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談飲食(雅舍談吃吃在美食)
2023-05-20 09:25:59 2
《雅舍談吃》這本書的作者是梁實秋。他是中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他翻譯過《莎士比亞全集》,是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梁實秋的散文寫作看起來信手拈來,在樸實的文字中透出骨子裡的高雅平和,積極溫暖的人情味。
標題中的「雅舍」是抗戰期間梁實秋住在北碚時候和社會學家吳景超一起住的一套平房,雖然簡陋,但許多文人學者常常在這裡相聚,在戰火中互相交流著知識和理想。
這段苦中作樂的雅捨生活使梁實秋變得更加豁達平和。梁實秋的理想是,給於適合不同讀者趣味的文藝作品。他也是如此踐行著,這本《雅舍談吃》收錄了梁實秋許多關於美食的文章。他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老北京和其他各地的特色美食,也呈現了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內涵,以及對於故土的深深眷戀之情。
梁實秋曾說過「文學的國土是最廣泛的,在根本和理論上沒有國界,更沒有階級的限制」。下面我們一起了解地方的土味小吃和在「吃」中獲得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01、在吃中品味人生
作者開篇提到了北京最具特色的吃食「豆汁兒」。「 豆汁兒」並不是「豆汁」。「豆汁」是「豆漿」的別稱。胡金銓曾說「不能喝豆汁兒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梁實秋深以為然,城外鄉間喝豆汁兒的不多,因為原料都是餵豬的,難免降低了自己身份。但是這種原料,加水進行熬煮,就成了城裡人人愛吃的食物。
這種食物,梁實秋稱「豆汁兒之妙,一在酸,有一股酸中帶餿腐的怪味道。二在燙,只能小口小口地喝,不能大口往嘴裡灌。三在於鹹菜的辣,辣得舌尖發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燙,最後身上滿頭大汗。」這段描寫把「豆汁兒」的味道介紹出來了,而且描繪的形象生動。就好像和梁實秋一起,坐在豆汁兒鋪裡,酣暢淋漓地喝著「豆汁兒」,聊著「豆汁兒」的味道。
後來離開北平,梁實秋也忘不了「豆汁兒」的味道,但是要麼是豆漿,要麼稠稠地像麥片粥,難以下咽。得出結論,在什麼地方吃什麼東西,不能期望在其他城市能吃出北京的「豆汁兒」味道。
不過現在就算是滿大街的小吃,在同一個城市中要找回小時候的味道也不容易,更不要說是在外地了。
比如,南昌的瓦罐湯,在湖南那邊有的要加泡椒,會帶上些許湖南的辣味兒,不再是那麼純粹了。
02.深深的文化內涵
在提到北京的糖葫蘆,梁實秋介紹了三種。一種是用麥芽糖為原料,當地叫「糖稀」,可以做長達五尺多的大串山楂糖葫蘆。這種糖葫蘆在新年裡才隨處可見。麥芽糖裹著沒長大的綠杏,很好吃。但麥芽糖不適合做糖葫蘆。因為,裡面的山裡紅(山楂)往往要麼是爛的,或者,要麼是帶有蟲子屎。
第二種是用白糖和了粘上去,冷了之後表面白汪汪的一層霜。正宗的糖葫蘆,薄薄的一層糖,透明雪亮。材料種類有很多,但是山裡紅(山楂)是最正宗的。山楂本來味道酸,可裹糖後特別可口。
梁實秋還提到東安市場的糖葫蘆較為高級,沿街小鋪的多染塵沙,品質也很粗劣。信遠齋則是最好的,每一顆山楂或海棠均是單個獨立的,用的果子大個又沒有籽,還很乾淨。乾淨到放在墊了油紙的紙盒中,讓你打包帶走。
但是,這已經成為了一個年代的紀念了,不無遺憾之感。現在,很難再吃到這么正宗的糖葫蘆了。想必作者寫的時候,也是極為思念這種小吃的吧。
就像南昌的四鮮樓的小徽包、八一橋茶鋪的麻花、街頭沒賣完的油條,再炸一道,做成「二來子」等,現在已經看不到了,成為了成長中的缺憾美。
03.吃的思索和感悟
作者在書中有一篇《蘿蔔湯的啟示》。講述了作者去朋友楊太太家品嘗排骨蘿蔔湯的感受。「排骨酥爛而未成渣,蘿蔔煮透而未成泥,湯呢,熱、濃、香、稠,大家吃的直吧嗒嘴。」
這蘿蔔湯的秘訣也很簡單「多放排骨,少加蘿蔔,少加水。」當然,排骨要挑揀最好的,蘿蔔要切得厚薄適中,火候要慢火久煨。這樣,楊太太的蘿蔔湯不再神秘到非去她家品嘗不可。
從這一樁小事,作者反而體味出了做文章的道理。文字要言而有物,不讓人覺得索然無味,這很容易達到。其中的秘訣在於,少說廢話。
在談到喝酒的時候,作者提到在公共場合要講究「酒德」。不論自己的酒量深淺,至少要做到不讓大家討厭。善於喝酒的人往往得到是喝酒的趣味,而不是缺少酒德。
且酒不能解憂,只能讓人在酒精的麻醉下暫時忘卻一切煩惱。可是酒醒後的滋味很不好受,付出的代價也不少。作踐了身體,這筆帳遲早是要還的。
《菜根譚》中「花開半夏,酒飲微醺」是最讓人低回的境界。
梁實秋在書中,談了自己在喝湯、飲酒時的一些親身感受。還告訴我們在酒桌上要注重形象,起碼德行不能沒有。由一碗蘿蔔湯還聯想到要怎麼做文章。一個「吃」字,竟有這麼多的講究,可以看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間煙火的讚美。
結語:
「吃」,看起來很簡單,張開嘴就可以了。但是裡面包含的文化內涵,以及對人生的體會和感悟,卻是生活中難能可見的一筆精神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