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裡弘毅是風起洛陽的靈魂嗎(風起洛陽讓我心動的不是服飾美食)
2023-05-19 14:18:52 1
趁著春節假期終於有時間看完了《風起洛陽》,有人聊劇中的布景,有人聊服飾,有人說美食,我要說的,是百裡弘毅手中的一把尺子。
對,你沒看錯,就是一把尺子。在劇情臨近結尾時,為了找出連山決和神都的地形關係,確定伏火雷霆的具體位置,百裡弘毅從他的文具盒裡找出了一把尺子在地圖上進行比對。嗯,就是這樣一個鏡頭,讓我瞬間動心。
更巧的是,在同IP《風起洛陽之陰陽界》電影開篇的選花魁場面中,這把尺寸又出現了,「東香樓,春日腿長兩尺九」,「西香樓,柳月腿長三尺一」。不過,無論是百裡弘毅,還是選花魁,他們都用錯了這把尺子,後面會講到為什麼。
為什麼一把尺子會讓我如此激動,因為如果讓我選一件文物來介紹大唐,我不會選何家村窖藏中的鑲金獸首瑪瑙杯,亦或是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這把小小的尺子在我眼中,就是管中窺豹、以小見大的唐朝。
所以,虎年第一篇,就以這把尺子開始吧。
唐代獨創的尺子已經有1266歲了好多人可能會說,不就是一把尺子嘛,除了年頭夠久以外,能有多大唐。
這把尺寸可不是咱上學使用鉛筆盒用的或塑料或鋼的尺子,它是由唐代官府製造,採用珍貴的象牙材料製作而成。
光是象牙的材質,並不能讓它成為大唐的代表,還要說說它的工藝——撥鏤!這是唐代獨創的工藝。
所謂「撥鏤」,將象牙表面用紅、綠等顏色染色後,在表面淺雕出圖案,再用鏤空技法裝飾,所染諸色,層層現出。
說了這麼多,趕緊讓大家見見百裡弘毅手中尺子的原物真容吧。2019年我在奈良國立博物館舉辦的正倉院展上有幸親見過正倉院收藏的一把紅牙撥鏤尺和一把綠色撥鏤尺,真的是絕了。
紅尺的一面每寸分為十格,分別是鳳凰、喜鵲、花鹿、雀鳥、鴨子,用唐花紋間隔開來。百裡弘毅的尺子是不是和這把紅尺的圖案高度相似?
另一面沒有界線,而是用蓮花紋、山茱萸等花草紋和鳳凰、喜鵲、翠鳥、戴勝、花鹿、鴛鴦、大雁交替編織。繪畫技法線條流暢,人物、鳥獸生趣盎然,色彩瑰麗、鏤刻精細。
還有一把綠色的,其實更偏藍色,大概是因為歲月太久,染色已有磨損。
綠牙尺技法和紅牙尺相同,也是一面被分為十格,以圖案花紋將大雁、鴛鴦、麒麟、雀鳥、花鹿間隔開來。另一面沒有界線,花鳥相間,而且鳥的嘴中還銜著綬帶。
兩把尺子都是有一定厚度的,側面也同樣雕有花草紋或雲氣紋。
王國維先生曾經在給考古學家馬衡的信中特別談到在《東瀛珠光》中看到的正倉院唐尺:「其繪畫雕刻顏色(每存皆鏤花鳥之形)均精絕,當是唐極盛之作,非彼士所能為,謂之唐尺似尚無誤。」他還託人「先摹長短,再影其花紋」,以便再仿造出來。而正倉院中倉中尚有幾把沒造完的,王先生則認為恐怕是日本仿製的唐尺。
不怪乎王先生有「當是唐極盛之作,非彼士所能為」的感嘆,2019年我在奈良國立博物館正倉院寶物展上見到這兩把唐尺時的震撼心情,無論我在圖冊上看過它千百遍,當我見到它真實的模樣時,仍然難以置信,甚至有些不敢相信。一千多年了,依然散發著耀眼的光彩,宛如新生般的色彩。
精美的傳世唐尺,國內有沒有?如此精美的尺子被收藏在日本奈良正倉院,一共10支,其中北倉六支,撥鏤紅牙尺、撥鏤綠牙尺和白牙尺各二支,另有四支撥鏤紅牙尺藏於中倉。難能可貴的是,歷經千年仍保存完好,用亮麗如新來形容它們也不為過。
關於這些尺子的來源,見於「天平勝寶八歲(756年)六月二十一日獻物帳」目中,當由日本遣唐使節帶回來。王國維先生《觀堂集林》卷一九,《記現存歷代尺度》五唐鏤牙尺注云:「奈良正倉院所藏紅綠牙尺,定為唐開元以前之物。」
淺浮雕手法撥鏤出花卉、鳥獸、屋宇、亭臺以及飛天人物等紋飾
傳世唐尺除了正倉院所藏的10把外,是否還有其他收藏呢?
在傅芸子老師的《正倉院考古記》一書中記述到:「尚有南皮張氏藏唐官尺,還有烏程蔣氏藏唐鏤牙尺、日本嘉納氏藏撥鏤牙尺,」它們和正倉院所藏為同一時代之物。雖沒有見過實物,但可以從下面的文字中一睹風採。
楊嘯谷在《東瀛考古記》中記述:「南皮張氏所藏唐尺,牙質潔潤,浮雕與撥鏤相間,各制一寸,浮雕刀法,隱隱可見,亭臺禽獸,精美絕倫。」
羅福頤《傳世古尺圖錄》中記錄:「日本嘉納氏藏,正面鏤樓閣花鳥至精,背亦鏤花,有寸無分。」(嘉納氏私藏的兩件,從質地、尺寸、紋飾、命名和其他特徵來看,也可能是日本遣唐使節由中國帶過去的件,因散落在外,最終成為私家藏品)
關於烏程蔣氏所藏在此要多說幾句。
在《正倉院考古記》書中有注云:「《觀堂集林》(王國維先生的一部自選文集)卷一九,《記現存歷代尺度》五唐鏤牙尺注云:『烏程蔣氏藏,刻鏤精絕。』」
文物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中國竹木牙角器全集(4牙角器)》的目錄中,也赫然寫著「一三 象牙撥鏤鳥獸花卉紋尺 唐」,1985年文物出版社和日本講談社合刊的《上海博物館》一書中,認為「唐代撥鏤牙尺傳世之物國內僅存此件,甚為珍貴」。結合相關資料可以斷定,此尺正是烏程蔣氏所藏,後入藏上海博物館,不過在其官網並沒有找到這件文物的任何文字或是圖像介紹。
在一篇《漫談中國古代的尺》的文章中是這樣介紹上博唐尺的:「正反兩面都以單線為欄,內以雙線等分十格,……格內刻鏤花、鳥等紋飾,格間和尺的周邊細刻小朵海棠,精緻絕倫。象牙尺兩面刻鏤紋樣,豎式排列。正面單數方格內淺刻鴛鴦、麒麟、斑鳩、蜜蜂、花卉等紋樣,均取寫實方法;背面淺刻禽獸、花卉、亭臺建築紋飾,線條活潑流暢,細如毫髮。」
看起來,國內也有是的,且精美程度不輸正倉院,但恰巧近日讀孫機老師的《從歷史中醒來》一書,在書的最後一個章節《關於一支「『唐』鏤牙尺》中,孫機老師將上海博物館所藏與正倉院所藏唐尺之上的花紋圖案進行對比,得出了不同看法。第一,上博唐尺不應稱為「撥鏤」,在文章開頭提到過撥鏤工藝,指坯料染色後再刻鏤出本色花紋,而此尺僅施以陰線刻紋的做法不同,因此只可稱為「鏤牙尺」。
第二個結論是什麼,大家先別著急。咱們來看看孫機老師列出的對比圖。(圖中帶框的圖案均為上博唐尺圖案線刻圖)
圖片來自孫機《從歷史中醒來》
對比圖中圖2紋樣原型,正倉院藏八角鏡 漆背金銀平脫
對比圖中圖5紋樣原型,正倉院藏八角鏡 鳥花背
大家有什麼感覺嗎?上博唐尺中的鳳凰紋樣,像不像是正倉院這兩個銅鏡上的鳳紋的結合體?上博唐尺的鳳紋在孫機老師看來頭大身笨腿還短,毫無氣宇軒昂的神氣,尾羽也顯單薄。
圖片來自孫機《從歷史中醒來》
對比圖中的圖2紋樣原型,正倉院藏八角鏡鳥獸花背
對比圖中圖6紋樣原型,正倉院藏綠牙撥鏤尺
這是一組麒麟紋對比。你注意到了嗎,上博唐尺上的麒麟,上為爪,後為蹄,毛禿身弱尾巴似狐,和其他唐代麒麟紋樣比起來,也算不得威風凜凜。
對比圖中圖2紋樣原型,正倉院藏金銀花盤
對比圖中圖4紋樣原型,正倉院藏綠牙撥鏤尺
這是芝角鹿對比圖。這個的相似度就更高了,但鹿角上的靈芝變得mini了,不像靈芝更像是牽牛花。
我只挑了孫機老師文中的幾處對比,想必各位讀者心裡也有自己的看法了。在孫機老師看來,上博所藏並非唐物,而是後世之作!
那後世有多後世?
孫機老師認為「鑑於尺上的圖像大部是從正倉院藏品中套過來的,而我國許多人對正倉院藏品之細節的了解,是在1926-1927年間東京審美書院刊出《東瀛之光》一書之後,所以製作此尺的時間不會太早。據說此尺為烏程蔣氏舊藏。王國維《觀堂集林·日本奈良正倉院藏六唐尺摹本跋》中所說:『丙寅(1926年)五月,烏程蔣谷孫寄餘鏤牙尺拓本,其形制長短與正倉院所藏唐尺同,此尺即藏谷孫處。』
裡面提到了一本書,《東瀛之光》,此冊於1926年出版,書中記載了正倉院所藏紅牙撥鏤尺二支、綠牙撥鏤尺二支,孫機老師認為仿製鏤牙尺者持該書為據,剛好趕得上,不過由於時間倉促,工藝懸殊,於是拼湊間謬誤百出。
中和節和中和尺圖片來自正倉院寶物展圖冊
圖片來自正倉院寶物展圖冊
日本國研究度量衡史的專家小泉袈裟勝先生在他所著《尺》一書中,對這類撥鏤牙尺有一段敘述:尺上布滿著撥鏤得十分精美的花鳥圖案,說它是使用的工具,還不如說它是無與倫比的藝術品。因為它雖名為尺子,卻沒有刻度,所以這把尺子應為禮器。(所以《風起洛陽》百裡弘毅用它在地圖上進行測量其實是個錯誤)
至於具體是幹什麼的,別急,馬上就說到了。
我要說這把尺子和「二月二」這個節日有關,你會不會有點驚訝呢,不過唐朝的二月二與眾不同。
唐德宗李适在平息了朱泚、李希烈叛亂之後,改年號為「貞元」。他認為,三月有「上巳節」,九月有「重陽節」,而二月正是天氣由寒轉暖、萬物復甦、農事開始之際,卻沒有一個節日,實在說不過去,於是在宰相李泌(嗯,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那個李泌)的建議下,廢正月晦日(正月的最後一天),以二月初一為中和節,以示務本。所謂「中和」,指中正平和,各級官員在辦事執法過程中要不偏不倚。
自貞元五年(公元789年)二月一日為中和節。這一天,官員們休假,皇帝不僅會在宮廷內宴請群臣,而且宴會上還有個必備節目,那就是唐德宗親自指導製作的《中和樂舞曲》。隨著歷史的演變,中和節漸漸改在了二月二。(可惜的是李泌剛過了一次中和節,就在一個月後的三月二日死了)
唐李林甫撰寫的《唐六典·卷二十二少府軍器監》中提到,朝中掌供器玩服飾、金木齒革羽毛等物的中尚署令,每年二月二日都要向皇宮進獻鏤牙尺及木畫紫檀尺,因為皇上要在這天向身邊的大臣賞賜這些尺子。
上文中提到了正倉院藏唐尺見於「天平勝寶八歲(756年)六月二十一日獻物帳」目中,從時間上推算應為唐開元以前之物。而關於中和節贈尺的習俗是自唐德宗公元789年才開始,正倉院所藏的幾把唐尺比中和節早了33年,那麼在作為皇帝賞賜之物前,作為禮器的這些唐尺會出現在什麼場合下呢?
皇帝為什麼會選擇在中和節賞賜尺子呢?早在漢代成書的《禮記·月令》中就有記載,度、量、衡講究公平準確,仲春二月是晝夜長短基本相等的時節,適合校準度量衡。中和節皇帝給臣子賞賜尺子,可以說是對這一傳統的變通性應用。是希望臣子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公平公正地處理政事,做到廉潔奉公,不偏不倚,執法的時候要向尺子一樣不但有法度,而且還能注意分寸,把各種關係都給協調好。
唐玄宗時的宰相張九齡在《謝賜尺詩狀》一文中寫道:「高力士宣敕,賜臣等御製詩並寶尺……伏見宸衷,竊謝良工,徒秉刀尺,終期死力,取配鈞衡。」白居易也曾受到賞賜,並寫下《中和節謝賜尺狀》:「今日奉宣,賜臣等紅牙銀寸尺各一者。伏以中和屆節,慶賜申恩,當晝夜平分之時,頒度量合同之令。況以紅牙為尺,白金為寸,美而有度,煥以相宣,下明忖度之心,上表裁成之德。」
貞元八年(792年),博學宏詞科(據《辭海》「博學鴻詞科」條解釋說:封建王朝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為制科之一種,始於唐玄宗時)以《中和節詔賜公卿尺》作為科舉考試的試題,作出詩賦一首,目的就是要求參加科舉考試的文人士子們要牢記皇帝的賞賜,不忘皇帝寄予的殷切希望,入仕後在執法辦事中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博物館裡的唐鎏金銅尺精美絕倫的唐牙尺我沒有再見過,但是我曾在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中見到一把唐鎏金銅尺,五朵不一樣的花,隔開了飛鳥和走獸,已然讓我覺得唐物甚美,忍不住要拍手稱讚。
在搜索唐尺資料的過程中,找到了一篇楊忙忙《唐鎏金銅尺的保護與研究》,裡面也提到了2002年在西安市南郊紫薇田園一批唐墓中出土的一把鎏金銅尺。銅尺被分為十個單元節,正面每節刻有一幅圖案,兩組為動物,一組為鴛鴦對,一組為口銜綬帶的鴻雁,其餘三組分別為團花、折枝花。背面是一枝由繁花和茂葉組成的折枝長蔓花。
圖片來源 楊忙忙《唐鎏金銅尺的保護與研究》
還有馬未都先生的《觀復嘟嘟》第86期,也介紹了一把唐代銀鎏金鏨花花鳥紋長尺。
圖片來自視頻截圖
圖片來自視頻截圖
我心中的大唐榮耀就藏在這樣一把尺子中,那麼,你的呢?
文中圖片國家博物館藏唐鎏金銅尺為本人拍攝,紅綠牙撥鏤尺圖片來自日本正倉院官網和圖冊
,