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喊別人奶奶小孩該叫啥(外公外婆改叫祖父祖母)
2023-04-25 22:31:09
(觀察者網訊)在臺灣,稱呼媽媽的父母為「外公、外婆」算性別歧視?
這兩日,島內掀起一波有關性別平等話題的爭議。起因是臺教育部門調整辭典中外公、外婆、外祖父、外祖母詞語的釋義,加注「今亦稱阿公、阿嬤、祖父、祖母」,這讓島內「立委」王婉諭10日發文大讚,因為她認為,此前把「外」字冠在媽媽的父母稱謂上,涉性別歧視。
多家臺媒也順勢炒作,宣稱此舉「改善性別歧視」,讓「性別歧視OUT」。不過,不少島內網民對此嗤之以鼻,直批此舉「無聊」,「沒有意義」。島內資深出版經驗者也批評稱,這是在辭典裡收進「政治指定的定義」,是一種「無視字典專業的蠻橫」。
島內親綠媒體「民視新聞網」報導截圖
臺媒中時新聞網評論文章截圖,臺師大學退休教授林保淳感慨「外公外婆被消失了」
綜合聯合新聞網、「ETtoday新聞雲」、中時新聞網等臺媒11、12日報導,臺教育部此次重新修訂「國語辭典簡編本」之所以引起民眾關注,還要追溯到「時代力量」(「」政黨)「立委」王婉諭的一篇帖文。
2月10日,王婉諭在臉書興奮發文,聲稱爸媽的父母統一都叫「阿公阿嬤」了(在臺灣,阿公阿嬤即「爺爺奶奶」)。「不用再分內外!爸爸的爸媽?媽媽的爸媽?都是阿公阿嬤、祖父祖母了!」
據王婉諭稱,去年10月,她曾經指出臺教育部門線上「國語辭典」有性別歧視的問題。像是「男不男,女不女」,在字典中被解釋為言行舉止、裝扮和生理性別不合,多含貶義;「家庭主夫」則是戲稱取代原家庭主婦責任的男性。對此,她在「立法院」質詢時要求臺教育部門改善,臺教育部門負責人潘文忠承諾會請專業團隊做合適調整。
王婉諭接著稱,就在不久前,臺教育部門回復她調整進度。她看了幾個被調整過後的詞句,其中讓她「覺得很棒的是」:「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原先在辭典中,都是「對媽媽的父母親」的稱謂,如今調整過後,加注了「今亦稱祖父、祖母、阿公、阿嬤」。
王婉諭聲稱,這意味著,臺教育部門的辭典「主動向孩子們說明了,不論是爸爸的爸媽,還是媽媽的爸媽,如今都可以不用再有內外之分,都是阿公阿嬤、祖父祖母了!」
臺教育部門編修前後對照表,圖自王婉諭臉書
根據王婉諭的帖文,臺教育部還承諾,未來將建立「常態檢修」性別平等議題的內容機制,「定期檢視」是否含有性別歧視、偏見意涵的字眼,儘快完成性別平等內容詞條的全面檢修。其中,因為「國語辭典簡編本」的使用群體多為中小學生,因此會特別斟酌收錄涉及性別歧視、偏見意涵的負面用語,並重新檢修涉及性別平等議題的詞條。
王婉諭臉書帖文部分內容
王婉諭的這篇帖文一出,多家臺媒順勢炒作。例如,島內親綠媒體「三立新聞網」11日就發文稱,「『外公外婆』正名成功!今起改叫阿公阿嬤、祖父祖母」。綠媒「民視新聞網」12日也聲稱,「性別歧視OUT!臺教育部門加注外公外婆也叫阿公阿嬤」。「ETtoday新聞雲」也稱,「改善性別歧視!『外公外婆』正名了,今起改叫阿公阿嬤、祖父祖母」。
綠媒「三立新聞網」報導截圖
臺媒「ETtoday新聞雲」報導截圖
不過,與王婉諭及部分臺媒宣揚態度形成對比的是,許多島內網民對此嗤之以鼻。一方面,不少人表示,他們不覺得阿公阿嬤與外公外婆的稱呼包含遠近親疏之意,也就不認可其涉及性別歧視。
還有不少人批王婉諭「無聊」,盡做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明明酒駕、公宅、底薪、打房、勞工權益都比稱呼重要多了,但就是要在稱呼上下手。」
前國民黨「立委」蔡正元14日也在臉書發文,直言「全世界最可笑的事莫過於此」。蔡正元先是質疑,辭典注釋單憑臺教育部門想改就能改嗎。之後其又炮轟王婉諭,嘲諷她為何不以身作則改從母姓,消除「性別歧視」和「姓別歧視」。
此外,島內資深出版經驗者也批王婉諭與臺教育部門做法不合理。據聯合新聞網14日報導,從事出版工作的陳穎青認為,王婉諭擁有所謂的「進步」的意識形態,就要把這個主張推行到其政治權勢所及的地方,是一種「無視字典專業的蠻橫」。而臺「國教院」居然也順勢在辭典裡收進這種「政治指定的定義」,不問書證,也不問社會是否普遍使用這個定義,簡直「自毀專業」。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