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鮰魚特色菜(年年有魚十八)
2023-05-13 19:41:50 1
紅燒鮰魚
前幾年回家鄉,同學相約在龜山路江北漁館小聚。
從我住的地方,出西門兩百米就是龜山路。龜山路有很多餐館,大部分是土菜館,以巢湖本地湖鮮為主。偶爾也有一兩家有長江魚,「江北漁館」就是其中一家。
那日一桌子的菜,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個大砂鍋燒的江團。七八個人愣是沒吃完。不是不好吃,實在是因為魚太大了。最後是被我打包了整整兩盒回去。這麼好吃,當然不能浪費。家鄉人沒有打包的習慣,他們好奇深圳人怎麼還打包,他們不知道,深圳人就喜歡打包。
江北漁館的燒江團
江團就是鮰魚,學名長吻鮠,生長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因鮠(wéi)與回音似,後來就叫成了鮰魚。其實我覺得江團這個名字很可愛,肉乎乎的。
我小時候生活在皖南池州,池州就在長江邊,一到春天,長江的鮰魚就成熟了。
鮰魚顏色很豐富,身體粉紅色,魚背暗灰色,腹部淺白,頭上和側面有紫灰色斑點,很漂亮。鮰魚生長速度很快,一年就能長到5斤,所以去餐館吃鮰魚,一定要看看整條魚有多大。
鮰魚用蒜子紅燒最好吃,燒出來滿鍋都是膠質,蒜子軟糯即化,魚肉肥腴入味,湯汁濃稠得能粘住雙唇,又沒什麼刺,吃起來相當過癮。
貴州人稱鮰魚為習魚。
這裡有個典故。
貴州與四川接壤的地帶,有條發源於習水縣的河流,叫習水河,匯入赤水,再匯入長江。習水河原名高洞河,因下遊有一巨石橫在河上,河水從高處而下,形成瀑布而得名。高洞河出產習魚,於是改名為習水河。
習魚古稱「鰼魚」。《山海經·北山經》載:「涿光之山,囂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其中多鰼鰼之魚,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可以御火。食之不癉。
說鰼(xí)魚叫聲似喜鵲,鰭像鳥的翅膀,躍出水面飛行。鰼鰼,即形容魚的叫聲。癉,指溼熱症。
3000多年前,鰼水河畔的先民們在此建立了鰼國。鰼魚被奉為圖騰。春秋戰國時期,鰼國與巴國、蜀國等諸侯國相鄰。戰國末期,鰼國被夜郎國徵服,從此滅亡。
可能有人對鰼國不是很了解。這裡提一下,鰼國曾出產著名的枸醬。
《史記》載,公元前135年,唐蒙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南越(今廣州),在南越王宴席上品嘗到來自鰼地產的枸醬,感覺大好。後繞道經過鰼地,收取了一批枸醬,回去獻給了漢武帝。武帝飲罷,贊其「甘美之」。
公元前130年,唐蒙奉旨再赴夜郎國。他沿赤水河而上,又去了鰼地取枸醬。因此有了「漢家枸醬知何物,賺得唐蒙鰼部來」之說。
枸醬是什麼?就是茅臺酒的前身。
鮰魚在湖北的石首市,直接就被稱為石首。
也有個典故。
有一年蘇軾從老家四川眉山出發,自岷江乘船入長江,途經石首,吃了久負盛名的石首鮰魚,於是賦詩《戲作鮰魚一絕》曰:
「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語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
說粉紅石首好看又好吃,而且無骨,不毒人。
因鮰魚常潛伏於水底石塊多及石縫內生活,加之有蘇軾作詩,於是石首人便直接稱鮰魚為石首了。而且還流傳了一首民謠:"鮰魚石首有,名字叫石首,白天棲石洞,晚上戲回流"。
石首魚肚
石首除了鮰魚好吃,更著名的是鮰魚的魚鰾,稱為「石首筆架魚肚」。
鮰魚在長江石首水域長得特別肥美,有的重達8公斤至15公斤,因體型大,魚鰾肥大厚實。最奇妙的是,鰾內有個紅色的筆架山圖案,對著光源照看,圖案與屹立在石首江邊的筆架山非常相似,由此得名「筆架魚肚」。並有「此物唯獨石首有,走遍天下無二家」之說。
筆架魚肚泡發處理後,潔白如雪,放入雞湯中熬煮,肉質細嫩有彈性,極其鮮美,屬食中之珍。
宋代文人李昉、李穆等編纂的《太平廣記》記載:
「當六月七月盛熱時,取魚長二尺許,去鱗洗淨。滿腹內納鹽竟,即以末鹽封周邊,厚數寸。經宿,乃以水洗淨。日則曝,夜則收還。安平板上,又以板置石壓之。明日又曬,夜還壓。如此五六日乾,即納乾瓷翁,封口。經二十日出之......味美於石首含肚。」
《太平廣記》記載了一種類似臭鱖魚的製作方法,說「味美於石首含肚」。
石首含肚就是「石首筆架魚肚」。這說明在宋代,石首魚肚就很出名了。
明代才子楊慎寫過一部《異魚圖贊》。清朝文人胡世安在《異魚圖贊箋》記載:「洄魚,河豚藥人,時魚多骨,兼此二美而無兩毒,粉紅雪白洄美堪錄,西施乳溢,水羊胛熟。」
說河豚有毒,鰣魚多刺,而鮰魚兼顧了二者優點。「粉紅雪白洄美堪錄」,湯若「西施乳溢」,肉似「水羊胛熟」。
甚矣文人之筆,足以移情也。
上文推薦:年年有魚(十七):臭豆腐煮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