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美食古鎮(浙江這個隱秘的古村)
2023-04-30 22:59:11 2
來源:美食臺
關於「粉蒸肉」的起源,我們看到目前留存最豐滿的印記,存在於開化「炊粉」上。我們委託了美食作家神婆,幫我們以吃概全。
倘若明朝人穿越到現在青山綠水的開化,有四樣東西他們會特別著迷:開化紙、山茶油、龍坦窯青花和蘇莊炊粉。如果蘇莊炊粉不是他們的當務之急,我都會急,沒什麼比吃更要緊的了。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聽了,應該會點點頭,他本人就是蘇莊炊粉的代言。
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算是個另類美食家,出身「微賤」,不同於慈禧的驕奢,也不像乾隆淫逸,他在吃這件事上特別接地氣。
相傳朱元璋和陳友諒作戰,兵敗鄱陽湖之後,退居開化,在蘇莊一帶休整時,遇到一家農戶正在燒狗肉。朱元璋當時飢腸轆轆,循著香味要求添雙筷子。
農戶怕狗肉不夠吃,糧食又見底,就在狗肉中混入一些米粉,蒸熟後請朱元璋品嘗。
沒想到這個無心之舉竟成就了一道朱元璋魂牽夢繞的菜。後來,因為軍隊缺糧缺油,朱元璋就讓軍士學著用米粉拌菜、蒸熟,給士兵吃,這樣既省油還可以填飽肚子。從此,蘇莊炊粉就出名了。
現在,開化蘇莊這裡家家都要吃炊粉過年,而且萬物皆可炊。上至土豬肉、野兔肉、野魚,下至各色蔬菜,只要想得出來,都能大張旗鼓「炊」起來。
我看看路邊的小狗,很想跟它說一句:快跑快跑!
蘇莊,位於開化西陲,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炊粉。這裡的水,是流去江西的。
江西有粉蒸肉,這裡有炊粉豬肉。《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陳立老師說,江西的粉蒸肉和瓦罐魚就是炊粉的延續。
「江西包括德興、婺源那裡也都是有炊粉的。他們的炊的辦法跟蘇莊的基本上相同,要說有什麼細微的變化,就是老蘇莊這邊的米要放到鍋裡面炒,把它炒香了以後再磨成粉。一般是找到拿來做米糕的那些比較偏硬的米,炒香,再用石磨粗磨成米粉」,汪娜說。
家家的炊粉味都不一樣,現如今很多家庭也用現成的米粉代替,甚至會混入一些糯米粉。
「口味也很重要,有的人喜歡吃幹一點的,但有的人喜歡吃那種黏糊一點的。」汪娜所說的這個「分寸」,是靠油和米粉之間的微妙吸引實現的。
此時,我只盯著炊粉傳承人汪娜家案板上料理的土豬肉,那肥七瘦三的「標緻胖美人」!外面的那層米粉如豐腴的嘴唇,經過蒸製之後,迅速吸走肉上噴香的多餘油脂。讓每一口蘇莊年豬宴上的炊粉都肥而不膩。
不是所有的菜都自帶油水,幸好,殺年豬的時候,當年的新榨茶油也剛下山。山茶油滴滴黃綠色,既粘合米粉和菜,又提取其他香料的芬芳物質,賦予炊粉清香滋味,很有魅力。
這裡人們「炊」的所有蔬菜肉類,習慣只用自家後院的,順手揪一個南瓜,刨絲、拌料、淋油,松松包在辣椒裡,鍋裡一推,就是一道天然甜辣味炊粉辣椒包。
「習慣是不時不食,可以是豇豆加茄子,切碎。現在自己家種南瓜最甜,切絲,米粉一起拌一下山茶油,放進去。」她說別小看,現在這一個辣椒包到餐廳要賣到六七塊一個,因為需要大量山茶油。
汪娜邊麻利用花臉盆準備炊料,邊跟我說,蘇莊炊粉最關鍵的有三樣東西:山茶油、豆芽和臘肉,輔料是夏有紫蘇,冬有蕌頭。炊粉裡還有一味春節山間的野草,叫「長路草」。
明代詩裡「偶看長路草,髣髴故山薇。客思將江水,春來滿釣磯。」就是寄託思鄉情的,也許這味道也是她多年來執迷炊粉的原因。
老一輩以山茶油入炊粉為貴,優雅融味,又不搶味,現在還有不少家庭捨不得吃。
她說今天山茶油的時價是五十一斤,我看她放油粘粉不撒手的勁頭,突然意識到,素菜比這裡的葷菜嬌俏多了!「但是辣椒包真正好吃的時候,應該是用開化本地的夏天土辣椒,配山茶油。」
我也同意,土辣椒的香辣加上南瓜的甜感,就像甜心坐上公路摩託車一樣,就性感馳騁起來。
另一個油老虎是炊粉豆腐,蘇莊的豆腐也是因水質好而被美譽的,只是一般到過年家家戶戶才自己做。
汪娜她最拿手的炊粉豆腐,需要從自己種大豆開始,和家裡老人想法一樣,她覺得市場買的不好吃。我剛剛吃了一口她家裡新做的豆腐腦加醬油,突然理解到她執著的「踏實的滑」!
一旦家裡三十前做豆腐,考慮滿足蘇莊人家裡不同偏好,就有了豆漿、豆腐腦、嫩豆腐、老豆腐、油豆腐,各色質感,列隊排開,但無一例外的,足量好吃。
這裡過年的炊粉豆腐就應運而生,按蘇莊傳統是用老的,新派的也有用嫩的。豆腐都是按臉盆計,一餐要吃到正月初八。
「就像那個炊豆腐,我公公他喜歡吃整塊豆腐,我喜歡吃餡,就是調配料,豆芽之類。」新茶油泡的大顆油豆腐,中間嵌入餡料後,也可以炊。開化過年泡油豆腐已經成為餐桌必不可少「年貨」,媽媽一泡就是幾個臉盆,一家人可以吃到正月十五以後。
汪娜小的時候吃過那麼多炊粉,最念念不忘是炊粉豆腐。
「豆腐的話其實很講究,炊豆腐的時候呢,必須自己家做的,有的人喜歡放點芹菜葉子,有的人是會放點韭菜,豆芽是必須要放,再放點自己家醃製的那個臘肉。
臘肉切碎下鍋,炊不能超過八分鐘,超過八分鐘出來之後,首先顏色就不好看,它會變黃,因為是帶綠色的葉子嘛。再是那個豆腐就會老掉,裡面會出孔,這個豆腐就感覺很老。七到八分鐘出鍋的話,那個豆腐出來就很嫩,也是特別香、入味。
對,炊粉主要是時間上那個火候一定要控制好,你一旦時間過頭,或者是那個時間沒到,那個米粉就容易炊不熟。但是你炊過頭呢,顏色、質感都會變。」
「平時一般家裡不怎麼做豆腐,都是每個節日比如清明、過年這種節假日的時候才會做豆腐。我們油豆腐的豆腐跟這種做出來的老豆腐,又要不一樣嫩度的。
油豆腐就是皮油豆腐。一般情況下,油豆腐一年就做一次。我們自己家做的豆腐炸起來那個油,用山茶油炸,大鍋柴灶,炸起來就特別pao(鼓的意思)。
我上次因為在店裡用過煤氣油炸,那炸起來的效果就跟我媽家裡用那個柴灶的效果就不一樣,pao不起來。」
至於汪娜自己覺得「有技術」的炊粉,關鍵秘訣就在粉和本身食物的比例,以及火候,就需要經常炊,才會保持精確手感。
「我的一手掌粉是剛好的,抓一把就好了。炊肉的粉的話,依照我個人經驗稍微多一點沒關係,不能少粉。被油浸潤的粉是非常好吃的,特別拌飯。
蔬菜這些也不能過多,如果粉是比較粗的粉,過多的話就會很硬。每種食物是不一樣的,粉的比例完全不一樣。
我們是用杉木的架子(甑板)炊的,有的人現在會買不鏽鋼的一種託盤,那個油出不去,是往下漏的。如果用那個不鏽鋼託盤炊的話,太油就也會變溼,但太幹的話也不行,太乾沒油的話也是不好吃的。所以這個粉量,在不熟悉的器具和環境時,就是完全靠感覺了。」
汪娜這個「手感」指的也是開化蘇莊女人的那種因為能幹而顯出的麻利勁。汪娜的媽媽是蘇莊隔壁楊家村裡,但蘇莊人嫁娶祭祀上梁這些大節日,只要需要燒「村宴」,主人家就肯定會包好紅包求她出馬。
用時髦點的話說,她是遠近聞名的資深「炊粉女神」。村宴講究的是大鍋大火,慢菜快做,人多穩做,汪娜的媽媽靠的「手感」功夫,如同流水席中力挽狂瀾女俠,自如又從容。
「過年,客人要拜年,大年三十晚上,媽媽會準備四大樣!土豬、豆腐都會炊一臉盆,蘿蔔絲炊牛肉,沒有蘿蔔絲就用南瓜炊牛肉,還有炊粉魚,全是大盆炊粉。反正那個量,全家人四口,一餐怎麼也吃不完。
不過,我們從初二開始就是走親戚。按照習俗,出去拜年,我們會去別人家吃飯的,小的時候就這樣。到我家來拜年的,我媽必須要盛情款待,禮尚往來,做炊粉是最隆重的了。她不可能天天炊,炊起來是比較麻煩的。本來就有早先臉盆裡的炊粉備好,一會兒一桌就五個炊粉。
像我媽再忙,從初二接待客人,一直接到正月初七初八為止,中午晚上很辛苦。每一桌都是十幾個人吃飯,所以說炊粉呢這樣子蒸一下最快,我們也非常習慣。」
媽媽逐漸老邁,過年流水席迎來送往,後廚炊煙如仙境,現在是年輕的汪娜接了棒,一開一合木鍋蓋就能變出七八個菜。
這炊粉魔法C位就算碼好了,而我作為黑胖勢力蹲守其後,就為了沾一口炊粉熱氣!
汪娜她也有了自己的炊粉主題餐廳「大堂前」,所有「炊粉菜」必經她手。
「大木盒子做的蒸大塊豆腐,我肯定會留下一小塊不炊完,不能像老一輩一樣那麼多量。」原來不止好吃,夏日高溫裡炊粉後的菜更易保存,也許是微生物的生存空間被炊粉堵住了,好實在。
「以前沒有冰箱,冬天放到單獨的房間裡,然後就一直是每一餐,每一樣弄一盤,然後放大鍋灶裡統一蒸起來。這樣子就五六個菜不用炒了,再稍微炒兩個小菜,稍微熱一下,就十幾個菜了,可以就這樣吃過一整個年。」我說那就是孫悟空拔毛,太神奇了。
耳聞不如一嘗的炊粉魚包和炊粉蘿蔔,這次在「大堂前」我也終於如願吃上!每次汪娜做炊粉,看似蒸個十分鐘的事,都意味著大量預備工作。
媽媽的「手感」早已傳承在汪娜心裡,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河裡遊的,無菜不炊。蘇莊人過年的歡愉和創造都在這一個「炊」裡嫋嫋升起。
汪娜她在柴堂生火、巨大鐵鍋裡隔水放杉木屜,雙手抖仙女裙裾般鋪上紗布……
「小時候逢年過節,才蒸炊粉,十二個菜,八個菜式炊粉。因為難得,所以那時的味道更加好。好幾個月沒吃到,就想這個菜,就是家的味道。
現在條件好一點,想吃的時候就吃,就沒小時候那種新鮮感。炊肉肯定有的,然後炊魚,石斑魚、草魚、大魚、小魚都可以炊。還有炊蘿蔔絲,看起來是溼的那種,也可以蘿蔔絲粉蒸兔子肉,或者蘿蔔絲炊牛肉。春天野菜也可以炊的,馬蘭頭炊南瓜,只要你想得到的菜都可以拿來炊。」
「炊粉的話,像葷菜炊粉肉,你要提早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醃製。醬油、生抽、老抽啊,放點黃酒、生薑。這樣醃個一到兩個小時,為了入味。
魚的話,我們要放那個酒糟,自己家做的米酒留的酒糟,這個魚才會香哦。草魚、花鰱、雜魚。小雜魚都可以,魚包就是魚破開,肚子裡面放餡。
我們一般要挑稍微大條一點的,在裡面放點豆芽、青菜乾切碎、臘肉,塞好,一條條擺好,蒸起來。魚也是要提前醃,要醃一個小時再下鍋蒸。小雜魚我們一般用石斑魚,現在為了生態,我們都不用。以前我小時候啊,一般河裡的石斑魚很多,特別香。」
炊粉這小菜式,能到現在的程度。這讓我想起來崇禎時期《開化縣誌》裡那句話:「多能雖曰鄙事,小道亦有可觀。故龍門以龜筴名篇,蔚宗為方術列傳。何地無才?片長薄藝,亦邑乘所必錄也。」
當年孔子用來自謙的話,用到小小一個炊粉做法上,讓人聞萬家燈火味道裡,有了萬花筒的驚喜。
還好朱元璋當年輕文人,所以藝術家們紛紛遁入鄉野與古剎,流落民間。明朝也迎來開化民間藝術的繁榮時代,包括炊粉這門極具傳播力的廚房藝術,也一直從古至今隨著汪娜和她母親這樣的能人,沿襲發展著。
回想炊粉的歷史,起初是因為窮,山區缺糧食,所以過年,這裡的人們把米碾碎了炒一炒,包在食物上蒸了宴客。我現在吧嗒著嘴巴聽這話,覺得非常凡爾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