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滷水老湯使用的核心技巧(滷水蓋鍋烹飪時文火和武火的差異)
2023-05-20 04:29:01 1
『鼎中之變在微妙之間』早在戰國時期,我們對於火候於食物關係的認知,便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巔峰。時間流轉,日月變遷,烹飪的理論隨著時代不斷的演變和完善,對於火候的認識和使用,已然成為其他民族所無法比擬的存在。這種對於火候的認知和應用,貫穿了我們烹飪的方方面面,我們喜歡的滷水和香料,也自然包含於其中。前些日子我們聊過,對於滷水豬腳而言,蓋與不蓋鍋蓋,對於最終成品而言,有著兩種不同結果,這便是火候於滷水和香料的一種體現,今天將延續這個話題,同樣是蓋鍋蓋,那麼大火和小火,對於滷製後的結果又有什麼差異呢?
蓋鍋蓋燉煮的方式,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悶,它形成於宋朝。在宋朝的《中饋錄》中開篇便言道:「煮諸般肉封鍋口,易爛且香」,這便是悶的前身。可是同樣的是蓋鍋蓋悶,文火和武火是否結果一樣呢?民國時期廣東的廚師先輩們便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疑問,後來發現兩者確實有所不同。為了區別二者,廣東的師傅們引入了『煀』字,以之區分『悶』,同時還對於二者適當的水量作出了更為準確的描述,而這些認知也被引入了滷水之中。
悶和煀於滷水而言,從此便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悶用倍於食材的水量,蓋鍋蓋文火滷製,這樣的過程鍋中形成高壓,以緩慢的柔和的力量,對於食材肉質纖維作用,從而使得食材變得更為軟糯。這樣的方式,同樣可以使得肉蔻、草蔻、陳皮這類對肉質可以有所效用的香料,讓它們得以更好的發揮。
而煀則是用於等同於食材量的水,蓋鍋蓋武火,也就是中大火滷製。這樣的過程中,鍋中溫度極速上升,壓力也快速的增強,這樣對於食材肉質纖維便會帶來較強的撕裂,表皮層也會較快的收縮,同時香氣會快速的被攻入肉質中,形成比較有嚼勁的肉香。在這種情況下,丁香、砂仁、蓽菝、花椒、生薑、這類香料的滲透力會得到加強,同時如香葉、山奈這類香料,對於表層的附著效果也會得到提升。但是方式有利便有弊,它的肉質對於喜歡糯口的朋友而言是難以接受的,同時賣相和完整度來說,也會相對弱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