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查詢(加長版三伏來了)
2023-05-09 00:10:27 5
三伏查詢?人民網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王連香)據中國氣象局消息,7月16日,「初伏」開始,又將進入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全國多地都將開啟「蒸烤」模式,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三伏查詢?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三伏查詢
人民網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王連香)據中國氣象局消息,7月16日,「初伏」開始,又將進入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全國多地都將開啟「蒸烤」模式。
「加長版」三伏有40天
中國氣象局介紹,今年的初伏(也叫頭伏)是從7月16日至7月25日,末伏(也叫三伏)是從8月15日至8月24日。初伏和末伏之間的時間都是中伏,有20天。也就是說,今年「三伏」又是一個「加長版」。
據了解,我國古人採用「幹支紀事」的方法用以計年、計月、計日、計時。所謂「幹支」就是十個「天幹」和「十二地支」。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二十四節氣的「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二十四節氣的「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
但由於「夏至」與第一個庚日之間的天數幾乎每年都不一樣,所以與「三庚」的天數也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說,「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中伏」天數則不固定。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
為何三伏天最難熬?
夏天,北半球傾向太陽,太陽光的方向與地面近乎垂直。夏至這一天,太陽在天上最「高」,理應是最熱的一天。但在實際上,最熱的天不是夏至,而是一個多月後的「三伏天」。
為何三伏天最難熬?中國氣象局表示,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被濃密的大氣層所包裹。太陽光並不直接加熱靠近地面的空氣,而是先加熱地面。地面再通過紅外輻射、空氣對流和水分蒸發把熱帶給空氣。每平方米的地表上面,有大約10噸的空氣,可以儲存大量的熱。這就使地表的溫度不會太高。到了晚上,這些熱量又使地表的溫度不致過低。這樣,地球上的晝夜溫差只有幾攝氏度到十幾攝氏度。因此,每天的平均溫度就不完全取決於從太陽得到多少熱量,而是每天得到的熱量和散失的熱量之間的差,即積累的熱量的淨變化。
夏至那天北半球從太陽那裡接收到的熱量的確最多,但是在夏至過後的幾十天中,雖然太陽的位置不是最高了,但還是相當高;日照不是最長了,但還是相當長。每天接收到的熱量還是超過散失的熱量,所以溫度不斷升高。只有當太陽足夠「低」,每天接收的熱量少於散失的熱量後,溫度才開始降低。
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幹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
加上七八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加強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區。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也就更熱。
古籍中是怎樣記載"三伏"的?
對「三伏」的記載,可見於《史記·秦本紀》:「秦德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以狗御蠱」。對於「初伏」,南朝劉宋裴駰在《史記集解》中解釋說:「六月伏日初也。周時無,至今乃有之。」唐朝文人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解釋得更為詳盡、清楚:「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漢代學者劉熙在《釋名》也記載:「三伏者,庚金伏於夏火之下。金畏火,故曰伏。」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也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
「三伏」對於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因此古人在農業書籍中也有記載。南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說到「小豆」時就記載到:「夏至後十日種者為上時,一畝用子八升。初伏斷手為中時,一畝用子一鬥。中伏斷手為下時,一畝用子一鬥二升。中伏以後則晚矣。」這裡的「斷手」是「斷止」「停止」之意,指初伏終了前要完成小豆的播種。
在北方,民間還「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芥菜」的諺語,是說頭伏開始種蘿蔔,二伏種白菜,秋末冬初可獲豐收,過了季節可能就會白白浪費種子了。
三伏天不僅氣候炎熱,而且雨水集中,有時還會出現冰雹,有些地區還會連下幾天暴雨,形成洪災,古稱「伏汛」。農諺「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農民喜、小暑防洪別忘記」等都是在提醒人們在炎熱的數伏天氣裡,既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又要重視防汛工作,防止災害發生。
來源: 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