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饅頭怎樣發麵才能又白又好吃(蒸發麵饅頭記住)
2023-05-04 14:07:07 2
說到蒸饅頭,現在好多人都變懶了,尤其年輕人大多都是買饅頭房現成的。但有些朋友總吃不慣,覺得還是自己做得好吃。所以蒸饅頭這件事,基本上家家戶戶依舊還在保留。隔三差五總會自己動手蒸一鍋白胖的大饅頭。
蒸饅頭看似簡單,但好多朋友表示都是經歷過無數次失敗後才成功了。明明揉得面很光滑,發酵的也完全沒有問題,但蒸出來的饅頭不是幹硬發裂,就是會塌成「死面」像球球一樣。具體是哪個步驟出了錯,自己也搞不懂。
其實不管是蒸饅頭、包子等等,一系列發麵類的麵食,除了講究發酵成功與否外,在製作上一些小細節也是很重要的。今天小廚就和大家分享幾點在製作發麵類麵食上幾點小技巧,尤其是發麵的包子、饅頭、花卷等等,建議要牢記「3訣竅」,個個蓬鬆飽滿不回塌,越吃越香。
蒸發麵饅頭,牢記「3訣竅」訣竅一:酵母粉寧多勿少像一般家庭蒸饅頭包子花卷等等,常用的發酵方式無非就3種:酵母粉、老面、小蘇打。
小蘇打
小蘇打的化學名稱叫碳酸氫鈉,有些朋友總喜歡用它當發酵粉做饅頭。製作簡單,也不用醒發,用時也比較短。但小蘇打遇熱放出的二氧化碳氣不多,饅頭中產生的小氣孔也比較少,所以面發得不好。蒸出來的饅頭鬆軟度就比較差,也容易發硬。
再者就是小蘇打產生二氧化碳時,還有鹼性物質—碳酸鈉,它會與小麥中的黃銅色素發生反應,所以蒸出來的饅頭顏色發黃髮暗,看起來沒有食慾。如果掌握不好量,一不小心加多了,吃起來還會發澀,有鹼味。所以一般情況下自己蒸饅頭,是不推薦用小蘇打的。
老面
老面又稱「面引子」或「酵子」,是一種比較古老的發酵方式。一般都是在前一天做麵食時留一塊發好的麵團,任其發酵,第二天把這塊麵團與溫水攪勻放到新材料裡一起揉,就可以發酵了。在農村上了年紀的老人們,都喜歡用老面發酵,雖然方式比較傳統,但也是吃慣了,有一種「懷舊」感。
不過用老面發酵時間很慢,而且在發麵過程中,會產生乳酸菌等菌體,麵團會有酸味。這個時候就需要加鹼粉中和酸度,但鹼面用量全靠經驗,掌握不好,饅頭就很容易發酸或有鹼味。並且老面由於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所以更容易滋生各種細菌,長期使用也是不推薦的。
酵母粉
對於以上兩種來說,酵母粉基本是現在90%的家庭都會選擇的發酵方式。酵母有乾酵母和鮮酵母兩種,常用的就是高活性乾酵母。酵母是酵母菌種經過糖蜜等營養物純種擴大培養、加工而成的,是一種純生物發酵劑。所以對人體沒有任何危害。
酵母發酵的時候,會使酵母大量繁殖,從而加快麵團的發酵速度並增加饅頭的營養。尤其對於新手來說,蒸饅頭,酵母寧多放勿少放,這樣不僅可以加快發酵速度,而且還可以提高製作成功率。酵母蒸出來的饅頭不僅有濃鬱的發酵香味,而且饅頭髮白,柔軟有嚼勁。所以常食用發麵類食品,建議還是多用酵母粉。
訣竅二:二次醒發不能忽略一般蒸發麵類的食品,除了第一次發酵之外,再者就是「二次醒發」了,這個步驟很重要,也是不能忽略的。
麵團經過長時間的揉搓排氣,到製作成生坯,這個過程中麵團產生了很強的筋力,而「二次醒發」目的就是讓饅頭生坯回軟,恢復其延展性。這樣才能夠讓酵母菌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蒸的時候就會膨脹,從而使饅頭更蓬鬆柔軟。
但很多朋友為了圖省事省力,在第一次發酵完成製作好生坯之後,就直接上鍋開始蒸了。那這個時候麵團的延展性就比較差,發酵也不足。上鍋蒸的時候,即使看著是膨脹的,但出鍋後很容易因為發酵不足,饅頭內部組織的支撐力遠遠不夠,就出現我們常看到的饅頭回塌或者饅頭不柔軟,沒彈性這種情況。
訣竅三:關火後燜5分鐘再掀蓋子「二次醒發」好的饅頭生坯,一般直接開水上鍋就可以,根據饅頭大小,適當調整蒸煮時間。但基本控制在15-20分鐘左右。關火後,一定不要著急掀蓋子,自然冷卻5分鐘左右,再打開。
「熱脹冷縮」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剛關火鍋裡的溫度還很高,那這個時候一開蓋遇到外面的室溫,熱脹冷縮,饅頭很容易縮皮回彈。而等待個5-10分鐘,等溫度自然降下來之後,鍋內的水蒸氣也會隨著鍋蓋的弧度滑到邊緣,避免滴落到饅頭上,形成死皮。
最後提醒大家一點的是,酵母最適合發酵的溫度是40-42℃,如果低於10℃或者超過溫度45℃,酵母的活性會大大降低。所以一定要記住和面的水溫儘量控制在35℃左右;不能太低或太高,溫度太低不利於酵母活性,太高容易被燙死,就起不到發酵作用了。這也就是為什麼自己明明放了酵母,長時間還不發酵的原因之一。
#秋日生活打卡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