(魚好吃刺難挑科學家培育出了無刺武昌魚)
2023-05-17 15:02:29 2
「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毛主席的一首《水調歌頭 遊泳》讓武昌魚為世人所知,而今來自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的高澤霞教授又用自己9年來的研究成果再一次將「武昌魚」推上了舞臺。
高澤霞教授和她的研究團隊歷時9年的時間終於成功培育出了「無刺武昌魚」,目前第一代的雜合體無刺魚生長狀況良好。魚好吃,刺難挑,有多少人不吃魚是因為懶得挑魚刺,又有多少人因魚刺卡喉而痛苦難耐,現在這一切都可能會成為歷史。也許你會奇怪,魚刺不就是魚的骨頭嗎?沒了骨頭,魚還能正常生活嗎?其實這是一個誤會,魚刺和魚骨還是有區別的。
真正意義上的魚骨與其它動物身上的骨頭是一樣的,是身體的架構,骨頭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如果一種動物沒有了骨頭,那麼它是無法存活的,除非它是軟體動物。
魚骨並不會給我們吃魚帶來障礙,真正影響我們吃魚的是魚刺,而魚刺就是指魚肉中細小且密集的小刺,這些小刺在生物學上被稱為「肌間刺」。魚骨是負責支撐魚的身體的,那麼肌間刺是幹什麼用的呢?這個尚無確切定論,但大多數生物學家認為肌間刺是用來支撐肌肉的。由此我們就會發現,凡是魚刺特別多的魚,基本上都是進化程度較低的魚。什麼魚的魚刺多?鯉魚、鰱魚、草魚、鯽魚以及武昌魚。什麼魚魚刺少?鱸魚、鱖魚、黃花魚和石斑魚。
將上述鯉形目的魚和鱸形目的魚進行對比後我們就會發現,鯉形目的魚相對而言肉質比較疏鬆,而鱸形目的魚肉質比較緊實。
肉質疏鬆說明肌肉力量較差,而肌肉力量差就意味著對身體的控制能力弱,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遊速慢、不靈活,所以為了提高遊速,就必須要提升對身體的控制力,於是就需要肌間刺的幫助。而鱸形目的魚由於自身肌肉力量比較強大,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所以就不需要肌間刺的幫助,這就是鱸形目魚刺少,而鯉形目魚刺多的內在原因。既然肌間刺只是負責提升肌肉控制力的,不會影響到魚兒的生存,那麼就可以將其剔除。
如何才能將多刺的武昌魚變為無刺的淡水魚呢?
這就需要進行基因編輯了,而要進行基因編輯,首先必須得找到控制魚刺生長的主效基因。要知道,魚兒體內的基因數以萬計,想要在其中找到控制魚刺生長的主效基因無異於大海撈針。怎麼辦呢?高澤霞和她的團隊將武昌魚身上所有的魚刺小心翼翼地挑出來,快速從中提取RNA並進行基因表達,在歷時三個月之後終於在其中篩選出了50個與魚刺相關的基因。之後,科研人員一個一個將這些基因依次敲掉,並觀察魚的生長情況。由於武昌魚生長速度較慢,所以使用了斑馬魚進行實驗,整個驗證過程足足花費了7年。
在編輯淘汰了40多個基因之後,研究團隊終於找到了主效基因,在將主效基因剔除之後,斑馬魚身上的魚刺減少了70%,只有尾部還保留有少許的魚刺。
又經過了一年的實驗觀察,無刺的斑馬魚生長狀況非常良好。之後研究團隊分別在武昌魚、草魚和鯽魚身上敲除了相應的基因,獲得了第一代雜合體無刺魚,而且這些魚的生長情況全都十分良好,最終科學家們確定,不管是什麼魚,只要敲除了相應的基因,都可以得到相應的無刺魚。也許你會有這樣的疑問:肌間刺是幫助魚兒支撐肌肉、控制身體的,沒有了魚刺之後,魚兒的遊速和身體靈活性是否會下降呢?這是必然的。
失去了肌間刺的確會使魚兒的遊速下降,在自然環境下,這可能會給魚兒的生存狀況帶來危機,但如果是人工養殖環境下則完全沒有必要擔憂,而這些無刺魚本來就是要養來吃的。
高澤霞教授對於她和她團隊9年的研究非常有信心,她相信一旦無刺魚從實驗階段進入到市場化養殖,那麼很可能會給大宗淡水魚產業和家庭飲食結構帶來一次升級。我們什麼時候能夠吃上這無刺魚?如果順利的話,可能還需要6到7年,因為現在得到的只是第一代雜合體無刺魚,要進行市場化養殖必須要等到第三代無刺魚長成,所以說6到7年還是比較樂觀的,前提還是不受到「反轉基因人士」的抵制,畢竟無刺魚是通過基因編輯獲得的,本質上屬於轉基因產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