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雜釀面(京城美食話雜麵)
2023-05-08 04:51:49
北京人愛吃麵條,不時還要吃點雜糧做的麵條,比如白面和玉米面摻和在一起做的麵條,北京人稱之為兩樣條,蕎麥麵條也是北京人常吃的,這些麵條,多是用刀切出來的(餄餎面除外),常用素炸醬即雞蛋炸醬拌麵,另炸點蝦米皮佐之,再放黃瓜絲等面碼,有人還放點芥末,也非常可口。另外還有綠豆面和黃豆面做的雜麵,雜麵一般用羊肉湯或牛肉湯做澆頭,雖然可以在家裡做,但外面有現成的雜麵可買著吃。成為北京的一項獨具風味的吃食。
八十年代北京還有雜麵賣,虎坊橋十字路口東南有一家小店,賣羊湯雜麵,鋪子很小,沒有幾張桌子,但雜麵真好,面好、湯也好,進門就看見一鍋羊湯,一角多錢一海碗,還可以添錢另加肉,一碗雜麵,澆上羊湯,放上辣椒油,肥羊湯上飄著紅油,放上點香菜,確實非常好吃。我以為,這種吃法,非是雜麵才格外好吃,如換成白面,那味道就差多了。
菜市口路南的南來順小吃店後來也買雜麵,是牛肉雜麵,小碗盛,我覺得沒有虎坊橋那家的好吃,但後來虎坊橋那家沒了,想吃雜麵也就只好到南來順來吃。現在南來順也不知搬到哪去了,也不知道還有沒有雜麵。其實原來很多回民小吃店都賣過雜麵,北新橋路西的小吃店也曾賣過,但據我看都沒有虎坊橋的好。
現在的北京大概是沒有賣雜麵的地方了,有時在飯館裡吃火鍋,要份雜麵,吃完羊肉,在鍋子裡涮點雜麵,擱上點涮肉的調料、辣椒油和香菜,雖然不是羊湯雜麵那味,但意思到了。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有些食物,非得到一定的年齡才能領略到其滋味之妙,幼小的時候,往往不得其味。雜麵便是其中之一,小時候,極不喜食雜麵,看大人吃的津津有味,往往不理解,覺得這有什麼好吃?但等年紀大了些,沒想自己也好上了這口。這也從一個方面解說了「少不更事」這句老話,很多事,包括吃,都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品味,才能得其精髓。
北京人認為綠豆屬涼,所以雜麵最好在夏天吃,用羊湯做澆頭,放辣椒油大概都是為了消減雜麵的涼性。雜麵性涼屬陰,還有清熱、瀉火、涼血甚至解毒的功效。中醫理論認為「藥食同源」,食物除了給人提供營養之外,同藥材一樣,按其屬性也有不同的滋養健身的功效。食物具有寒、熱、溫、涼、平五種不同的屬性。所以,要分清食物的屬性,不同體質者、不同季節要多食用涼熱屬性適宜的食物,一般體質之人,還應當配上涼熱合適的佐料,以抵消其涼熱屬性,達於平和。因為大部分食材,也都入藥,所以這些經驗得到了幾千年中醫藥實踐的證實,是極為可貴的。
(轉自新浪博客:老鐵)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