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炒菜用動物油還是用植物油好(日常烹飪用油怎麼選)
2023-04-29 16:11:10 4
前幾天家庭聚會,老媽做了一桌子飯菜。飯桌上大家其樂融融,一邊吃著飯,一邊聊著天。
不知道誰把話頭說到植物油、動物油哪種油對人們有益上來。大家一時爭論不下。
老舅:「原來都說動物油不好,但是你看,咱老祖宗們都是用動物油炒菜的啊,那時候也沒聽說心血管病啊、糖尿病什麼的,還是動物油好!」
表弟:「對啊,現代社會一開始都是西方發達國家鼓吹的植物油比動物油好,不飽和脂肪酸多,沒準是他們的陰謀呢!」
老媽:「電視上專家都說了,還是吃植物油好」
……
我一邊吃著飯,一邊聽著他們說的話。
雖然我系統地學習過營養學,肯定知道植物油比動物油好的,但是確實也聽說過植物油有害的說法。這是為什麼呢?
為此小園也是查找了相關期刊文獻,終於找到了答案!
咱們平常聽到最多的說法——植物油比動物油健康
這麼說是有根據的!
因為大多數動物油中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
有研究顯示,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可能會引起高脂血症或者某些腫瘤,同時也是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
還有研究認為,飽和脂肪酸與膽固醇形成酯易在血管沉積,發生動脈硬化。
而大多數植物油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而不飽和脂肪酸在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中起到積極保護人體的作用。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為什麼有植物油不如動物油健康的說法呢?
棕櫚油和椰子油雖然是植物油,但是飽和脂肪酸的含量也非常高,含量和豬油不相上下哦!鴨油是動物油,但是它含的飽和脂肪酸比植物油中的棕櫚油要少了快一半,所以上面說植物油比動物油健康不能一概而論。
植物油在特定條件會「變壞」植物油大多富含單不飽和或多不飽和脂肪酸,在它們保持「本色」的時候,對人體是很有幫助。但是他們有個致命缺點,那就是——不穩定,耐熱性比較差,不適合高溫煎炸,多不飽和脂肪酸在高溫加熱時容易發生氧化聚合反應,產生對健康不利的物質。
而相比較,飽和脂肪酸較多的食用油,更耐熱,適合高溫爆炒、煎炸等烹調方式。
植物油可謂是成也「不飽和」,敗也「不飽和」。不飽和脂肪酸的這個缺點在以美食文化為國際標籤的中國來說,確實是個不好的消息。
那我們為了健康只能放棄美食麼?相信很多「吃貨」朋友們不會答應的,包括小園自己!
那有什麼辦法能吃得健康呢?
平常烹飪用油的策略根據各品種油的特點,在日常不同烹飪的情況下,選用不同的油。
如果需要高溫爆炒或煎炸菜品時,可以選擇飽和脂肪酸較多,高溫下穩定的動物油,如豬油、牛油、羊油、黃油等(但還是要少吃,飽和脂肪酸也是對人有害的),或者可以選用花生油,它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含量接近,非常適合我們日常炒菜使用。不過要注意,花生油需要買正規大廠生產的,並且要儘快吃完。小作坊土榨法或放置時間過長的花生油有被致癌物黃麴黴毒素汙染的危險。
涼拌菜品時,橄欖油、茶油、芝麻油都是很好的選擇;
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則適合日常中低溫炒菜時使用。
食用油是有保質期的,所以建議那些家裡不經常做飯的朋友們,儘量買小瓶裝的油,用完就更換新油。同時,廚房裡油瓶最好不要放在離灶臺過近的地方,避免高溫使油氧化、變質。
按上面的方法解決了吃油健康的問題,植物油中有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吃油了麼?
當然不行!
植物油每日攝入量建議每日3~7茶匙(約5毫升一匙)烹調油。其中飽和脂肪酸類油脂只能佔10%以下,過多攝入油脂的話,會造成肥胖及各種慢性病。
不過,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生活節奏快了,一般每日攝取的油脂量都會超出建議量。
像中午吃完一個快餐,就差不多到達一日的建議量上限了。所以建議我們在外用餐的時候,要以「少油」為原則,炒菜用熱湯熱水瀝過再吃;做飯時,儘量少放油,同時減少高溫烹飪。
看了小園總結的食用油科普知識和建議,究竟哪種油更好,心裡有譜了吧!
光知道還不行,要每天按要求執行哦!
我是源小園,致力於推廣健康科普的營養人。關注我!後續更多乾貨知識,讓我們健康生活,生活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