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安市特色小吃(閒談江蘇淮安地方特色美味)
2023-05-01 11:56:07
淮安:京杭漕運之襟喉,淮水東南第一州
【特產與美食】淮揚菜。淮安與揚州為淮揚菜的主要發源地,淮揚菜與魯菜、川菜、粵菜並稱為中國四大菜系。淮揚菜,始於春秋,興於隋唐,盛於明清,素有「佳味之美」之譽。許多標誌性事件的宴會都是淮揚菜唱主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0周年大慶宴會、2002年江澤民主席宴請美國總統喬治·布希等,都有淮揚菜上桌。
淮安蒲菜--爽嫩柔軟,素有「天下第一筍」的美譽
淮安蒲菜是江蘇省淮安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菜體潔白如玉,食之肥嫩清香,素有「天下第一筍」的美譽。該菜食用部分為幼嫩葉鞘包裹而成的假莖,呈乳白色,圓潤飽滿,長度35釐米,基部直徑1.5釐米。它生食鮮嫩多汁,清香微甜,無澀味;熟食爽嫩柔軟,無渣。
文化典故
南宋建炎五年,金國十萬精兵攻打淮安,梁紅玉領兵鎮守淮安,被金兵長期圍困。她在無糧草、無軍援的情況下,偶然發現馬食蒲莖,因而取蒲菜代食,解決了糧食盡絕困境,軍民同心協力,打敗了金兵,故淮安民間又稱蒲菜為「抗金菜」
淮安茶饊--碧油煎出嫩黃深,淮安茶饊「香噴噴」
淮安茶饊,是淮揚菜中的一道名點,它又叫「細環餅』,是用上白精面,拉出像麻線一樣的細面絲,再一圈一圈地繞在手掌上,做成四寸多長、一寸多寬的套環,環環相連,呈梳狀、菊花形等網狀圖案,之後放入麻油鍋中泡炸而成,以此做出的茶饊質地酥脆,而且味道香美。
歷史發展
淮安茶饊製作始於戰國時期,出名則始於清代鹹豐年間。那時淮安城內有個姓嶽的人家專做茶饊,曾被列為貢品。嶽家茶饊造型美觀奇特,配料合理。做出的饊子細如線,黃如金,環環人扣、絲絲相連。吃到嘴裡,香、脆、酥、甜還略有些鹹味,人們爭相購買,皆以能購得嶽家茶饊為幸事。
曾獲得清宣統二年南洋勸業會銅質獎和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質獎。 1983 年獲省名特優產品證書。
歷史典故
1965 年,淮安縣(今淮安市淮安區)的一位領導同志到北京開會,特意帶了一簍茶饊送給周恩來總理。總理收下了家鄉人民的深情厚意,但執意讓縣委的同志把禮物帶回去。這件事顯示了總理清正廉潔的作風,同時給淮安茶饊增添了一段佳話。
淮山藥--口感粉糯綿甜的「楚地仙物」
淮山藥是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的特產,在《本草綱目》中稱其為楚地仙物,是人類食用最早的植物之一,可以當做藥材,富有營養,莖肥厚多汁,又甜又綿,且帶粘性,生食熱食都是美味。
盱眙龍蝦--「三白兩多,色味火辣小龍蝦」
盱眙龍蝦是淡水龍蝦,又稱克氏螯蝦,一般在盱眙境內的陡湖、洪澤湖、天泉湖、貓耳湖、天鵝湖、八仙湖等河湖水塘生長、繁育,是中國重要的水產資源,被列入中國農業入世後的戰略發展規劃;發展特別快,尤其是每年的5-9月份更是生長旺季,已成為優勢種群;整體體色紅亮,腹白、腮白、肉白、黃多、肉多;烹製後肉質鮮嫩、肥碩飽滿,是一種色、香、味、營養俱佳的美食。
2009年06月1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盱眙龍蝦」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歷史發展
小龍蝦並不是外來物種;近年來,科學家在盱眙發現了小龍蝦的化石,證實了小龍蝦在1億多年前就已在盱眙出現,而不是傳言所說的是外來物種。
漣水雞糕「漣水三件寶,麯酒捆蹄加雞糕」
漣水雞糕是漣水地區傳統糕類特產,雞糕細嫩,造形雅致,營養豐富,深受老人喜愛。製作雞糕是以雞胸脯肉為主料,配之以適量的鮮蝦仁、雞蛋、山藥、豆粉、蔥薑汁等輔料,加上十多種調味品製作而成。
2020年9月,漣水雞糕入選江蘇省百道鄉土地標菜名單。
歷史發展
作為漣水城鄉獨創的傳統名菜,漣水雞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每逢過年過節,各地朋友紛紛來漣,以一嘗漣水雞糕為幸,特別是漣水的海外遊子們,不惜迢迢千裡,或返鄉,或捎信,以「食之為幸」,大有「鱸魚堪膾」之奇情。
80年代中期,客居臺灣的漣水籍名人顧祝同曾託人回家鄉捎兩樣特產,其中之一就是漣水雞糕。
2020年9月,漣水雞糕入選江蘇省百道鄉土地標菜名單。
文化典故
相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漣水時,飢腸轆轆,竟問有無素雞可吃,而這雞本來就屬葷,天下哪來的素雞?
可偏偏漣水城有位姓姚的師傅絞盡腦汁,真的做出一盤晶瑩透明,粉嫩如酥的「素雞」,吃得皇帝老子頭上都冒出蒸汽來,一邊讚不絕口,一邊大談其「與民同素」的好處,漣水雞糕從此出了名。
漣水捆蹄--百年佳話一捆間,漣水捆蹄「勝火腿」
漣水捆蹄是一道傳統名菜,是漣水縣的特產。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清朝道光年間,色澤醬紅,鮮嫩可口,鹹辣香甜,食時細嚼慢品,回味無窮。稱得上三餐美味,四時佳餚。
歷史典故
漣水捆蹄相傳在清朝道光年問,這裡市場活躍,商家交往頻繁,高溝鎮燻燒師傅鄭雲福兄弟為了給客人多添一樣下酒菜,便精製了捆蹄。當時,鎮上只有四家能生產供應。
平橋豆腐--「軟比牛酥宜老齒,鮮于蜂品潤枯腸」
平橋豆腐,是江蘇省淮安市的一道名菜,屬於淮揚菜。其選用內脂豆腐,將其切成一致的菱形小塊,配以雞肉丁、香菇丁、香菜沫,用鯽魚腦起鮮,因其起鍋時淋了一層明油看似不冒熱氣,其實很燙,一定要小心慢用。平橋豆腐經濟實惠,美味可口,食而不膩,清素入肺。平橋豆腐絕在兩條:一是用鯽魚腦和雞湯調味,普天之下,只此一道,姑且不論湯口如何,能想到這一點已是匪夷所思、鬼斧神工;其二是成菜上桌後,略帶油脂看似不冒熱氣,其實很燙,勺不起,氣不起,勺起氣起,因此需吹後食之,小心慢用。
文樓湯包--「桂花飄香菊花黃,文樓湯包人爭嘗」
文樓湯包由淮安古鎮文樓而得名,是江蘇省著名的傳統小吃。文樓湯包其餡心全部由湯製成,為名副其實的湯包。湯餡選料嚴謹,工藝獨特,包大皮薄而不破,口張湯滿而不溢,肥厚鮮美,別具一格。
歷史發展
文樓湯包由淮安古鎮文樓而得名。
文樓建於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位於運河東側的古鎮河下,同蕭湖中的曲香樓隔水相望。登臨文樓,觀賞湖光水色,頓覺幽雅神怡,常為文人學士聚會之所,故由此得名曰「文樓」。
歷史典故
文樓蟹黃湯包還名震京師。在《慈禧全傳》中這樣描述:「念頭剛剛轉定,忽然靈機一動,何不就在飯館裡張蔭桓的事?他定定神細想,這裡有兩家有名的飯館,一家叫玉華臺,掌柜籍隸淮安,那裡從前是鹽務、河工、漕運三個衙門的官員匯聚之地,飲饌精細,海內聞名。這家玉華臺,新開張不久,但已名動京城,薄皮大餡的小籠包子稱為一絕。但不會吃,會鬧笑話,兩層皮子一包湯,第一不能用筷子夾,一夾就破;第二入口不能心急,不然一包油湯會燙舌頭。會吃的撮三指,輕輕捏起包子,先咬一小口,將湯吮幹,再吃包子,盡吸精華。」
清末民初,淮人段朝端在《跰鮮餘話》卷三中,也講述了湯包的製作過程。云:「淮點多佳品,尤以湯包為勝。湯包法,以皮骨熬湯極濃,涼透成凍,放置鍋內。秋時,加蟹,蒸湯自化,以皮薄湯多為上。大徑寸許,以口就嚼,一吸無餘,河下文樓最佳。餘皆弗及一小餃皮,方不及寸,餡心用肉糜、摻以筍丁、兌水和之。以兌水愈多,糜愈鮮嫩可口。湯煮油炸,俱可。有挑擔者,沿街喚賣,返則設肆矣。」
欽工肉圓--可以「彈跳」的千年淮揚名菜
欽工肉圓是一道傳統名吃,屬於淮揚菜系。曾經是清代的著名「貢品」,所以又名清官肉圓、清貢肉圓。它的製作已有千百年的歷史,乃是江蘇省十大名菜之一,它的特點是:光滑細嫩,富有彈性,色白湯濃,味道鮮美。當地有民謠稱讚曰:「欽工肉圓撂過牆,拾起還是圓又光;掉在地上跳幾跳,吃到嘴裡嫩又香。」
歷史發展
據說欽工肉圓的製作已有千百年歷史,經過數代人的口口相傳,它的製作技藝流傳至今。2011年,欽工肉圓製作技藝被列入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典故
相傳當時淮安境內的洪水泛濫影響了京杭大運河的通行,於是朝廷派來欽差大臣在抗洪現場督工,為了鼓舞軍民士氣,欽差大臣命人在抗洪現場支起大鍋,又命人在現場擂肉炸肉圓,讓軍民吃飽之後賣力抗洪。最後這場洪水在肉圓的誘惑與軍民齊心努力之下終於被戰勝,當地人就將肉圓取名為欽工肉圓,而發生洪水地方也被命名為欽工鎮,寓意欽差大臣現場督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