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宴級別的揚州炒飯(揚州炒飯新標準算什麼)
2023-05-11 14:24:06 2
揚州炒飯新標準算什麼?宋朝廚娘的做菜標準那才高大上!
吳鉤
揚州市質量監督局最近弄出了一個「揚州炒飯」新標準,根據這個新標準,一份正宗的揚州炒飯,主料為秈米飯、鮮雞蛋三至四隻,配料有八種:水發海參、熟地方雞腿肉、中國火腿肉、水發乾貝、上漿湖蝦仁、水發花菇、淨鮮筍、青豌豆,一樣都不能少。炒飯的色澤要求「紅綠黃白橙」五色分明,炒飯形態「要達到米飯顆粒分明,晶瑩透亮」。看起來似乎挺「高大上」的。不過,若是跟揚州鄰郡——宋時杭州的廚娘做菜標準比起來,揚州炒飯根本就不入流。
南宋時期,都城杭州一帶的大富大貴人家,都以聘請廚娘燒菜為時尚。那些廚娘年輕漂亮,才色俱佳,廚藝更是超一流,燒出來的菜,色香味俱全,保準你將舌頭都吞下去。
宋朝廚娘究竟是啥樣子呢?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幾塊偃師酒流溝宋墓出土的畫像磚,磚上刻畫的就是幾名廚娘備餐的形象。你看她們衣裙講究,系有佩飾,梳著高高的髮髻,透出一種既雍容華貴又精明幹練的氣質。
上圖便是酒流溝宋墓廚娘磚刻的拓片。圖中四位廚娘看樣子正在準備一場家庭宴席。左邊那位廚娘在下廚之前,要先一絲不苟地整理好髮髻與首飾,可見宋代廚娘特注意形象;還有一位廚娘微微低首,正用心烹茶(右二),宋朝的茶藝極其繁複,可不是一般家庭主婦就能掌握;另一位在滌器(右一)。那位正挽起衣袖的廚娘,大概是主廚吧,正準備做家宴的主菜——斫鱠。那案上幾條活魚,便是斫鱠的食材。宋人所說的鱠,指生魚片、生肉片,斫鱠即是將生魚切成薄片,食用時蘸蔥絲與芥末醬生吃即可,跟我們現在吃日本刺身差不多。宋代時候,名流圈很流行斫鱠,以刺身為人間美味。北宋梅堯臣家有一廚娘,善斫鱠,朋友吃上了癮,歐陽修都人每次食膾的癮一上來,就自備活魚跑到梅堯臣家。
一名高明的廚師,斫膾之時,有如武林高手使出獨孤九劍;切出來的魚片,要薄得一口氣可以吹起來。蘇東坡的詩句「運肘風生看斫膾,隨刀雪落驚飛縷」,你以為是在讚美獨孤九劍嗎?不,是形容高超的斫膾技藝的。我將酒流溝宋墓的斫鱠廚娘磚刻找出來,以便我們更加真切地觀察廚娘斫鱠的風姿。你看她那抬臂挽袖、胸有成竹的樣子,想來應該身手不凡:
宋朝廚娘的廚藝到底牛成什麼樣子呢?我還是講一個故事吧。這個故事出自南宋人廖瑩中的筆記《江行雜錄》。大約宋理宗寶祐年間,有位太守告假在家,因為家中吃得不太好,便想起以前某次參加官宴,那菜都出自廚娘之手,極其可口,於是念念不忘。恰恰有朋友前往杭州,太守便託他在京都特色一位廚娘,只要手藝好,多花點錢也無所謂。
未久,朋友來信,說廚娘找到了,是一名二十餘歲的妙齡少女,人長得很漂亮,而且多才多藝。幾天後,這廚娘也到了,卻在距城五裡的地方停下來,遣腳夫送來一封告帖,字寫得很是端正清雅,措辭也極禮貌委婉,先謙卑地自稱:「慶幸,即日伏侍左右」;末尾則寫道:「乞以四轎接取,庶成體面」,意思是說,請大人派專車相迎,這樣才不致損了大人的面子。太守不敢怠慢,派了一頂轎子前往迎接。
過了幾日,太守準備請幾位朋友來家裡吃頓飯。廚娘力請由她試廚。太守說,明日不是大宴,不用太鋪張,做幾道家常小菜就可。廚娘說,曉得,我先給大人擬一份菜譜。當下取來筆墨紙硯,寫下菜譜及所用食材:「羊頭籤」五份,各用羊頭十個;「蔥齏」五碟,合用青蔥五十斤;……
「羊頭籤」是流行於宋朝的「籤菜」,可不是今天的牙籤羊肉,而是羊肉卷——用豬網油將羊頭肉捲起來,熱油炸得焦黃,大笊籬撈出,便是極美味的「羊頭籤」。但這廚娘做五份「羊頭籤」,所用食材卻需要十個羊頭。而作為配菜的五碟「蔥齏」,竟需青蔥五十斤。這也太不合常理了吧。太守心中疑惑,但因廚娘初來乍到,不便點破,便讓廚娘且去辦理。同時派人暗暗監視廚娘到底怎麼做菜。
次日,廚娘從帶來的行奩中取出全套廚具:鍋、銚、盆、杓、湯盤,一應俱全,「皆黃白所為」,啥意思?都是金銀器做成。看得旁觀者都驚嘆自己沒見過世面。廚娘挽起袖子,穿上圍裙,據坐胡床,開始切羊肉,果然比電影《食神》中的莫紋蔚還要厲害得多多。
但這廚娘出手也太鋪張浪費,一個羊頭,只「剔留臉肉」,其他部位全擲地上,棄之不用。幫廚的夥計問她這是為什麼。廚娘說,按我們頂級廚娘的廚房標準,一個羊頭就只有兩塊臉肉可做『羊頭籤』。其他部位的肉,只有味蕾未開發過的人才吃。」大夥聽得暗暗心驚,心道,幸虧那揚州炒飯、沙縣小吃的標準不是廚娘所訂,否則,誰都吃不起。有些夥計又覺得羊頭就這麼丟了也挺可惜,便從地上拾起來,準備帶回去燉著吃。廚娘取笑他們:「你們跟狗爭食沒什麼區別。」大夥心裡很生氣,卻罵不出來,被廚娘的氣勢鎮住了。
剔好羊頭肉,廚娘又動手切蔥——所有的蔥剝去須葉,根據碟子的大小,切成蔥段。然後,將蔥段外面的葉子全部剝掉,只取中間那條發黃的蔥心(怪不得要用掉五十斤蔥),用酒與醋浸漬,作為涼菜上席。其他的菜式,都是既好看,又好香,也很好吃。晚宴上,太守宴請的客人吃得直咂舌頭,都說這廚娘到底是從哪聘請的啊,做的菜這麼美味,可以拍成《舌尖上的大宋》了。太守也覺得倍兒有面子。
撒席之後,廚娘整襟上前拜謝太守:「這次試廚,幸得大家都滿意,請太守賞錢。」說這是她們廚娘界的例規。該賞多少錢呢,廚娘說,按廚娘界的標準,通常都是二三百貫。太守不願意被別人比下來,只好破費賞了廚娘一大筆錢。過了兩個月,太守找了個理由,將那廚娘送走了。私下裡,太守跟朋友說,如此「高大上」的廚娘,非大富大貴之家,哪用得起?咱們還是多吃點揚州炒飯、沙縣小吃吧。
宋朝廚娘的手藝,我們今天是品嘗不到了。不過,南宋吳中有一位吳姓廚娘,留下一本《吳氏中饋錄》,裡面記錄了多種宋朝名菜的烹飪手法,我摘錄幾條,你要是有興趣,不妨試做來吃,雖然比不上高標準的「羊頭籤」,但也絕不差於揚州炒飯:
【洗手蟹】「用生蟹剁碎,以麻油先熬熟冷,並草果、茴香、砂仁、花椒末,水姜、胡椒俱為末,再加蔥、鹽、醋,共十味入蟹內,拌勻,即時可食。」
【爐焙雞】「用雞一隻,水煮八分熟,剁作小塊。鍋內放油少許,燒熱,放雞在內略炒,以錠子或碗蓋定,燒及熱,醋酒相半,入鹽少許,烹之。候幹,再烹。如此數次,候十分酥熟,取用。」
【風乾魚】「用青魚、鯉魚,破去腸胃,每斤用鹽四五錢,醃七日,取起,洗淨拭乾。腮下切一刀,將川椒、茴香加炒鹽擦入腮內並腹裡,外以紙包裹,外用麻皮紮成一個,掛於當風之處。腹內入料多些,方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