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吃什麼的習俗(中秋節的傳說及適合於中秋節吃美食有哪些)
2023-05-21 01:32:38 1
中秋節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的傳說
據說在上古時期,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猛烈地炙烤著大地,高溫和乾旱讓百姓們民不聊生。
此時,英雄后羿挺身而出,他用精湛的箭術射落了九個太陽,世界也因此變得適合生存,在射日之後,后羿就成為了人們眼中的救世主,也成為了部落的首領。
當時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兩人的感情也十分融洽。
后羿在做了首領之後工作十分繁忙,經常需要外出巡視,還收了不少徒弟,其中有一個叫做蓬蒙的人,他並不想好好跟著后羿學藝,平日裡遊手好閒,常常幹一些偷雞摸狗的勾當,而他願意跟著后羿,也只是想著怎麼從他的手中偷些寶物換取錢財。
嫦娥奔月
一次,后羿在外出的時候遇到了王母娘娘,她十分欣賞后羿的本領,便賜給他兩顆不死神藥,據說吃下一顆的話就能長生不死,吃兩顆就能飛升成仙。
中秋節的傳說
后羿不願意離開嫦娥,於是便將仙藥帶回去交給嫦娥保管,準備之後和嫦娥分享這兩顆靈藥,夫妻二人一人一顆,這樣便可以一起長生不老,永生永世地在一起生活。
不過這件事不知怎麼被蓬蒙知道了,於是他趁著后羿又一次外出的時候找到了嫦娥,並逼迫她交出仙藥。
嫦娥自知自己不是蓬蒙的敵手,為了不讓仙藥流入小人之手,嫦娥只能一口將兩顆仙藥全部吞下,之後她也確實慢慢向天上飛去。
嫦娥此時還深深牽掛著丈夫后羿,因此她不願飛到更高的天庭,而是轉而飛向了距離地面最近的月亮之上。后羿在回來聽說了此事後感到十分難過,便趕忙抬頭看向月亮,那天剛好是八月十五,這就是中秋的來歷。
中秋節美食的來歷
桂花糕
桂花糕
桂花糕的來歷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滋潤鬆軟、厚薄均勻、色澤分明。在傳統工藝中,桂花糕只有熟糯米粉、新鮮桂花、碎冰糖粒
這三種原料,不添加任何香料。如今為滿足人們對味道的各種需求,桂花糕的種類也越來越多。
桂花糕擁有一個美麗的歷史傳說,給桂花糕增添了歷史價值。相傳,桂湖的桂花是楊升庵從月宮裡採摘下來的。一天,楊
升庵在書房睡著,魁星進入他的夢中,問他想不想去月宮折桂,楊升庵說想。於是,魁星命龍王載楊升庵到月宮。楊升庵看見
一株高大的桂花樹,他爬上去摘下桂枝,便回到了書房。後來,楊升庵趕考中了狀元。
到明朝末年,有一個叫劉吉祥的小販,他從楊升庵的書齋中得到啟示,將桂花收集擠去苦水,再用糖蜜浸漬,和蒸熟的米
粉、糯米粉、提糖、熱油攪拌而成,裝盒出售,並取名為桂花糕。桂花糕一經出售,便引來人們爭先購買,深受顧客讚賞,銷
量日增,從此一舉成名。後來,當地的糖果坊將桂花糕的製作傳承下來,並且不斷提高質量,使桂花糕成了遠近聞名的鹹寧特
產。
中秋之際正是桂花飄香的時候。中秋節時許多人家都會用桂花做桂花糕或者浸桂花酒。無論是桂花糕還是桂花酒都無一例外地散發出桂花特有的香味。
餈粑的來歷
餈粑
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守衛楚國的將軍伍子胥建城時,將大量糯米蒸熟壓成磚
塊放涼,作為城牆的基石,儲存好了備荒糧。後來每到豐年,人們就用糯米製成城磚一
樣的餈粑來以此紀念他。
餈粑是圓的凝聚,它始終與圓相伴。蒸糯米的蒸籠,打餈粑的碓窩,放餈粑的簸箕,做餡的黃豆、花生、芝麻等等無不與圓同在,在四川民間一些地方,在餈粑中加入桂花搗製成月桂餈粑,蘸上炒黃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別具一番風味。
石榴
石榴
據晉·張華《博物志》載:「漢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來到了安石國。
其時,安石國正值大旱,赤地千裡,莊稼枯黃,連御花園中的石榴樹也奄奄一息。於是,張騫便把漢朝興修水利的經驗告訴他們,救活了一批莊稼,也救活了這棵石榴樹。
那一年石榴花開得特別紅,果兒結得特別大。張騫回國的時候,安石國王送給他許多金銀珠寶,他都沒要,只收下了一些石榴種子,作為紀念品帶了回來。
從此,由驪山「紅寶石」變成的石榴,便開始在長安上林苑和驪山腳下定居繁衍,成為今日的臨潼石榴。張騫得石榴種,經絲綢之路傳入內地。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時。因其紅似瑪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漿,石榴便成為桌上供品之一,象徵長壽、團圓和吉祥。這個東西沒剝開的時候可玩性大於可看性,摸在手裡涼涼圓圓滑滑的,剝開之後可看性又大於可吃性,像一粒粒小寶石攢在一起,也是取個團圓的意思。
南瓜
南瓜
南瓜起源於亞洲南部,主要分布在中國、印度及日本等地,歐美甚少,故有「中國南瓜」之名。後來根據考古資料及品種資源的分布,確認南瓜起源於中、南美洲。南瓜在中美洲有很長的栽培歷史,早在公元前8500年,美洲南瓜就伴隨著人類,而人類栽培它則在公元前4050年。在墨西哥奧坎波洞窟和秘魯胡阿沙。普番塔遺址的出土發掘中發現,最早的中國南瓜和墨西哥南瓜殘片在公元前5000~3000年就已存在。
南瓜傳入中國有多條路徑,但以廣東、福建、浙江為最早。中國人初期誤以為南瓜來自日本,故名之為「倭瓜」,因日本在中國之東,所以又稱南瓜為「東瓜」,此外還有進一步誤會為產自朝鮮半島,名之曰「高麗瓜」,而日本人則以為南瓜來自中國,所以稱它為「唐茄子」(當時日本人將中國產品概稱為唐物)。到了清代中後期,中國南方南瓜沿大運河向北移栽,特別是山東,成了北方南瓜種植重鎮,人們開始意識到此瓜應自南來,「南瓜」之稱開始流行。
在江南地區非常盛行中秋節吃老南瓜,不僅是因為中秋正值南瓜豐收之時,而且還有一個關於「八月半吃南瓜」的故事。傳說,南山腳下住著一戶窮苦人家,雙親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花。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病在床上,八月十五那天,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現兩隻南瓜。她採了回來,煮給父母吃。兩老吃了後食慾大增,病體也好了。所以在八月十五的那天吃南瓜,也寓意健康成長、延年益壽。
祝您中秋節快樂,家庭團圓幸福,健康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